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荐书堂>《晚霞撷朝露》 >> 正文内容

第八篇 瑶池沟庙会

2013年04月29日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瑶池沟庙会是泾川城附近规模最大的庙会,要数3月20日瑶池沟庙会。这时正是阳春时节,万物新生,川道里杨花吐蕊,桃红柳绿,宫山上的紫荆花盛开,麦苗青菜把大地染成一片葱绿。庙会一开始,几乎全城百姓一齐出动,久不出门的妇女浓妆艳抹去赶庙会。瑶池庙会实际上已成为泾川县城及其附近人民盛大的游春活动。除了看戏,主要是搞一次有意义的郊游。早饭过后,男女老少扶老携幼,纷纷向瑶池沟拥来。城里人到瑶池沟必须经过王母宫山。我记忆中的王母宫并不是真正的王母宫。王母宫在回山的山峰上,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群,始建年代已难考证,有不少现代学者认为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我认为至少在唐代,王母宫建筑群已有相当规模,鼎盛时期当在宋朝初年,泾帅太师张铎时期,现有宋初刑部尚书陶谷撰文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为证。据新县志和一般传说认为,王母宫建筑群在清代同治年间毁于兵燹,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实际。小时候,老人们经常带我到宫山顶上去,每当看到那些残垣断碑,爷爷总要给我讲述当年王母宫的建筑规模及庙会的盛况。当他讲到民国初期,冯玉祥将军驻兵泾川时为了筹集军饷,把王母宫山上的庙宇全部拆光,使宫山变成一片废墟。当时这事几乎人人皆知,民国时冯玉祥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无人敢说。解放后冯玉祥又是倾向革命的将领,更是无人敢说,这事就归罪于同治兵燹。所谓同治兵燹就是回民起义的事,这实在冤枉了回民兄弟。民国十八年(1929)还发生过一件大事,就是陇东镇守使陈珪璋,为搞军饷在泾川城进行过一次规模空前的抢劫粮食财物的事件,泾川城里的大户人家、商号无一幸免,加上那年的大旱和瘟疫,使泾川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很长时间没有恢复起来。泾川民间流传着“冯玉祥拆庙,陈珪璋抢粮”的顺口溜。王母宫变成了废墟,要恢复原貌实在不是易事。过了几年,城里的乡绅大贾又筹款对王母宫进行修葺,由于资金不足,便在宫山脚下的大佛洞前做了一些小规模修建。当时重修了大佛洞前的三层楼阁,院内修了南北两排厢房,修建了院墙和山门,面向泾河,后来又在瑶池沟修建了一些庙宇。宫山顶上的建筑由于工程浩大,无人敢烫手。那时我们所看到的王母宫,除了一片瓦砾,就是一些石碑有立有卧,横七竖八摆了一山头,大安铁钟也斜跨在乱草丛中。宫山上唯一不衰的是满山的紫荆花、狼牙齿和牛津花,越长越旺盛,覆盖了整个山头,三月正是它们争奇斗艳的季节,紫色的丁香,黄色的牛津和雪白的狼牙齿花团团簇拥,清香扑鼻。人们在花丛中漫游,到瑶池观景看戏,享受新春的气息,另有一番情趣。

  绕过宫山山岭,一条山路通往山沟,两边的白杨垂柳、林荫夹道,山门是一座木构牌楼,上书“瑶池胜境”4个大字。两面是石狮,牌楼下有石桥和小池塘。山门后是戏台,戏台前是广场,广场西北角为夜月亭,亭下有水池,方约3米,深约丈余。池周木栏围护,池北壁有石雕龙头,口吐山泉终年不懈。池南壁有洞通往广场,洞口有砖雕楹联“流水如有意,孤云独去闲”,横额书“别有天地”。池上为正方形平台,四周廊柱栏杆,中间建有楼阁,四面开窗。据传原来的夜月亭是宫殿式的,亭顶有窗,每当8月15月照中天的时候,月从天窗中照入池底,人们可以从楼阁口和池边的栏杆上看见池中的月影,故名夜月亭。亭南坐西向东有三间茶舍,旁边一间水房,后因房内地下水渗漏严重,这些房子一直关闭着。茶舍门前有一株大桐树,每当三月桐花开放,一片紫色的花絮在新杨绿柳的衬托下,把瑶池点缀的分外美丽。绕过茶社,便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直通山顶,山上树木丛生,山花烂漫。半山腰有庙,正中三间,八扇门板上绘制泾州八景图(宫山晓钟,高峰春雨,泾水秋风,汭干晚渡,瑶池夜月,共池涌碧、百泉漱玉、古柏垂青)。水墨点染十分精到,当出于名家之手。再上约半里,一座山庄式的庭院是刘芝阳老道行医看病的诊所,也是接待客人的客厅。三间瓦房中间是过庭,平时安着茶几小凳,摆着茶具,有身份地位的人去了才能品尝到紫砂银茶具浸泡的香茗。进入过庭见三孔窑洞,是刘道长和崔道长的灶房和仓库。院外到处是花草翠竹,再上一层是刘道长修炼的禅房,进门是供桌香案,上面是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的水墨画像,两边是“无人无我观自在,非色非空见如来”(记忆是否准确)的隶书对联。套间的火炕上有蒲团,窗前是书桌,放有文房四宝。刘道长每天在本共纸上写几张一寸大的柳体楷书书法。院内除了一般花木外,有几株碗口粗的木瓜树最引人注目。禅房上边是一大片斜坡地,栽满桃树,阳春三月一片粉红。瑶池沟除了这一道主山梁以外,南北有两条小沟,南边的沟内有山泉奔流,流至戏台附近聚成一个小水塘,里边有荷花鲤鱼,石缝里还有螃蟹。瑶池沟即是指这条沟而言,沟南边有庙宇,主山北侧是一条干沟,山梁向东延伸直到王母宫山,山坡上有很多小庙。所以3月20日瑶池庙会也包括了王母宫大佛洞在内的很多地方。瑶池沟自刘紫阳道长参于管理以后,山上的树木花草栽种的井井有条。刘紫阳,山东人,据传为国民党某军师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怀疑他有汉奸行为,受到追捕,刘紫阳弃官夜逃,出家云游,先在崆峒山住了一段时间,后东游到泾川,选定在瑶池沟的山顶落脚。当时那里是一片荒山坡,刘紫阳出资买了山顶的一大片坡地,开挖窑洞,修建房屋,开辟了植物园,修了山路,规划了他领地里的种植种类,雇用民工长年担水浇灌,以行医所得维持山上费用。不久又来了一位姓崔的道长,据说也是国民党军队里的军官,只是一个小连长而已,他给刘道长当了助手。刘道长高个头,眉目清秀,黑发黑髯,头戴黑色束发道冠,身穿大襟黑色大褂,黑裤子,白色长筒布袜,黑色双梁鞋,腰板硬朗,确有几分仙风道骨。他仪态严肃而不冷峻,很少说话。从装束打扮看俨然是一位道士,但供奉的却是观音菩萨,又没人看见过他念佛颂经,只见过他烧香叩头,盘腿静坐。现在看来,他似佛非佛,似道非道,只不过为远避红尘修身养性而已。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都有人想揪斗他,当时党的政策有一条,以解放前三年为限,没有做过反共反人民事情的人都按人民对待,既往不咎。所以,刘道长虽上过多次批斗会,但没有受到人身伤害。后来刘道长把他的母亲、妻子也接到瑶池居住过较长时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