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民俗风情 >> 正文内容

春节诗话

2014年01月28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古称“上日”、“元日”、“岁旦”、“正旦”、“正日”、“元辰”、“元首”、“元旦”、“岁日”、“新正”等。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孟浩然《回家元日》)在大唐盛世,“田家占气候”,自有半年乐,而诗人“无禄尚忧农”的情怀,充分体现了读书人的心系百姓的高尚品格。诗人不事雕饰,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为“驱邪”和躲避瘟疫,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屠苏酒,用红布把残渣包起来,挂在门框上,清晨门上还挂上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诗人摄取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充分表现出浓浓的年节气息。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白发苍苍的老者兴致勃勃地与家人围炉守岁,彻夜不眠,儿孙满堂,阖家团圆,告别旧岁,期待明天。家人催着赶快喝下屠苏酒,晚辈们列队依次跪拜祝寿,老人家忙不迭地乐呵呵地分发压岁钱,漫长的冬夜,其乐融融。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征明《拜年》)元日人人出外拜年,拜年者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帖来问候,因此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帖。诗人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帖,只是姿态性地投张名帖,名帖虽简易,但礼数已尽。这一风俗始于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由于世俗把过年投送名帖作为奉承讨好的手段,所以受到诗人的讥讽,这种过年送的名帖,大概就是我国最早的贺年片吧。

  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在春节这一传统佳节里,听着那炮竹声声,家人忘却一年的劳碌,此刻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沉浸在幸福和欢乐的海洋之中。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