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百里石窟长廊 >> 正文内容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图解(十八)

2013年09月29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图151:从主窟大窗口,看见了郭建平 。他是寺点社人,每年领200元报酬,看护罗汉洞石窟,在世纪之交,有十几年时间。在他家墙外可看见石窟主窟。

  图152:返程中,窟以中间隧道居中的格局再次呈现,再次回味地上的足迹,是千百年中无以计数的各色人等走过的证明。

  图153:石质窗户、通气口外的世界,生机的象征正经过冬天的寂寞,但不怕寒冷。

  图154:套窟的门与窗不断变化,窟前的隧道畅通。

  图155:隧道经过的窟如此之小,曲径通幽。

  图156:窗外生命之光扑面而来。阳光与开窟之年同季节阳光相同。

  图157:隧道与窟如此变化着,天然成就一般。

  图158:隧道与窟忽明忽暗,如从当代回到了六世纪。无窟的窟中隧道越走越长,是信仰之路上考验毅力的一段。

  图159:隧道到此,无窟无窗,在有光、无暖、无水、无鲜花的不知前方为何方的心境中,开凿者只知前方,只有石头挡着,如人类行进在未知、无人烟的暗夜中,多少僧侣,大智慧者用铁锤、铁凿,一点一点敲击着石头,开出了时空、生命、智慧、意志、信仰的隧道。

  图160:忽然想起清乾隆《泾州志》载有李植元诗《罗汉洞》,全景式记录了罗汉洞的世界遗产意义上的全貌:“佛阁高浮碧水涯,氛浓团殿散晴霞,登峰放眼藤萝洞,千顷琉璃十丈花”。

  图161:专家考察。

  图162:外国人霍勒斯H.F杰恩著的《泾河流域的佛教石窟》说:1923年和1925年,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派遣的第一、第二中国考察团曾来罗汉洞考察。罗汉洞在90年前的世界上已经很有名,惜他们当时拍到的照片中的罗汉洞原貌、造像今已不存。今后,在哈佛寻找所存的泾川罗汉洞石窟寺、王母宫石窟寺、南石窟寺照片和绘图,因此次考察而出版的论文、图书和他们带往美国的王母宫石窟佛像,成了重新让世界认识罗汉洞的可操作的方式。杰恩在论文中对罗汉洞的记载评价是:

  图163:继续向西,出现石窟,窟南壁是正中,有龛,佛像供在其上。如此形状的窗子,剪出别样的世界风光。窗外可见石台,实际是最早的石窟套石窟,在古代就崩塌、断裂了。残留的台阶、烟囱,让今人想象北魏以前罗汉洞的内部结构和古老艺术风格承载的佛教艺术创造。

  图164:窟中佛像座、壁画令我们叹息、回味、追溯。三层泥皮藏下了至少三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元素。

  图165、图166:窗子关不住目光,向东望去,罗汉洞地标之一,核桃树百年以上,文革后期的罗汉洞大队的会场(舞台)幸存,标准的“文革”中大队级文化载体,更是开群众政治大会的村级政权标志,核桃树和舞台已经是级别不低的文物保护单位了。

  图167:画家、古建公司创建者何川(左1)有不少寺庙彩绘、装璜、复原代表作,对罗汉洞复原的梦未曾中断,只待机缘。

  

  图168、图169:大殿窟西望,可见窟中隧道深不可测,大殿窟中心佛像石坛的台阶出现。

  图170、图171:再次欣赏三柱、四柱同镜头出现后窟内的变化,寻找中央塑像和诸佛造像存在时的古代氛围。能找到此感觉,罗汉洞的价值已达不朽。

  图172、图173:在此窟观夏天和冬天相同地点的景色,正如明白了人生热闹与冷落时期交替一般,谁也逃脱不了生命和季节的安排,深奥的偈语在此时成了大白话,人生其实就是经历这两个过程。这片植物有核桃树、枣树、杨树、刺槐、苹果、洋芋、玉米。太阳能灶的制作者选择了这不热闹之地,在积聚阳光的镜子上,由那女工以泼辣呈现出劳动是神圣的永恒内涵,生存第一,任何人的劳作都是伟大的。“微木能生火,卑贱坐贤达”,这就是众生平等的精神,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之意。佛经之意与现实场景水乳交融。

  图174:大殿窟西的这段通道,半边已坍塌,经过时有掉下去之忧。

  图175:走近窟口前的窟内情景。

  图176:窟口第一个窟之东情景,佛龛或僧房窟龛在一侧存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