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人文信息 >> 正文内容

自由飞翔—问城村杜志锋

2012年08月26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他是高位截瘫残疾人,多年前,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还能够坐轮椅,前几天他在给我发来的邮件——事实上是一封救助信,我才知道他的身体状况和生存境况更不如以前,人整天瘫痪在土炕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年纪更苍老的父母也都疾病缠身,对他的照料已经力不从心了;母亲给他收养的一个女孩,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家境贫困,上不起学。

  看到他的求助信,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更为那个女孩的未来担忧。说实在话,虽然他在信中说,这个孩子是母亲捡到的弃婴,但抚养这个孩子最终的目的还是以后为了照顾他的!

  但是,他悲苦的为他的疾病苦瞎了眼睛的母亲,不这样着想,不为他收养一个“女儿”,谁将来在他老了的时候,来照顾他呢?

  最近,甘肃在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主旨是帮助贫困农民致富、奔小康,遗憾的,不知道因何原因,他家没有被列入救济对象。他就是为这事想让我帮忙,而我想,我只能再次采写一篇报道呼吁一下,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向这个生活极度困难的家庭援助一下。可是,由于我以前报道过,加之报社领导认为像他家这种情况,是属于民政部门救济的,不是靠捐助点钱就能解决其根本问题,没让我写报道。那么,面对他含泪的恳求,我也就无能无力了。

  但是,心里对他的情况始终是放不下的。前段时间,我应邀去泾川采风,共同参加活动的,正好有一位是当地残联主席,我就介绍了他及家里的情况,残联主席说,他们给帮过多次了,再要怎么帮也没有办法。

  真是无奈。对他,我的同情心显得多么苍白和无力啊!而回忆的闸门一旦打开,以前采访他时的许多情节便涌入笔端。

  他叫杜志峰,家在陇东山区泾川县一个偏远的村庄。记得大概是8年前吧,我倒乘了两次班车,才找到他说的那个叫“问城村”的村子。经向多个村民打听,终于找到他的家。这是一处窑庄,靠北面崖下凿有两孔窑洞,院子西侧修有两间土木结构平房,据说是杜志峰父亲为省钱自己修的,一面墙体已经裂了缝。然而,就是这样条件的房子,杜志峰都没能住,而是住在更差的窑顶上面的场房里。当我随杜志峰的妹妹走上一条土坡来到场房门口的时候,眼前的情景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周围有几垛麦草相伴,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被一面土炕占去一半,进去两人就显拥挤,墙角还立放着刀。炕的东头砌有土台,这就是杜志峰爬在炕上用来写作的“书桌”了。铺在“书桌”上的硬纸片已烂了边;用来存放获奖证书、书籍和稿件草稿的一个纸箱,也已破旧得没有棱角了。炕的最底层垫的是旧纸箱,上面铺有由几种布块缝成的褥子,在拉开的被子一头,放着一块砖,这就是“枕头”了。好在四周墙壁贴满了杜志峰的书法习作和一些旧杂志的散页,才给光线幽暗的小屋增添了些微亮色。

  在随后的采访中,这位残疾文学青年的经历一次又一次震撼着我的心弦。

  杜志峰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他从小学到初二,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上完初二后,老师就建议他再复读两年,这样初三毕业报考平凉师范的可能性就大些。然而,就在杜志峰铆足了劲复读到第二年,一场意外的灾难降临到他这个16岁的少年身上:从1986年9月的一天他上早操突然全身一软摔倒后,这毛病就不断出现了,直至最后一次摔倒,人就像面条一样站立不起来了。从此,他的父亲就背着他辗转于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西安第四军医大西京医院进行治疗。经诊断,他得的是颈椎病,后在西京医院做了颈椎环曲手术,住院长达7个多月。在一次功能恢复锻炼中,他又不慎摔倒,造成右腿股骨骨折,便再次做了手术。据他说,是不成功的手术,为他留下后遗症——高位截瘫。从此,他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疾病,吞噬了他的美好理想,也给他的家庭带来致命的打击。为治他的病,他的家里债台高筑,一贫如洗,一万多元借款10余年后才基本还清。而他的父亲,为省钱,不肯就医治疗自己得了近30年的胃溃疡病,平时只简单买些药吃一吃硬扛着。他瘦弱的母亲整天以泪冼面,久而久之,一只右眼失去了光明。他的妹妹被迫辍学,挑起照料他的重担。

  杜志峰说,他曾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但一想到父母和妹妹为他付出那么多,他又把这个自暴自弃的念头打消了。有一段时间,为缓解病痛和精神压力,他练过书法,还学过中医,但由于找不到更多的相关资料,也没有经济来源,就未能坚持下去,半途而废了。从事文学创作是从1994年开始的。当他从陪伴他的那台微型旧收音机听到张海迪和全国自强模范——陇南残疾人刘水的感人事迹后,就更坚定了写作的信心。而这对他来说是向厄运挑战的艰难选择!他为此付出了比健康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没有书读,他向同学借阅,于是,《悲惨世界》、《在人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外名著,伴他度过许多不眠之夜。由于别人借给他的一些书籍限定了时间,他就把这些书抄到笔记簿上慢慢研读。为了提高自己的汉语言水平,他还自学了中等师范语文课本和全国高等教育成人大专自学考试汉语言教材。随着对文学的深入了解和对一些写作技巧的掌握,他以笔为犁在散文和诗歌领域苦苦耕耘着。这样摸索了两年多时间,在吞咽了无数次投稿失败的苦涩滋味后,他播种的汗珠终于长出收成:1996年9月6日,他的处女诗作《烛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并且得到著名诗人雷抒雁的点评。

  从此,诗歌之神开始青睐这个残疾人了,他先后有不少文章和诗歌发表或获奖。2002年1月,在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新世纪、新农村、新农民”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中,他的《我的读书写作生涯》一文荣获一等奖,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今日农村”栏播出。2002年4月,他的诗歌《野花》荣获首届“西柏坡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现代诗歌组一等奖。2003年2月,《读书伴我成长》一文荣获“讲道德、讲文明”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三等奖。并有7首诗歌入选《当代情感诗歌集萃》、《中华诗歌汇编》等书。在这里,获奖作品《野花》一诗值得一提,这是他生命的写照:

   是命中注定

   还是造物主的安排

   生命之初

   你就没有养尊处优的境遇

  

   活着

   不仅仅是给别人看的

   要不 你也不会栖身于大山 坳里

   杂草丛中

  

   曾几何时

   你的生命很辉煌

   然而却被挑剔的牧羊

   啃咬 践踏

   从此 你难以与同伴争奇斗艳

  

   如今 虽然残疾的身躯

   再也很难冠以花的美誉

   更多地承受了人们目光中的 鄙夷神色

   但你的生命依然灿烂如昔

   你的内心依然充满勃勃生机

   妹妹用轮椅推杜志峰出外转过一次,结果招引来不少孩子围观。自尊心很强的他不愿让别人把自己当“社火”看,催促妹妹赶快把他推回去。这以后好多年时间他再也没有出过门。好在挪出场房就能看到塬上的麦地、树林,看到觅食的麻雀、野鸽子飞来飞去,看到四季景物的变化,他的孤寂多少能被排遣一些。除了书籍外,那台随他摔跌过许多次而伤痕累累的微型收音机同样被他视为自己的命根子。他不仅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子夜诗会”、“青青草有约”节目里汲取到文学的乳汁,还从收音机播出的新闻里了解到很多国家大事。书籍和收音机缩短了他和这个世界的距离!尤其是他的事迹在“青青草有约”节目里播出后,他和一些文友的书信往来,又成为他心灵的安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他们村有一个女同学也爱好文学,他病残后,她就常从学校的图书室借一些文学书籍让他看。后来,这位高中毕业的女同学到广东去打工,也经常给他寄书回来,鼓励他写作。有一年,这位女同学回到家乡看望他时,看到他仍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文学创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不禁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就写了一篇关于他身残志坚的报道投寄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久,这篇稿件在“青青草有约”栏目播出了,一时间,他便收到不少文学青年的来信,他们中有和他交流创作体会的,有寄来诗稿让他修改的,更多的是对他精神的赞赏和鼓励,甚至还有爱好文学的打工妹随信给他寄来青春靓丽的照片。

  外地和当地的作家,还给杜志峰寄来他们的作品集。《绿城》杂志社副总编潘树高寄来诗集《心系人间不了情》和一本《投稿指南》。平凉作家王韶华、张怀群让人捎来各自的文集。更让杜志峰感动的是,2003年3月24日,泾川县残联理事长任天禄得知他的情况后,在荔堡镇一位领导的陪同下,向他捐赠了一辆轮椅、一副拐杖和一些书籍,这位镇领导还给他捐助了100元钱。

  杜志峰说,正是因有这些好心人帮助他,因有文学朋友关心他,鼓励他,他才能够不畏病痛和贫穷的围困,以手代足,以纸张为道路,向文学的高峰匍匐而行。也许他永难抵达理想的高度,但他也要用自己浸透血汗的追求,向苍茫大地证实,高位截瘫的他,精神和灵魂并没有残疾!  

  回到报社后,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写了一篇报道他事迹的通讯在《平凉日报》刊发,引起较大的反响。先是县电视台又为他拍摄了专题片,并在黄金时段播出,使更多人知道了他在贫病交困中坚持文学创作的事迹。一时间,乡邻四舍、亲朋旧友竞相来探望他的病情,更有问城中学的老师将登载他故事的《平凉日报》在全校师生面前宣读,借以启发和鼓励同学们的求学上进之心。于是,便有许多同学来向他请教作文之道,使他冷清的小土屋一下子热闹起来,一张报纸被同学们争相传阅而破了边。

  同时,经我在报社动员,《平凉日报》原总编辑杜满仓、茹坚和专刊部的编辑,都为他捐赠了数十本高质量的文学书籍,在当年4月16日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由县残联理事长任天禄去慰问时转交于他。 后来,《甘肃日报》记者也对他进行了采访,并募集资金给他买了一台电脑,让他的心才能从狭窄的小土屋,通过网络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杜志峰在给我写来的感谢信中说:“看着杜满仓先生的题词‘愿你像张海迪一样勇攀文学高峰’和李凡老师的题词‘打开心灵之窗,让诗情畅游世界’,我的眼眶湿润了,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多少年的贫病交加的困顿生活,使我爱书却无力买书,酷爱写作但却无法提高,因此突然间得到这么多好书,对我这个因残疾而不能出门的人来说,无异于久旱逢春雨、雪中送炭啊。求书即是求知,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精神代表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很想向远在数百里之外的文学老师们当面说句感激话

,很想紧握你们的手,用泪水表达自己的感动,可叹残疾在身,行动不便,我只有手捧你们捐赠的文学书籍,发奋苦读,用心体会,潜心创作,以更大的成绩来回报你们、回报大家对我的恩情!”

  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的支撑,杜志峰没有倒下去。

  这么多年来,不论疾病怎样在残酷地折磨他,家里越来越困穷的生活如何在挤压他那颗时常被愧疚揪扯的滴血的心,他酷爱文学的信念却不曾动摇过!长期以来,由于被疾病所困,他无法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无法了解更丰富的人生和生活,他也只能靠写小诗抒发感情、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所以,发表的东西不是很多,但在我看来,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试问,那些身体健全的人,你们又做了什么?你们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过吗?体会过为之持之以恒追求的快乐了吗?

  与他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给自己起的网名是“自由飞翔”!

  这网名显然寄托了他的梦想,他多想像一只鸟儿一样,去拥抱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他多想像正常人一样,能够随意走动,把脚印实实在在地留在大地上!当这个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匍匐的他就把灵魂和思想在文字里放飞,让灵魂和思想以文字为翅膀,飞出他居住的黄土小屋,翱翔在广阔的世界!

  自由飞翔!这是一个身残志坚的生命之不屈灵魂的舞蹈!

  让我们为这样高贵的飞翔,献上敬意吧!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