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百里石窟长廊 >> 正文内容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图解(三十)

2013年10月27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图1:在泾川的老百姓心中丈八寺石窟寺知名度比南石窟寺还高。因寺而成名,位于罗汉洞乡政府街道对岸的泾河之阳的丈八寺村,村以寺名。古代的泾河曾在石窟外的石崖擦流而过,现在,北大路紧依。外貌看共有7个窟,实际不止。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清乾隆《四库全书》、清乾隆《泾州志》、清光绪《甘肃省泾州直隶州地理调查表》、民国《泾川县志》对丈八寺有记载。

  图2:最东的石窟之东,50年代曾削斩石崖修成提灌站。

  图3:窟外形方正规整,右窟之侧,在不宽的石台阶上从窟顶道路出入窟中。

  图4:窟下有吃水线,这是古代泾河水曾到达于此,而河床则比当代低下去数米至十数米。

  图5:主窟在古代有出檐楼阁,极为精美,进入现代后被毁,这是近20年当地村民用红砖复原的阁楼。

  图6:从西面下到川道,踩着无台阶的石崖,不易。

  图7:东边第一窟,编号为1号。

  图8:西进第二窟,编号为2号。

  图9、图10:从2号窟的窟内甬道前行。

  图11:编号第3号窟。

  图12、图13、图14:从3号窟东西甬道往返。

  图15:窟的门很宽敞,古代的木门框不存。

  图16:第4号窟。古代用木橛挂网挂泥后彩绘、画壁画、塑像、浮雕的证据。

  图17:4号窟通向西窟的甬道。

  图18:排水排污的通道。

  图19:第5号窟。

  图20、图21:5号窟两侧甬道。

  图22:6号窟之窗。

  图23:6号窟窗,从1号至6号窟,古代都用木橛绳网挂泥涂白彩绘和绘壁画,佛龛上有泥塑佛像,进入现代后毁。

 

  图24、图25、图26:6号窟两面的甬道。

  图27、图28、图29、图30、图31:这是丈八寺主窟,因佛祖石胎泥塑高1丈8尺而得名,造像现只剩石胎,应是泾河水灌满石窟长期浸泡后自然风化,又经岁月剥蚀。佛祖两侧,是迦叶阿难造像石胎。窟编号第7号。

  图32:主窟之西,有一较大石窟,编号第8号。

  图33:主窟与8号窟之间,有摩崖石刻一方,惜刻字被风霜雨雪交替之刷擦去,以特殊技术和深厚文字功力,但愿能辨认若干。

  图34:石刻东侧,有3窟,流水号为第9、10、11号。

  图35:现代修提灌站,凿进石崖时,肯定凿掉了石窟,其下部保留了第12号窟。

  图36:8号窟之西,第13号窟,外形已不完整。

  图37、图38:第14、15、16号窟。

  图39:从丈八寺之东北大路上向西看,丈八寺与泾河、泾河川、南塬的地理关系。

  图40:从丈八寺向东行止五圣宫向北拐,进入丈八寺吃水沟。

  图41、图42、图43、图44:吃水沟南北向,水从丰台乡盖郭村发源,经丈八寺村流入泾河。

  图45:吃水沟石窟在东侧较规则的大石头上。

  图46、图47、图48、图49、图50、图51:从不同角度看吃水沟石窟,窟离沟水约15米,窟内高约4米,宽约2米,深约3米。当村老太婆讲,她们十几岁放羊时,避雨、探险、玩耍,曾多次攀入,冬暖夏凉,面积宽敞。编号17号。

  图52、图53:17号窟向北,其沟东侧其崖其石其貌。

  图54:17号窟南侧沟貌。

  图55:吃水沟口东侧,安谧,安怡,沉静,绿树下的大家。门楼内走出的老太婆,平静地讲述她少女时攀入石窟的故事,这石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人工所开,她未曾提及。

  图56:著名的丈八寺村标志建筑丈八寺会场(舞台),位于吃水沟走完的泾河川北山下,每年定期在此举办庙会,唱秦腔大戏数日。

  丈八寺石窟始建于北魏。共有窟17个。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