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王秀成:泾州古城遗址拾遗

2013年06月07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洪武三年“水淹回中府,皇甫店改泾州”,这场突如奇来的大洪水冲走了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淹没了世世代代泾川人为之辛勤劳动而营造的西北大都市,从此改变了历史重镇泾川的历史。大洪水不仅仅使人民生命财产受损失,还有文物古迹和珍贵的文史资料被毁于一旦。我看了清代《泾州志》,总觉得古代内容简单,和其历史重镇地位有很大差距。历史是由人写成的,可这次却偏偏让给大自然去写,文明被埋在了地下,留给人们的是极有限的记忆和星星点点的遗迹。也正是为了让这星点遗迹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我进行拾遗的工作,并将劳动成果写在下面:

  一、9个墩墩、12个辘辘

  古人传说泾州古城有9个墩墩、12个辘辘。

  9个墩墩,指古城四周有9个大土墩。《淮南子》一书说“国有九州,九山、九塞,风有威风八面,水有六水长流。”九为“最”,是吉祥数字。古城四周建9个墩墩有镇邪之意,也有国家一统天下的含意。我小时(20世纪50年代初)见到水泉寺村周边还遗存4墩。墩高二丈,底宽顶小,呈梯形正方柱,中部周边长约12米,进入20世纪60年代平田整地时被毁。

  12个辘辘,指古城中有12个官井,当然户中小井不算在内。有12眼官井,这说明古城中人口众多。

  二、古城点将台

  古泾州是关陇军事重镇,在秦、汉、隋、唐、宋各朝都驻扎重兵。唐宋时一度驻军在20万人以上。唐初北方二个军事重镇,东有云中,西有泾州。唐初与突厥大战时就从这两个地方各调兵20万。由于长期驻军,给泾州古城也留下了军事遣址。如高大的点将台,20世纪50年代初,古城遗址尚遗存有三个点将台,有二个在东岳庙西南50米处,北大路南,将台修得高大。二台相距约50米,一个正东,一个正西。高约3丈余,下基面大上顶面小,呈四边正方梯形,上边长约5米,下边长约10米,上面有一定活动空间。在二台正南有较大的圆形台,直径约50米。从这3个台位置和建筑形式看,属古代练兵点将建筑,是古代北方军事重镇泾州的军事遗存。20世纪60年代均被毁。

  三、古城西古战场

  泾州在历史上,由于其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一直是战争频发地带。东汉时有羌胡60多年边乱,唐时有吐番百年之侵,泾州是你争我夺的主要战场。

  历史上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古城周边的青石塬(州西北原区)、青石岭(州北山的小塬、大塬),以及古城之西。

  古城西城外一带,20世纪60年代平田整地时多处挖出大量死人乱骨及马的骨头。在盘顶子山脚下,群众挖土时除挖出人和马的骨头外还出现头盔和铁甲、宝剑等器物。由于年代久远,铁和土锈在一起,宝剑断成一小块、一小块,铁甲片和盔与土锈贴在一起,动之即碎,但还是能辨认出是古代战争留下的遗迹。这证明城西外围也是主要战场之一。

  四、西城门和城门大锁

  泾州古城西城门位置在水泉寺村西头,西城门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有城洞两侧的半截墙残留,城门石墩还放在原地,现在全看不到了。西城门位置比较清楚,村民皆知。

  20世纪60年代,平田整地时在距城门不远处挖出一大铁锁,大小厚度如现在建筑用砖,重约10斤,是一种古式穿锁,被村民拿去卖了废铁,用来称盐。见到这一大锁的是村民史碎娃等人,据他们自己说是古城门锁,我看也是,因为家户锁不可能有这么大。

  五、泾州古址北山城区城防工事

  我曾撰《泾州古城遗址北山城区古代军事防御工事》一文,来说明北山城防工事。北山城防是古人巧妙利用地形的军事杰作,它有九个军事据点,四处斩断沟,一处烽火台。兼山的山地城墙和彩门路的城墙原貌没有大变化,还很清楚,应加以保护。

  六、南城门位置与唐李商隐诗作

  南城门位置似乎是个谜,其实是很清楚的(编者按:南城门是清楚的,刘玉林专文考证)。南城门就在现气象局西南,这里有东西走向高约一丈的土崖,20世纪50年代初这条土崖东西横贯水泉寺村南近泾河北岸一带,现仍有一小段存留。这里是南城墙的地理位置。在气象局西南百米处,我家原有4亩地,崖上一块,崖下一块。这里地与其它地段不同,地面方圆50米凸出,破砖烂瓦一大堆,耕种很困难。我的老父(父名讳俊杰)曾告诉我:“这里是古城南城门位置,我小时还见到有半截城门洞墙残留这里。”其它地段没有如此多的破砖烂瓦,这显然是古代建筑南城门的残留物。古代讲求风水,建筑讲求方正对称,正南城门,与其它三门一样修得高大、雄伟。唐李商隐写有名篇诗作《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琬雏竟未休。

  这应该是城门之作。高城百尺楼,形容安定城门门楼之高大。绿杨枝外尽汀洲正指城外自然风光。我们可以想得见,当年李商隐在杨花三月和他的爱妻王氏夫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登上安定城楼,望着眼前这泾河岸边无数的汀洲感慨万千,心怀激昂,即兴作诗,他以贾生、王粲来自喻,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苦闷心情。这一千古名篇就是在安定城最高的城门楼完成的。

  七、泾州古城古钟

  20世纪40年代初,水泉禅寺和北山关帝庙院各有大铁钟一座,其大小与金大安铁钟相似,铸造年代早于金大安铁钟,据老人们讲是唐代的。钟上有捐款人姓名,梁姓居多,可惜这两个有价值的文物,在民国年间寺改校时被校方卖了铁,收入款用来购置了洋鼓洋号,先人们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却换了几个洋人的乐器。

  八、镇海寺山门、大殿和古柏

  坐落于城关中学院内的大殿、山门和古柏是水淹回中府后的泾州古城仅有的古迹遗存。大殿和山门建于何年没有记载,根据建筑造型和民间传说,山门、大殿是唐代建筑,元朝重修的。这也极有可能,因为元世祖忽必烈给镇海寺颁过保护寺院的圣旨,这个时代重修也有根据,但始建年代则应更早。山门西侧有棵古柏,大殿和山门造型古雅。大殿是三间大庭,屋脊有飞禽走兽,檐有象、龙、凤头木雕,前檐有明柱六根,殿坐落石砌的高台之上,外观宏大雄伟。山门内东西两侧为山门耳房,是十分标准的古寺山门。

  20世纪60年代校方扫除四旧,大殿脊兽被拆除,檐口头兽都被锯毁。1998年学校搞修建时,史秉雄校长主持对大殿和山门进行了一次简单的维修。

  九、阮陵与共池

  阮陵和共池是阮国古迹遗存,是泾川最古老的文物遗迹。

  阮陵在古城近西,群众俗称盘顶子,呈圆形,高约二丈,直径60米的土台,是商州阮国祭天台,用以祭天、祭祖。

  共池是泾州八景之一,名曰:“共池涌碧”。清代文人张培本有《共池涌碧》诗:

  兼山东望海天孤,中有灵池一镜殊。

  激浪跳珠波断续,清风漱玉沫沾濡。

  共池在城关中学院内古大殿北侧,呈长方形,面积约2亩,池深3米,中建一座二层凉亭,南北有石桥与岸接连。20世纪70年代后被校方填毁,今不存。但遗址肯定埋在黄土中,遗址之上无建筑物。

  十、古城、汉墓分布

  古城有大量汉墓分布。在现共池村委会到水泉寺小学之西、四社村民居住区是汉墓群集中地区,这一带早期挖的地坑庄子大部分发现古墓,其中有汉代瓦罐、铜镜、汉五株钟等,东汉时期为多。在四社村民姚向林地坑庄还出土两个我国的编钟,发现了墓道,估计这里有一较大战国时期古墓,有待考证。此外在兼山、荒山、盘顶子山、吕家山区均有分布,近年被盗较多。

  十一、官路

  水泉寺南有一条横贯东西笔直的大路,自古人称官路,是原古城中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水淹回中府后,人们在原街走路,延至今日,原官路自村西至兰家山村南,20世纪60年代,东头一段路基被毁,西段加宽,近二年又再次加宽整修属北大路一段。在平田整地时几乎遗址各处都挖出房基石、柱石、石磨等。在原宝宁寺遗址,2005年还挖出高1.8米的一尊石佛像,文物价值较高,现存县博物馆内。

  十二、千古地名梁家旯

  水泉寺村中有一块地方名叫梁家旯,这里早已无梁姓人家,可为什么自古名叫梁家旯,考证泾州历史得知,历史上安定是梁姓郡望,形成于东汉时期,那时梁姓家族的代表人物是梁统、梁松、梁竦、梁商、梁翼、梁纳(梁太后)等。其中梁太后和兄梁翼执掌朝政近20年之久,拥立过冲、质、桓三帝。梁氏一门走出七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在位卿、将、尹、校57人,是历史上最大的外戚政治集团。就是他们给泾川人留下这千古地名:梁家旯。

  十三、敬德洗马的传说

  唐初年尉迟敬德任泾州兵马督都。敬德是唐太宗爱将,他非常爱自己的战马,夏季每天去河边洗马。传说中敬德洗马地点在原五龙庙的泾河北岸。一天,天气晴朗,敬德早起巡营之后,牵着马来到河边,洗完脚又开始洗马。突听不远处有五个小童戏水,敬德问小童曰:“何不正午时分来玩水?”可这五个小童笑曰:“将军有所不知,正午时分泾河有大洪水,故早来矣。”言毕突无踪影。这时突又听见对面半山腰有几个小童在玩游戏,正是刚才水中所见五个小童,敬德一时惊奇,心想此非凡人,是神灵也。于是他将营地迁至北山脚下,正当午时大洪水果从上游滚滚而来,淹没了整个原营地。敬德十分感激神灵对他的提示,上奏太宗皇帝,请求修建五龙庙,太宗皇帝感于泾河曾有助战薛举之功,于是颁旨,封泾河龙君,并敕建五龙庙。五龙庙原建宫山北麓西兰公路上20米处小平台上,是敬德监修。《泾州志》有五龙庙记,民国年间庙毁(另有记载,李世民在泾河边遇见戏水的五童子)。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