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何小东:“回中”辨析

2013年06月27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来过甘肃泾川的人,都问泾川为什么叫为“回中”?“回”到底是什么意思,下文依据目前公开资料,做一简单辨析,由于非第一手资料,内容仅供参考。

  根据字典释义,“回”字主要有如下解释:还、掉转、环绕、答复、量词、姓等释义。

  根据地名释义,“回中”主要有三个地方。

  一是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回城,称为“回中”。 《续汉书·郡国志》陇县:“有回城,名回中。史籍《明通志》中记有“陇西北有回城,亦称呼回中”。吴回是远古吴人中一个杰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到高辛氏(帝喾)时代,吴因迁居吴人之地而称吴回。吴回部落发展后,广布于今陕西陇县千山和陈仓区吴山一带。据闻一多考证,古“回”通“雷”,吴回出生时天作大雷,故得名吴回(大雷之意)。吴回的子孙后代,有称吴氏者,有称回氏者。因为吴回,陕西陇县始有“回城”的称呼,吴山、回城皆因为吴回姓名而命名。

  二是甘肃省泾川县,称为“回中”。《古今图书集成》平凉府古迹考记:“回中山,在州(注:泾州)西三里,脉自昆仑来,上有王母宫,下临泾水,一名王母宫山。周穆王、汉武帝尝至此。”。“回”相传为神话人物西王母的姓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西王母姓杨 ,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曰婉衿。”清方以智《通雅·姓名》:“杨回即王母。《集仙传》言:王母姓侯,而《酉阳杂俎》言:王母姓杨名回,字婉衿。” 因西王母名“回”,西王母之山,称为“回中山”,泾川县称为“回中”。

  三是秦长城以内统称“回中”。研究西北地方史的学者薛正昌考证认为,“回中”的称谓与秦长城的蜿蜒包罗有关。秦长城连接陇西、北地、上郡三郡,自陇西、临洮而北再折向东逶迤而行,其走向曲折迂回。“回”者,取其曲折蜿蜒之意。所以,从广义上来讲,长城以内的这些地方都可以泛称“回中”了。从狭义上说,在没有设置安定郡之前,回中介于陇西、北地之间,呈南北走向。汉武帝析置安定郡后,回中地域基本上都在安定境内了。

  “回中”的词意明晰之后,“回中道”和“回中宫”的词意就越来越清晰。

  “回中道”,古驿道名,修筑于西汉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十月,南端起今陕西省陇县北,沿北经温水镇、火烧寨镇、新集川镇东部入甘肃神峪河乡下关村后,向东经华亭县东华镇到达平凉的四十里铺,过镇原、新城镇、宁夏彭阳县、白阳镇和古城镇,逾萧关至固原原州区。南段走向大致与宝(宝鸡)中(中卫)铁路、宝(宝鸡陇县)汉(汉中)高速一致,是秦汉时期由陕入陇的重要通道,又是一条通往河西及西域的重要交通干道。此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回中道入陇地位逐渐被陇关道取代,但作为一条连接陕甘宁地区的重要通道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回中道”的起始地点,是陕西宝鸡的“陇县·回中”,经过了秦长城以内的“回中”范围。

  “回中宫”,原指秦汉帝王的行宫,遗址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至今在学界争议很大,有宁夏固原、甘肃泾川、陕西陇县之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文帝前166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汉代学者应劭说:“回中在安定,平高有险阻,箫关在其北,通治至长安。”这里提到两个点,一个是安定,一个是箫关。两汉时期,安定郡的治所在宁夏固原。关于箫关,《武经总要》(宋·曾公亮)认为今固原以南的瓦亭关就是古“萧关”;清末金石学家吴大徵则认为,萧关在三关口(《重修三关口峡道记》);据当代学者闵琦考证,认为秦汉萧关应在彭阳西彭阳川、硖石川与瓦亭川交汇的古城。上世纪80年代,泾源县香水镇农民在果家山挖出一块秦汉巨型瓦当,据学者薛世昌据此考证,“秦回中宫”在今宁夏泾源县西安化峡东的泾河北岸的果家山二级台地上,离鸡头山(崆峒山)不远。上述的论证,有着充分的依据,特别是提到的几个地名之间的关系,符合地理和逻辑,个人认为,关于“秦回中宫”的位置,薛世昌的考证结果可信度较高。另外,《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代回中宫在今泾川县回中山。由此,历史上的回中宫可能有两个,一个位于今宁夏固原附近的秦代秦始皇行宫;一个是位于今甘肃泾川始建于西汉元丰元年的道家宫观。从时间上看,前116年,匈奴焚毁安定郡的秦代皇家行宫“回中宫”;前110年,汉代在安定县回中山上修建了道家宫观“回中王母宫”。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