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经济建设 >> 正文内容

—泾川县探索“四个一”互帮互助活动纪实

2013年04月28日 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有你一份,有我一份。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的基础上,泾川县充分发挥农村“先富人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一个党员致富户帮助一个困难党员、一个产业富裕户扶持一个贫困农户、一个协会带头人壮大一项增收产业、一个民营企业家帮扶一个特困农户”为主题的“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活动,探索完善全社会参与双联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双联行动向纵深发展。

  对此,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泾川县‘四个一’互帮互助等形式,是帮扶实践中总结出的有效载体和抓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级各单位要结合帮扶工作实际,加强载体和抓手的探索与谋划。”

  为了探寻这一新探索、新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近日,记者走进泾川县。

  建立“四个一”互帮互助模式,扩大双联参与度

  天旱的紧。从去年冬天以来,“苹果大县”泾川县的许多苹果园就一直在“等水”。

  眼看着一直不下雨,泾川县太平乡的养牛大户李金洲坐不住了,他将自家的牛扔给了媳妇,又另雇了个人喂养,自个开着拉牛的货车,装上水罐,每天从早到晚,挨着村子送起了水。

  “太平乡有2.5万亩果园,光去年新栽的苹果树就有4000多亩,如果不能按时浇上水,一半果树的成活率都有问题。可单靠政府和双联单位送水,哪够?”4月12日,太平乡党委书记韩冬堂对记者说:“李金洲的加入太及时了。一车水加上油费、水费,市场价150元,他才要100元的成本价。”

  李金洲的这一举动,正是泾川县在双联行动中激发“先富人群”扶助乡邻、反哺家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打造“四个一”互帮互助载体带来的连锁效应。

  泾川,位于国家级六盘山特困片区。

  和其他贫困县一样,随着双联行动的开展,在泾川县农村,帮扶单位带来了资金和项目,联户干部带来了技术和思路,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但是,省、市、县、乡四级干部的参与,才能覆盖到泾川县12.4%的特困户。怎样通过双联行动,让更多的农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得到帮助呢?

  泾川县注意到这样一个群体——从农村摸爬滚打出来的党员致富户、产业富裕户、协会带头人、民营企业家。

  “这些致富能人不但熟悉农村,还拥有着一套致富经,对身边农户情况又深入了解,帮扶就能有的放矢。”泾川县委书记李全中说。

  结合这些人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心理需求,泾川县动员号召他们在采取自愿的基础上,参与到双联行动中来,与困难党员、贫困农户、增收产业、特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在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帮助特困户脱贫、推动共同致富中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双联行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发挥先富人员主观能动性,提升双联受益面

  “过去比的是谁赚钱多,如今,谁不比着更好地‘反哺’家乡?参与双联行动,正是我们对农村的回报,也是责任。”“四个一”互帮互助模式,立即得到了泾川县广大先富起来的“领头雁”的积极响应。

  目前,泾川县已有1232名“先富人员”参与双联行动,结对帮扶贫困户1579户,全县双联覆盖面由12.4%扩大到18.6%。

  许多人不禁心存疑问,这会不会是强行“拉郎配”?

  “搭台不唱戏、推动不强迫”,泾川县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他们充分发挥“先富人群”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搞好服务不包办,由他们自己与同村的困难群众对接后,自主决策帮扶措施。

  老君弯、石弯、赵弯,这3道山弯,坐落在红河乡东庄村的北山上。长期以来,这里的76户村民人在半山上住,水在山沟里挑,吃水困难。

  当得知双联单位要修的东庄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还缺一笔钱时,泾川县民营企业家张军马上捐资3.2万元,救了项目的急,也让东庄人永远告别了“渴望”。

  在泾川县,有的“先富人员”还为贫困户赊欠化肥、地膜,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之需。不过,新的疑问又来了,难道这就是泾川县“四个一”互帮互助的主要形式?

  送钱、送物、送温暖,不是帮扶长久之计。要想建立长效机制,泾川县深知,“扶业”是核心。就是要通过市场机制,将贫困户与先富起来的人联系在产业发展中,注重从提高贫困户的致富技能入手,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把帮资金与帮技术、帮信息结合起来,发挥致富能人的传帮带作用,改变贫困户“想干不会干、想干不能干”的局面,着力增强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

  在太平乡三星村,养了80多头牛的李金洲自动攀上了3个“穷亲戚”,鼓励他们放开手脚,跟着他干。以前只知道种地的村民兰爱宝,在李金洲的帮助下,去年年底建起了牛棚,开始走上了致富路。

  “买牛犊时,老李帮着看品种、讲价钱;平日养牛时,技术上帮着操心;卖牛时,又帮着看市场行情。”兰爱宝清楚地记得,前一阵子,他的8头牛,养了4个月零20天,净赚了2.65万元。

  探索搭建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双联长效性

  在泾川县领导看来,教给贫困农户生产技术和致富本领,还远远不够。毕竟,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反应总是慢半拍。

  更重要的是,“四个一”互帮互助,“长期”下去靠什么来实现?“稳定”下来靠什么维持?

  泾川县尝试着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四个一”互帮互助的有效载体,通过把更多同一愿望、同一产业的群众吸收到专业合作组织中来,将致富能手与群众结成“帮带致富链”,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帮带,不仅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而且使单枪匹马的农民融合到产业链、流通链、要素链等各个环节,使农民由“风险增收”变成“保险增收”。

  瞅着这几年苗木生意好,党原乡丁寨村村支书王德良和村民吕军成联手,流转别人的地,种了600多亩国槐、油松、掌子松等,去年刚开始卖,就挣了20多万元。

  村民赵小英的心被打动了。可老公一去世,家里就够难肠了,想栽苗木,一是没钱,二是种啥好呢?

  为了让更多的像赵小英这样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今年2月,王德良和吕军成牵头成立了泾川县森源苗木专业合作社。他们与农户签订协议,苗木品种由他们提供,销售由他们负责,农户参与管理,除了提供每年不低于1000元的保底收入外,3年后还按一半利润分红。赵小英一下将18亩地都交给了合作社,跟着种起了碧桃、榆树。

  “帮扶他人,提升自己”“先富帮后富”,不是“劫富济贫”,而是“互惠”“共富”“双赢”。借着建立合作社,王德良说,村里的苗木产业规模做大了,他计划用3年时间,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其中,将基地发展到2000多亩。

  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使泾川县在“四个一”互帮互助的基础上,又延伸出了“强村带弱村”的双联新载体,不断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和群众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提升着双联工作新水平。

  丁寨村不仅苗木种得好,而且还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村,人均收入是全县最高的村子,达到了5560元。可邻村的城刘村,却是另一番面貌,人均收入差了丁寨村2000多元。

  现在,借助双联行动这一平台,丁寨村“拉”起了城刘村的手。去年丁寨村帮城刘村村民建起了两处养殖小区、确定了村里的公墓区,今年,城刘村已经有25户贫困户加入到丁寨村种苗木的大军中了。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