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张学俊:回中原郭家庄取雨民俗

2013年05月16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地处黄土高原的泾川县,历代干旱少雨,有“十年九旱”之说,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当地民众的心情和生存。水是农业的命脉,在古老的纯农业地区,这是关系千家万户生死存亡、民族沉浮的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没水没雨,万事皆休。落后封闭的旧社会里,农人把求水求雨之希望,寄托于天、于神灵,向天向神求雨是先民万般无奈中之一种奢望。无雨则无粮,无粮则无命,所以泾川先民取雨求雨,一代一代演绎出了根深蒂固的信仰民俗和取雨民俗事象。

  在大旱之年,泾川各乡镇都巡香取过雨,影响较大的是在陕西太白山取雨,回中原郭家庄很有代表性,相传历史已相当久远,二三百年已有传说记载,他们的老先人十几代人参加了此项牵动两省、五县的太白山取雨盛大活动,并和途经五县民众结成了持久的、雷打不散、约成定俗的民间联结制度和定点的往返接待站。

  泾川回中原郭家庄,隶属泾川王村镇管辖,按自然村包括泾、崇二县潘家庄、掌曲庄、羊圈洼庄、四坡庄、郭家庄、薛家庄、拜家庄等七大社。取雨属民间活动,无可靠史料考证,据民俗工作者多次到该地调查,传说他们的先人在清代、民国就敬奉陕西太白山郭太白、李太白、马太白三大神祗,为求民有饭吃、有粮保生存,曾联结长途跋涉到太白山多次求雨取雨,一遇旱年取雨就成了农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旱年泾川各地也都有取雨之举,但回中原郭家庄取雨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笔者在全县民俗普查中,曾多次赴郭家庄作过深入的调查,并和七大社会长进行过座谈。2002年采访时郭家庄上太白山取雨的“纠子”只剩下羊圈洼社张耀庭一人了(已82岁,2007年辞世)。他在民国年间担任过一回“纠子”,其余六名“纠子”建国后都已下世了。张耀庭老人很健谈,记性很好,对我们的采访作了详细讲解。建国后,郭家庄再没有举行过大型的上太白山取雨活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旱之年,多在本庄太白殿(1982年修复)和沟里水潭巡香取雨,有三十多年巫术生涯的薛占发老人领衔取雨,他1999年参加过泾川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研讨会,为国内外学者专家封闭式表演了中国古代巫术罚神程式。据张耀庭老人听他爷讲,太白山取雨之事在清同治年间,推算郭家庄先民取雨之民俗已三百多年了。郭家庄太白殿存放据说是郭太白带回的两枚铁棋子,直径四寸,文字“相”、“士”(士棋已丢失),并有月白色陨石块重100斤,作为镇庄之宝,在庙上密存。

  过去,每遇天旱无雨之年,郭家庄社民众就在太白殿设坛巡香取雨,庄重地敬天祷告,下令“断荤”(严禁杀生、食肉腥葱韭海蒜)。人们个个头戴柳条圈帽,赤脚,麻鞋,轮流在太白殿上巡香跪香,长天彻夜不能停。会长主持每日诵经,焚香化表,呈文祷告,气氛严肃。郭家庄沟里水潭另一班人员昼夜巡潭跪香不止。此项活动,只是各户男丁参与,女丁闭门在家不得露面。

  民国年间郭家庄举行上太白山取雨大型活动,首先,呈文泾川县衙老爷,并在衙门口观音阁设坛巡香、诵经,全城“断荤”,气氛肃然,会首信士每日巡香请神,人人语言谨慎,不得胡说乱讲,唯恐对天对神敬之不周、求不下雨,用自己诚虔之举动,吃苦受苦,赤足在烈日之下行走,整天跪香,感动苍天给民五分细雨救命。

  郭家庄为上陕西太白山泾州取雨主力军,全体民众、会首信士自愿报名,主管取雨的权威及执事会首通过评议推荐,慎之又慎,公举肝胆义气、身强力壮的血性好汉为民请命,每次公推七名好汉,定名宣布上太白山取雨的“纠子”。

  上山“纠子”要心诚志坚风雨不阻、彻底忌口,十天前夫妻不能同房,每日敬神前浴沐净身,入坛敬神发誓,心要诚,行要果。全身新兰布衣服,脚穿白布袜、麻鞋,衣缝处用封条和咒符封死,昼夜合衣而眠,身体发痒手不得入内搔痒。下腿用黑布或毛练裹住,以防途中毒蛇害虫叮咬。头戴柳条帽,身背木背架、干粮、备用麻鞋、防寒衣物(因太白山较高,六月天也十分寒冷),出发前先上殿祷告三大太白神,向神发誓,为泾州千万民众取雨一定舍身舍命,不辱父老重托。出发时全社人等抬举香案,送至庄门大路(泾松公路),再一一敬天敬神,一一叮咛万千,挥泪壮行,如同将士赴疆场一样的悲壮场面。

  七名“纠子”一路急行,一下回山赴泾州衙门带文出发,不得有任何胡思杂念,更不得信口乱说。第一站至州衙门口观音阁,入坛敬神盟誓。全城人等围观众“纠子”气势,请县老爷入坛敬神备文盖大印,呈文至陕西太白山投文、挂号、求雨。坛中素食招待,夜宿观音阁。从清至民国年代,往返陕西太白山取雨,沿途路经五县共设接待站六处,约成定俗,经久不改,食宿招待不误。郭家庄上山取雨纠子一出发,各站立即行动等候接引。

  第二天天明,泾州城各家焚香敬天祷神,数百人送上山“纠子”出南城门上坡前行。第二站至灵台百里镇,入坛上香敬神,接待吃住,天明送行上大路。第三站至麟游县老爷山下麻夫站,第四站至董家河,第五站至凤翔府城,第六站至太白山下。沿途六天,纠子个个神色严肃饱满,口不乱讲言辞,昼夜合衣而眠,争取每日每时受苦受罪感动苍天。

  纠子上太白山取雨,必须从狼牙石一步一跪,三天跪拜上去,膝腿血肉模糊。民国时改化了点,是从狼牙石路上一步一步走上去,三天磨烂几双麻鞋。山路陡险十分难走,毒蛇不时挡道,遇见就得烧香叩首,回奉敬之,不得轻意驱赶,否则马上就有祸事。磨烂鞋和脚板,步步揪人心疼,只得咬牙坚持。上山第一天只能到神鬼二洼,第二天爬到半山露宿,第三天才能到达山顶。太白山山高险峻,六月天也寒气逼人(“太白积雪六月天”为关中八景之一)。上山先投票呈文挂号,上表焚香敬神。山顶布满各类庙观,高大雄伟壮观,确是神仙领地,山景奇特非凡。山上主神为郭太白、李太白、马太白三处大太白殿,金碧辉煌,高耸伟岸。三大太白就有三大池,一律称“海子”。太白山上执事接文对号,派人接引,引度至大爷、二爷、三爷池,巡香一天敬神求雨。另有一大池称“皇海”,旁建玉皇大帝殿阙,到此必诚心敬拜观水。据《陕西名胜》颜宗岳著记载终南太白山,地跨眉县、太白、周至交界处,海拨3767米,距西安110公里,为西安南屏秦岭主峰。山上有太白三大池,大太白池在山北,面积1.5公顷;二太白池在山南,面积2公顷,为黑河水源头;三太白池也在山南,面积7公顷。各池水清澈透底,一尘不染,水光山色迷人奇特。

  上太白山求雨取雨,观水十分严肃阴森,一步一跪,祷告时半句话不得说错。日夜叩头,烧香不断,静心拼气祷告等待!三大海子内各投入一个栓了绳子的水瓶,瓶子如入水,七纠子就祷告:三太白三大王爷,怜念苍生百姓,给下些救命雨,挽救可怜的苍生草民。大悲大恸,放声大哭,各人叩首无数,额头血肉模糊,但不能松一口气,一直呼救,一直要雨,一跪两三天,回奉再回奉,痛哭再痛哭,有时连跪七天八夜,人昏倒数次。奇怪!瓶入水中就是淹不上水。一旦瓶内流进水,就大哭大拜,大谢苍天,烧高香,叩响头,叩谢三大太白神恩。上下打点,告别庙祝,整顿下山。下山前,除三大太白殿堂外,所有庙观一律上香焚表叩敬,感神大恩。七个纠子,每人必砍一条松棍,沿途护卫水瓶神水。这其中也有忌禁,闭眼砍的松棍,有光又直,睁眼砍的松棍,一时之间,就又弯又扎手。途中常有狼虎,毒蛇拦人阻路,遇到必得敬送走远,不得伤害。一路上总是二纠子身背水瓶,五纠子左右卫护。下山得走两天,到太白山下坛中,立即上香敬神。沿途五县六站,站站有专人接待。有时在返回的半路上,老天就下了透雨,民众就认为苍天睁了眼,三大太白降了雨,各接待站就用锣鼓迎送过境,鸣炮搭彩庆贺。郭家庄本社人组织二百人队伍,锣鼓角子开道,赶到灵台什字老庙迎接,沿途队伍浩浩荡荡,一直回到泾州城住观音阁。县太爷及泾城百姓民众、水会出南门迎接神水,庆贺取雨成功,张灯结彩,迎接入坛,请县老爷观水、谢神,上表祭天。

  如果背上神水,返回路上没下一粒雨,七纠子及郭家角子、民众就上香再敬神,痛哭哀告神灵救命。队伍离开观音阁上回中原,在四坡社寨子殿关老爷殿,停驾三天,昼夜注血叩拜。若三天内下了大雨,回到郭家庄太白殿庆贺。若在寨子殿停驾三天,千万叩拜仍未下雨,所有人等就在寨子殿安营下寨继续求雨,民人家家造饭送食接应支援,一直熬到下了透雨,才锣鼓齐鸣整顿队伍回到郭家庄太白殿回文敬神谢神。

  从民众多年实践体验,大多数年份一定能取下雨。民谚讲“久旱有久雨”,取雨这民俗,只要人心齐人心诚,有时就十分灵验。唯独民国十七年,郭家庄纠子上太白山取雨往返几十天,没取下一滴雨,纠子回到郭家庄太白殿敬神三天,大哭三天,倒了坛。民国十八年陕甘地区遭了大年馑,饿死民众万千,陕西人向甘肃大逃亡。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郭家庄全社人等就取雨不取雨,都要举行隆重的回水祭天活动,敬谢上天三大太白神灵,为民降雨粮食丰收、国泰民安。送神、回水、祭天,表示一年农事完毕,回水归山、归神、归天。每年农历六月六日,郭家庄太白殿杀羊献牲,敬谢三位太白保佑民众平安、生活有望。每年七月十五日举办盛大庙会,唱大戏,搞物资交流,走亲访友,酬神娱人。这是远离县乡,偏辟落后的旱原上一年一度最热闹的大型民间庙会。

  回中原郭家庄延续了几百年的求雨民俗事象,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渗透沉淀在民众意识中深厚的信仰民俗,反映出了民众在落后的社会中为求生存而产生的救苦解难的良善心态,是无奈挣扎中的一种精神寄托,今人决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愚昧迷信,对这一悠久的民俗动态,要进行深层的探讨和研究,以古旧落后的形态为镜,激励我们树立科学、文明新观念,创造新生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