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时事关注>国内新闻 >> 正文内容

传承华夏文明 重建甘肃文化新辉煌

2014年01月19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数: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接受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记者专访

  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甘肃1月17日讯(记者 李远 郑艳英 杨海强):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一切艺术保持生命力的来源。在甘肃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光耀华夏、影响世界的艺术作品。天水伏羲中华始祖、敦煌壁画名满天下、多少秦砖汉瓦,多少唐画宋曲,多少明雨清风,在祁连陇水间静默伫立了成百上千年。

  甘肃省文化积淀深厚、资源富集,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甘肃省目标是着力发展文化资源的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大省,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构想,并于2013年1月21日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复,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覆盖整个省域的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甘肃省下一步如何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在开发旅游资源,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关系?

  “现在的甘肃,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都已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这不仅意味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且为甘肃实现文化腾飞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必将注定开启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篇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建设不仅要立足于甘肃本身的文化,还要为国家文化发展方面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让百姓能够真正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2014年1月17日接受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  借力文化崛起

  甘肃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史料上有太多关于这片神奇土地的记载,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五帝之首黄帝都诞生于甘肃,故有“羲里娲乡”、“羲轩桑梓”之称;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是农业文明的源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周先祖以农耕发迹于庆阳,秦帝国初兴于礼县;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地段,丝绸之路文化悠久丰富,历史遗存和文物古遗众多;武威出土的铜奔马是中国旅游标志,嘉峪关出土的驿使是中国邮政标志;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甘肃境内蜿蜒900多公里,孕育了以农耕和民俗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而今天,甘肃省更多被世人人熟知的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省区之一;《读者》杂志发行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享誉全球,成为中华民族舞剧的重要里程碑。 

  “守着丰厚文化‘家底’的甘肃,必须立足甘肃省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深度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国家在甘肃省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保护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提供示范,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连辑这样向记者阐述道。

  合理规划  将传承与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依托甘肃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于保护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能够确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甘肃省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的工作布局”连辑说道。

  他表示,所谓“一带”就是指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以丝绸之路为轴线,以亚欧大陆桥甘肃段为腹地,充分挖掘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发挥沿线城市群落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成为推动甘肃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核心地带;

  “三区”是指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其中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是很重要的,围绕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边塞军旅文化以及现代工业和科技文化等,以促进文化生态发展、保护文化形态多样性为重点,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沿铁路、公路向周边辐射,以大型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为载体积聚人气,形成集遗产保护、景观旅游、事业服务、产业发展、产品交易、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园区;

  “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包含着当前文化发展过程中所有的层面。

  “为了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甘肃省将成立协调推进小组,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深化拓展西部大开发各项优惠政策,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在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文化领域建设,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大力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连辑满怀信心地说,“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经过周密的论证后得出的结果,它的提出不仅符合甘肃省现状,也将通过这些重大项目实施带动战略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把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与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相融合,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融合,并进一步加快甘肃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甘肃文化的国家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

  筑好“挡风墙” 促进文化与生态的深度融合

  中国版图上,甘肃横亘于西北,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挡风墙”。甘肃具有特殊的生态地理位置,是我国防治干旱、荒漠化、沙漠化和沙尘暴的重要区域,甘肃在黄河水系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贡献极作用,青海是中华水塔,而黄河水,四分之一在甘肃汇合,它流经甘肃一百公里,蓄积了百分之三十的水源,为此,若把甘南草原退耕还木,保护好水源,黄河水量便有了保障,中华水塔便有了保障。连辑表示,甘肃的独特文化与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保护好甘肃生态环境,建设好国家生态屏障对于保护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连辑指出,作为工业后发地区,甘肃应该科学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产业支撑,实现保护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而未来,文化产业将成为甘肃的支柱产业。甘肃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整合特色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甘肃是个绝好的地方,它的美丽是无与伦比的。独特的民族风情、独特的高原景观、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让每一个来到甘肃的人都流连忘返。走进河西走廊,就等于走进了中国历史的万花筒,那里有读不尽的历史故事,在那里走上一里路就等于读万卷书。”连辑信心满满的说,“在甘肃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对于进一步弘扬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甘肃省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未来,我们充满斗志和信心!”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