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激活文化正能量

2013年06月29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6月24日,当记者来到泾川县南石窟寺景区时,只见景区广场已经建成,宽达8米的景区景观大道正在进行路基碾压施工,三辆压路机来回作业……南石窟寺景区,只是泾川县今年大手笔建设文化旅游景区的一个亮点。

  近年来,泾川县立足县情实际,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优势,以建设中国旅游强县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为目标,高起点谋划,大手笔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激活了文化的“正能量”。

  厚重历史文化,蕴藏巨大开发潜力

   “外阴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系于此也。”《读史方舆纪要》如此评价泾川。

  翻阅浩瀚如烟的史册,不难发现泾川在华夏文明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古代泾州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之后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建州置郡设县已有2100多年历史。

  在泾川,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303处,馆藏文物1490多件;有甘肃省最早发现的“泾川人”人头骨化石;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王母宫是国内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有全国关内最大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还是中国暨越南阮姓的起源地。

  泾川佛教文化遗存众多,历史上先后有12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兴泾州佛事,境内现存、发现和出土的舍利塔遗址、佛舍利、石窟、佛像等佛教文化遗存1500多处。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泾河两岸有各类石窟群、石窟龛多处,形成了国内罕见的“百里石窟长廊”。该县1964年10月出土的14枚佛祖骨舍利及石函、铜匣、银椁、金棺、琉璃瓶五重套函,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1969年在北周宝宁寺遗址地宫又发现舍利数十粒。2012年12月31日,在泾川大云寺遗址,再次发现重大文物,目前已发现佛像窖藏2处、疑似地宫遗存一处,已发掘清理出土文物270余件(组),出土陶棺一具,铭文砖一块,铭文共425字,有“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岁次癸丑五月辛卯朔十二日壬寅,泾州龙兴寺曼殊院念《法花经》僧云江、智明同收诸佛舍利约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于本院文殊菩萨殿内葬之”等记载。近期有关方面专家对陶棺进行了保护清理。陶棺开启之后,一共出土了4层佛骨,清理出了6个琉璃瓶,其中1个琉璃瓶底部破裂,有一部分舍利散落,约1000余粒。目前看来,舍利的总数很有可能与铭文记载的2000多粒相符。

  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厚重的历史积淀给泾川留下了可观的精神财富,蕴藏着巨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文化旅游共舞,打造最美丽的风景

  文化资源丰富,却守着资源过穷日子。

  如何保护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惠及人民群众,造福子孙后代,同时又实现文化资源效益最大化,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摆在泾川人眼前最现实的一个问题。

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泾川县的选择变得简单,那就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坚持规划先行、文化旅游融合、开发保护并举”是泾川县委书记李全中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

  坚持规划为先导,县上先后邀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泾川县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大云寺佛教文化园》等规划进行了修编。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新引擎。近年来,累计投资3.9亿元,实施旅游开发项目25个;大云寺佛教文化园,完成了舍利塔和钟鼓楼、碑亭、大门等塔前建筑及景区管理、服务、接待中心;建成了回中广场,实施了王母宫景区综合开发工程,建成三清殿、金母殿、洗眼泉、李商隐故居等景点;泾川县还将景点建设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实施了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二期开发工程,建成了骨干坝系和入口景观区、演艺休闲广场、休闲生态屋等景点。

  高起点、大手笔建设,使一个个旅游景点成为县城最美丽的风景。

  文化和旅游的同频共振,使丰富的文化资源迸发出了巨大潜力,也给旅游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文化旅游共生辉。今年上半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83.7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完成1.09亿元,同比增长18.5%和20.6%,促进了文化旅游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唱响大旅游,酒香也要放声吆喝

  连续两年举办文化旅游节,邀请中央、省市媒体聚焦泾川文化旅游产业,全球阮氏拜祖大典隆重举行,开展“王母故里、佛教胜地”宣传“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一系列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措施,该县畅想着大旅游的到来。

  酒香还须放声吆喝。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泾川,提高泾川的知名度,该县加强文化旅游的宣传推介,扩大对外影响力。积极开展节会宣传,成功举办“王母故里·佛道胜地”(西安)推介会、海峡两岸陇东佛道文化暨大云寺学术研讨会、西王母文化论坛等活动。充分利用媒体,形成强大的宣传效应;创办了西王母之旅网、大云寺博物馆网等网站,在中央电视台《美食天下》、《国宝档案》栏目等10多家媒体刊发县内旅游景点资料20多期。借今年年初在大云寺发现大量佛像窖藏的有利时机,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经济网、中新网、凤凰网等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近期,对大云寺佛像窖藏出土的北宋陶棺进行了开启,2000余枚舍利重见天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香港凤凰卫视、大公报、香港商报,大公网、国际网、搜狐、腾讯网等媒体再次聚焦泾川,借助媒体,泾川旅游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全国。

  同时,泾川县努力开拓旅游市场,以融入“西兰银”旅游经济圈为目标,推出“道教文化寻根游”等市内精品旅游线路4条、“丝路”之旅等区域旅游联盟线路9条,旅游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借力政策机遇,蓄势再谋文化腾飞

  正当泾川大张旗鼓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之际,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为全县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而今年1月初大云寺发现的大量佛像窖藏和千余枚舍利,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王三运作出了“可列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一个重点,给予规划和利用”的重要批示。

  好风凭借力。为了抓住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机遇,泾川县编制了《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泾川大云寺佛教文化园规划》和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正积极将大云寺遗址申请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待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将进一步组织专家对泾川县发现佛教遗存的区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发掘。

  文化产业必须依托大项目的支持,为此,泾川县按照高点定位、大手笔建设的思路,立足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围绕把泾川建成全省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节点和核心区域,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目标,论证储备重点文化项目68个。目前,南石窟寺景区广场建设、城北体育中心二期工程、田家沟水土保持科技展览馆等工程进展顺利。

  我们坚信,借助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区的政策机遇,泾川必将获得更加丰富的鲜活内容和更加充分的发展良机,迎来蓬勃发展、绚烂多彩的新局面。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