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经济建设 >> 正文内容

倾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2013年04月02日 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

  平凉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凉文化腾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平凉将围绕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布局,认真落实“以始祖和道源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任务,科学谋划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转型跨越与群众需求的统筹发展,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文化名市。具体考虑是:发挥“三个优势”,打造“一个龙头”,构筑“四大支点”,强化“五大保障”。

  发挥“三个优势”,就是确立跨越式发展理念,努力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秀丽、生态优美、群众基础等比较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一是文化优势。轩辕黄帝问道于道源圣地崆峒山,伏羲氏诞生于古成纪,西王母等始祖“祖籍平凉”,境内已发现仰韶、齐家等各个时期的古遗址465处。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耕文化。秦始皇、汉武帝曾先后登临崆峒山,寻道西巡。全市现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8000多件,位居甘肃省第二。隋代大兴国寺供奉的佛舍利金银棺、西周青铜器和南宋用于外贸交流的货币银盒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之最”,新近在泾川县发掘的佛教造像窖藏和宋代龙兴寺地宫遗址,被专家认定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以皇甫谧、牛僧孺、吴玠、吴璘、刘锜、赵时春、慕天颜等为代表的历史人物彪炳史册,以金庸武侠小说批量叙述的崆峒武术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多样,以纸织画、铜嵌画、挂毯地毯、剪纸草编、马尾荷包为代表的民间传统工艺多姿多彩,以传统节日、节气农事、民俗祭祀为代表的陇东民俗文化独具特色,这些重要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地标,奠定了平凉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环境优势。古时平凉,西控陇干,东扼秦川,屏藩中原,连接边塞,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历来为朝廷倚重之锁钥,商贾云集之埠市,文化交流之纽带。今之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城市几何中心,是陕甘宁交汇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加之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投资、建设和干事创业的环境优越,平凉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宜商、宜游之宝地。面对传承创新华夏文明的重要机遇,平凉良好的环境,便于举办盛大文化节会活动,有利于引进更多文化战略投资者,有利于平凉文化走出去,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三是基础优势。平凉的群众文化传统深远,氛围浓厚,平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在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日渐凸现,为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打下了一定基础。

  打造“一个龙头”,就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梯度开发,联动发展,率先打造1至2处知名度高、文化厚重、影响力强的经典文化景区,形成聚集效应,辐射带动全市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首先,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产业强省转变的战略部署,按照“一中心两园区”的城市建设框架,以国家首批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为依托,以传承、弘扬道源文化为核心,重点规划建设覆盖整个平凉城市西区、总面积325.7平方公里的崆峒新城,并努力将崆峒新城打造成生态新城、文化新城、旅游新城、产业新城和智慧新城,增强辐射能力,构筑集聚高地,切实树起一面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旅游、生态和区域综合发展的旗帜。其次,要把“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作为整个崆峒新城规划建设的“点睛之笔”,集中全力,做强做优,打响打亮,使之成为引领、带动全市文化发展的旗舰品牌,成为名符其实的新甘肃的品牌形象地、美丽中国的文化旅游窗口和世界文明的溯源地。第三,要充分发挥崆峒山旗舰品牌和崆峒新城在全市文化建设中的“助推器”和“主引擎”作用,把其在发展中的典型经验转化为示范、引领全市其他六县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从而形成整体联动效应,推动产业跨越发展,促进文化全面繁荣。

  构筑“四大支点”,就是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把重大项目、优势园区、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作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支点”,牢牢抓在手上。一要建设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实施重点文化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项目招商引资活动,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导向作用,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项目储备库,确保每年建成投运一批、力争开工建设一批、积极落实引进一批、精心谋划储备一批。二要规划一批优势文化园区。规划建设崆峒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泾川大云寺佛教文化旅游产业园、灵台皇甫谧文化产业园、崇信龙泉寺文化旅游产业园、华亭安口陶瓷文化产业园、庄浪(中国)梯田景观文化旅游产业园、静宁纸箱印刷包装文化产业园,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的聚集带动效应,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三要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中力量发展“十大产业”,即以崆峒山、大云寺、云崖寺、龙泉寺等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业;以平凉泾河等“七大”院团演艺和崆峒山实景演出为重点的演艺娱乐业;以现代出版物流发行、高新技术印刷、纸箱包装印刷为主的印刷包装业;以崆峒武术、庄浪高抬、华亭曲子戏、挂毯地毯、纸织画等保护开发为主的民间民俗工艺品业;以素质教育、科技培训、艺术培训为主的教育培训业;以展示平凉文化元素为主的创意设计业;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出版业;以崆峒文化旅游节、平凉金果博览会等重大节会为主的节庆会展业;以广播影视、电影院线、网络连锁化等为主的动漫游戏业;以手机报纸、移动电视图书等为主的移动多媒体业。四要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选择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在资金投入、项目扶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通过优惠政策、开放市场,引进战略投资者,改组和提升文化企业,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文化市场主体。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剪纸刺绣、挂毯草编、纸织画等文化产品批量生产,形成民间民俗产品集群,使之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

  强化“五大保障”:一是规划保障。在文化保护传承、文化园区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上,充分论证,及早规划,博采众长,科学决策,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和操作性,从顶层设计开始就避免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机制保障。把传承创新区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工作体制,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确保每一项文化决策都能落到实处,每一项文化规划都能变为现实的建设工程。三是政策保障。围绕中央、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研究制订更为具体、更有操作性的保障措施,在土地、财税、投融资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四是资金保障。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着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人才保障。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认定扶持工程,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培养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着力锻造一批文化企业家、文化创作人、文化经纪人,营造人才辈出、名人荟萃的环境。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