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大云寺落成暨佛祖舍利奉安法会
兹定于2013年6月17日—19日(农历5月10日—12日)举办甘肃泾川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会。
主办单位:平凉市佛教协会
承办单位:泾川县佛教协会、大云寺管委会
甘肃泾川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会活动安排
兹定于2013年6月17日—19日(农历5月10日—12日)举办甘肃泾川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会。
一、活动概况
活动名称:甘肃泾川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会
活动时间:6月17日—19日(农历5月10日—12日)
活动地点:泾川大云寺佛教文化园
参加人员:活动参加人数拟控制在10000人以内。其中包括各级主管领导、各类高等院校文化、宗教、历史、考古方面专家学者、企业界、社会团体、新闻媒体记者、捐款、捐物人士、僧团组织、居士、信众等。
二、活动内容
(一)泾川佛教艺术陈列馆开馆仪式
时 间:6月18日下午15:00—16:00(农历五月十一)
地 点:大云寺服务中心院内
(二) 大云寺佛舍利安奉法会
时 间:6月17—19日 (农历五月初十至十二)
地 点:大云寺塔前广场(释妙林主持)
(三)佛教主题音乐会
时 间:6月19日中午:12:00—14:00 (农历五月十二)
地 点:大云寺塔前广场
(四) “佛道胜地·魅力泾川”秦腔演唱会
时 间:6月17—19日(共三天)
地 点:泾川三中以北空地
1、特别链接-大云寺简介
泾川历史悠久,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北魏、隋唐时期最为鼎盛。据史料考证,泾川大云寺在隋代叫大兴国寺。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下令在大兴国寺修建了舍利塔和地宫,供养佛祖舍利。唐代武则天敕令各州各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兴建,把原塔基下的舍利、石函取出,用鎏金铜匣、金棺银椁及琉璃瓶盛装了14枚佛骨舍利再配以石函,并在石函四周刻题铭文记载此事,于公元694年重新放入地宫,建塔供奉。《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称大云寺地宫和舍利石函中的金棺银椁,最早将中国传统的棺椁葬制引入佛教,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葬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在佛教考古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64年10月,14枚佛祖舍利、鎏金铜匣、石函石门在古泾州大云寺遗址地宫出土,被评为“196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71年9月,郭沫若亲自鉴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评定为国宝级文物。近年来,泾川大云寺出土的这套珍宝代表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曾多次在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英国和瑞士等国展出。2004年,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3至8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览“走向盛唐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各地展出达半年之久。2005年春季在香港展出,同年4月26日至6月15日,在“中国的文明—世纪国宝展Ⅱ”上,这套舍利首次在国内公开展示,每位参观者限时30秒。2005年5月1日,央视历史频道播出《国宝故事·甘肃泾川大云寺舍利》长篇专题。2005年6月13日、14日,央视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大云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新华社多次发出专电,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光明网、中华佛教信息网、中国报道、凤凰卫视、大公网等千余家媒体竟相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大云寺景区规划总占地364亩,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整体设计为仿唐建筑风格,概算总投资3亿元,分为中心区、服务区和景区广场三部分。中心区计划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建成了舍利塔、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配套实施了院内青砖幔地、绿化、亮化及给排水工程。二期工程于2009年开工建设,建成了管理、接待、服务中心及前区广场、影壁、景区围墙、星级旅游厕所等。同时,布设了贵宾接待厅、会议中心、休息客房、厨房、斋堂等相关服务设施。配套实施了中央空调、消防、供水、供电系统。制做了旅游标志标识牌、语音导览系统等旅游设施。编辑出版了《大云寺史籍资料选辑》、《联涌泾川大云飞》书籍。开发了紫檀木、梨木等系列木雕舍利塔模型、金镶玉纪念章及水晶内雕舍利塔等4种、16个规格型号的旅游纪念品。其中舍利塔工程主体设计为7层钢架结构,建筑面积5489平方米,塔高95米,采用四角方塔的建筑形式,实现了钢结构与古建筑的完美结合,工程设计新颖、气势恢弘、风格独特,国内罕见,被誉为“中国仿唐第一塔”。舍利塔规划设计被评为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被评为甘肃省建设工程领域最高奖---飞天奖。2009年,大云寺-王母宫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特别链接-北宋龙兴寺遗址
2012年12月31日中午12时10分,我县城关镇修建道路时,在大云寺遗址东侧发现佛教造像窖藏一处。经过省市县各级文物专家开展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佛教造像窖藏、疑似地宫遗存各一处,出土各类单体造像、造像碑(塔)240余件(组)。
从现场发掘清理情况看,佛教造像窖藏坑开口距地表1.50米,南北2.40米,东西1.90米,坑深1米,窖坑向四周延伸。坑内造像大体分三层摆放,大型造像佛头朝南、面西排列,小型造像放置于四周。大型立佛像高度多在1.4—1.7米之间,小型造像高度多在0.2—0.5米之间。出土造像形式有单体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造像塔等,造像题材有立佛、立菩萨、弟子、天王、二佛并坐、维摩文殊等,多数表面有彩绘,造型精美,生动传神,既具有强烈的时代共性,又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从已经出土的文物看,涵盖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各个时期的佛教造像,时间跨度长达600多年,种类较多,内涵丰富,题材多样,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古代泾州乃至整个陇东地区佛教艺术发展的序列,为研究这一区域佛教寺院的历史沿革及相关情况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
发掘清理中,在窖藏坑东还发现一座疑似地宫遗存,东西1.95米,南北0.85米。出土陶棺一具,内有木匣。陶棺东侧出土铭文砖一块,经专家解读,铭文内容主要讲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龙兴寺僧人智明、云江收集并埋葬佛舍利的过程,初步判断可能为一处地宫遗存。由于目前发掘区域及面积所限,地宫遗存总体布局尚不明确。
1月29日下午14时3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甘肃泾川: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为题,对这次发现作了专题报道。
据史料记载,在这次发现涉及范围内及其周边区域,北周建有宝宁寺,隋代建有大兴国寺、水泉寺,唐代建有大云寺,宋代建有会仙亭,明代建有华严寺,大多数文化遗迹至今尚存,建国以来不断有陶片、铜钱、碑刻等文物出现,1964年在唐代大云寺地宫出土五重套函及佛祖骨舍利14枚,1969年在北周宝宁寺遗址出土比丘舍利石函、铜函、琉璃瓶及舍利十多枚,2005年在北周宝宁寺遗址出土石雕佛像一尊及北魏佛龛残部、供养人等雕像,这次又发现了大规模的佛教造像窖藏和两处地宫遗址。是佛教文化遗存的富集地和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一经报道,立即受到全国有关专家的普遍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汪海波等专家认为,泾川县发现的佛教造像窖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出土的佛教造像形成时间上与山东、北京、陕西等地出土的佛教造像相互衔接。全国的大云寺、中兴寺和龙兴寺是一脉相承的,泾州龙兴寺可能在唐代就有。泾川佛教历史至少有1600多年,结合古代泾州是长安门户、丝路中枢以及民族融合等因素,可以确定古代泾州在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繁荣和传播中,处于佛教东渐桥头堡的重要地位,是多元文化的创新地和交汇地,从而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找到了一个重要坐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夏年认为,泾川大云寺窖藏造像与巴基斯坦佛像在造型、风格、类型上极为相似,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具体见证。将来可以考虑将该窖藏考古区域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务院国学中心顾问、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评价说,240件(组)佛像窖藏和砖刻铭文记载“收诸佛舍利约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于本院文殊菩萨殿内葬之”,以及疑似龙兴寺地宫、穹窿顶遗存在同时同地发现,是2012年在横贯欧亚丝绸之路全线上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将给世界带来文化福音,给人类遗产增添了最新内容。
-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