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荐书堂>《晚霞撷朝露》 >> 正文内容

二、文庙

2013年03月28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文庙建筑群是泾川城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体。临街有宫墙、万仞坊、忠烈祠、文庙山门、泮池、状元桥、魁星阁、大成殿、明伦堂、72贤庙等十多座建筑物。民国时期几乎全部被拆除,只留下大成殿,改建的面目全非,从大屋顶至墙壁都做了改造,命名为大礼堂,殿门前加建了舞台。文庙后改为泾川县文庙小学。当时的布局如下图:文庙院内有古柏10多棵,直径都在2尺左右,笔直挺拔,前院有一棵古槐,直径2米左右,满身疙瘩,中空,树冠早年被雷击断,只有几株小枝,每年总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教室正在这棵树后,每当课余,总有四五个调皮学生从树杆中间钻进去,爬上树梢捉迷藏。夏天上晚自习的时候,也有人坐在树枝上看书。古槐下有一口大铁鼎,高1米多,双耳三足,底部有3个圆孔,名曰化字炉。学生们写坏了的纸片不能随便扔掉,因为文字是仓颉创造的,上面写的是孔孟之道,扔了是对圣人的大不敬,所以废纸要集中起来放在化字炉中火化。当年还有几位落魄文人,每天背上竹筐,手拿铁丝做的铁钗,到处捡拾废纸,拾多了便拿到这里,放在化字炉中火化。这个化字炉现在保存在县博物馆里。

  文庙改建后,不知过了多少年,来了一名新校长,他又在大礼堂内修建了一个很长的土台,请来木工把孔夫子、孟夫子、曾夫子及颜回、子路等七十二贤人的牌位立了起来,其中最大的是“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高约2米。当时我们站在土台上,高不及半,孟子、曾子的牌位也有一米多高,颜回、子路的牌位小了一些,其他贤人的牌位只是一个圆头的长条牌子。1948年,学校有个姓周的先生,个头很低,因此,高年级的学生给他起了一个雅号叫“周半截子”。周老师对学生十分严厉,他的手中随时都拿着一根一尺多长的小木棒,这根棍子油光明亮,已成了红色,可能在他手里拿了好多年。在他的课堂上,如果哪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做小动作,他边讲课边走到这个学生跟前,猛抽一棍子,挨过棍子的地方不青便肿,所以我们又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桄桄子老师”。本地人说的桄桄子就是棒棒子。周老师的古文程度很好,是孔夫子的忠实信徒,他在学校的日子里,每年都要搞一次纪念孔夫子的活动,这个活动由他一手组织,一手指导的。纪念会上,除了校长要讲一段孔子的伟大思想以外,周老师总要拿出一篇很精彩的祭文当众宣读。那时候我年幼无知,不知道他念的是什么内容。周老师离校以后,大成殿内的那些牌位一天天在减少,最后荡然无存。孔庙从此彻底变成学堂,再也找不到庙宇的痕迹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