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人文信息 >> 正文内容

——高位截瘫残疾人杜志峰的故事

2012年08月22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客车启动了,沿村路慢慢向前行驶,我透过车窗朝杜志峰家的方向望去,只见由双拐支撑的他,还伫立在窑顶上,和一棵枝柯遒劲的枯树站在一起,目送着我乘坐的客车逐渐远去……这时,我不禁在心里默吟起他写的一首题为《枯树》的诗:

  就这样

  你以强者的姿态站立

  把一生交于足下的土地

  即使不能重生

  也绝不跪地

  乞求风雨

  倘若不能向上

  那就站着死亡

  采访杜志峰,缘于他的一份投稿 ,大概是2003年底的一天,专刊部像往常一样收到不少业余作者的来稿,其中就有杜志峰寄来的稿件。这是一篇写他病残后坚持文学创作的文章,并同时寄来一张他坐在轮椅上的照片。因为该文没有达到散文发表水平,作为“百姓故事”栏的文章又有些简单,几位编辑一致的意见是:这是一条线索,可以重新采访杜志峰,挖出他在身体残疾、家庭生活贫困的情况下坚持文学创作的故事。于是,就有了记者此次的泾川县荔堡镇问城村之行,时间是2004年2月16日。看见我突然到来,杜志峰热情的已有两个孩子的妹妹,先让我到平房坐坐,说杜志峰住在窑顶上面的场房里,场房乱得没法见人。我执意要见杜志峰,她才于慌乱中拿了一件像样的衣服朝场房走去。当我来到场房门口时,只见她和父亲正在给看样子刚下炕的、拄着双拐的、个头矮小的杜志峰穿衣服,炕边放了一本夹有纸条的文学书籍。由于杜志峰的双手要脱离拐杖很困难,所以衣服穿了整整有十几分钟。我利用此机会打量了场房的环境,明显感觉到面前的杜志峰比照片上的杜志峰的境况更要凄凉一些。至今,他家住的还是窑洞,院子两边有两间平房,其中一间,前后墙已有了裂缝。杜志峰的父亲说,为省钱,这房是他自己修的。坐北向南的窑洞上面是一块农村人用来碾麦子的晒场,杜志峰住的场房——一座黄土小屋,就建在这里,几垛麦草与它相伴。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场房呢?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被一面土炕占去一半,进去两人就显拥挤,墙角还立放着铡刀。炕的东头砌有土台,这就是杜志峰爬在炕上用来写作的“书桌”了。铺在“书桌”上的硬纸片已烂了边;用来存放获奖证书、书籍和稿件草稿的一个纸箱,也已破旧得没有棱角了。炕的最底层垫的是旧纸箱,上面铺有由几种布块缝成的褥子,在拉开的被子一头,放着一块砖,这就是“枕头”了。好在四周墙壁贴满了杜志峰的书法习作和一些旧杂志的散页,才给光线幽暗的小屋增添了些微亮色。

  杜志峰始终是由拐杖支撑着接受我采访的。贫病交加中,他用一支笔支撑起自己向上的渴望。杜志峰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他从小学到初二,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上完初二后,老师就建议他再复读两年,这样初三毕业报考平凉师范的可能性就大些。然而,就在杜志峰铆足了劲复读到第二年,一场意外的灾难降临到他这个16岁的少年身上:从1986年9月的一天他上早操突然全身一软摔倒后,这毛病就不断出现了,直至最后一次摔倒,人就像面条一样站立不起来了。从此,他的父亲就背着他辗转于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西安第四军医大西京医院进行治疗。经诊断,他得的是颈椎病,后在西京医院做了颈椎环曲手术,住院长达7个多月。在一次功能恢复锻炼中,他又不慎摔倒,造成右腿股骨骨折,便再次做了手术。据他说,是不成功的手术,为他留下后遗症——高位截瘫。从此,他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疾病,吞噬了他的美好理想,也给他的家庭带来致命的打击。为治他的病,他的家里债台高筑,一贫如洗,一万多元借款10余年后才基本还清。而他的父亲,为省钱,不肯就医治疗自己得了近30年的胃溃疡病,平时只简单买些药吃一吃硬扛着。他瘦弱的母亲整天以泪冼面,久而久之,一只右眼失去了光明。他的妹妹被迫辍学,挑起照料他的重担。杜志峰说,他曾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但一想到父母和妹妹为他付出那么多,他又把这个自暴自弃的念头打消了。有一段时间,为缓解病痛和精神压力,他练过书法,还学过中医,但由于找不到更多的相关资料,也没有经济来源,就未能坚持下去,半途而废了。从事文学创作是从1994年开始的。当他从陪伴他的那台微型旧收音机听到张海迪和全国自强模范——陇南残疾人刘水的感人事迹后,就更坚定了写作的信心。而这对他来说是向厄运挑战的艰难选择!他为此付出了比健康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没有书读,他向同学借阅,于是,《悲惨世界》、《在人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外名著,伴他度过许多不眠之夜。由于别人借给他的一些书籍限定了时间,他就把这些书抄到笔记簿上慢慢研读。为了提高自己的汉语言水平,他还自学了中等师范语文课本和全国高等教育成人大专自学考试汉语言教材。随着对文学的深入了解和对一些写作技巧的掌握,他以笔为犁在散文和诗歌领域苦苦耕耘着。这样摸索了两年多时间,在吞咽了无数次投稿失败的苦涩滋味后,他播种的汗珠终于长出收成:1996年9月6日,他的处女诗作《烛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并且得到著名诗人雷抒雁的点评。从此,诗歌之神开始青睐这个残疾人了,他先后有不少文章和诗歌发表或获奖。2002年1月,在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新世纪、新农村、新农民”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中,他的《我的读书写作生涯》一文荣获一等奖,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今日农村”栏播出。2002年4月,他的诗歌《野花》荣获首届“西柏坡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现代诗歌组一等奖。2003年2月,《读书伴我成长》一文荣获“讲道德、讲文明”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三等奖。并有7首诗歌入选《当代情感诗歌集萃》、《中华诗歌汇编》等书。在这里,获奖作品《野花》一诗值得一提,这是他生命的写照:

  是命中注定

  还是造物主的安排

  生命之初

  你就没有养尊处优的境遇

  活着

  不仅仅是给别人看的

  要不

  你也不会栖身于大山坳里

  杂草丛中

  曾几何时

  你的生命很辉煌

  然而却被挑剔的牧羊

  啃咬践踏

  从此你难以与同伴争奇斗 艳

  如今虽然残疾的身躯

  再也很难冠以花的美誉

  更多地承受了人们目光中的鄙夷神色

  但你的生命依然灿烂如昔

  你的内心依然充满勃勃生机

  爱心点灯,照亮他坎坷人生路

  妹妹用轮椅推杜志峰出外转过一次,结果招引来不少孩子围观。自尊心很强的他不愿让别人把自己当“社火”看,催促妹妹赶快把他推回去。这以后好多年时间他再也没有出过门。好在挪出场房就能看到塬上的麦地、树林,看到觅食的麻雀、野鸽子飞来飞去,看到四季景物的变化,他的孤寂多少能被排遣一些。除了书籍外,那台随他摔跌过许多次而伤痕累累的微型收音机同样被他视为自己的命根子。他不仅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子夜诗会”、“青青草有约”节目里汲取到文学的乳汁,还从收音机播出的新闻里了解到很多国家大事。书籍和收音机缩短了他和这个世界的距离!尤其是他的事迹在“青青草有约”节目里播出后,他和一些文友的书信往来,又成为他心灵的安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他们村有一个女同学也爱好文学,他病残后,她就常从学校的图书室借一些文学书籍让他看。后来,这位高中毕业的女同学到广东去打工,也经常给他寄书回来,鼓励他写作。有一年,这位女同学回到家乡看望他时,看到他仍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文学创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不禁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就写了一篇关于他身残志坚的报道投寄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久,这篇稿件在“青青草有约”栏目播出了,一时间,他便收到不少文学青年的来信,他们中有和他交流创作体会的,有寄来诗稿让他修改的,更多的是对他精神的赞赏和鼓励,甚至还有爱好文学的打工妹随信给他寄来青春靓丽的照片。四川省南充市清莲镇的一位叫张玉香的打工妹在来信中写到:以前我交了很多感觉不错的文友,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都失去联系了,真遗憾。而我已将你当作挚友、兄长,我很荣幸结识你,真的,我不是盲目崇拜人的女孩,也不是对你不幸命运的同情,你我都不需要廉价的同情,我被你的创作精神所感动,我希望我的信能给你以鼓舞,让你在文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志峰大哥,千万不要放弃,不要像我一样荒废时间…… 问城村开诊疗所的乡村医生杜社文也给他写了赠诗:

  不要灰心

  你所选择的事业成功了

  这足以证明你有顽强的毅 力

  不要泄气

  忍住伤痛坚持下去

  定能收获到硕果累累

  外地和当地的作家,还给杜志峰寄来他们的作品集。《绿城》杂志社副总编潘树高寄来诗集《心系人间不了情》和一本《投稿指南》。平凉作家王韶华、张怀群让人捎来各自的文集。更让杜志峰感动的是,2003年3月24日,泾川县残联理事长任天禄得知他的情况后,在荔堡镇一位领导的陪同下,向他捐赠了一辆轮椅、一副拐杖和一些书籍,这位镇领导还给他捐助了100元钱。杜志峰说,正是因有这些好心人帮助他,因有文学朋友关心他,鼓励他,他才能够不畏病痛和贫穷的围困,以手代足,以纸张为道路,向文学的高峰匍匐而行。也许他永难抵达理想的高度,但他也要用自己浸透血汗的追求,向苍茫大地证实,高位截瘫的他,精神和灵魂并没有残疾!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