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古今之缘 >> 正文内容

对泾川中学校舍布局和共池的记忆

2012年08月12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甘肃省立泾川中学,成立于一九四0年,校址选择于泾川城北泾河北岸之水泉寺寺院遗址。该址地处兼山山根,有原三开间竭山顶山门一座,清代三开间佛殿一座,共池及池心瓦亭一座,寺

院供养田百余亩。供养田位于院址东侧平整的川台地上,学校成立后供养田劈为操场,设有足球场一个,足球场东侧设兰球场三个,再东设单双杠、跳高、跳远沙坑等。足球场南设排球场两个,场北为方形土台,是开运动会或学生集会的指挥台。操场西北角一条路向西三十余米即到校门坡口。每天早操学生在校院分班集合带队到操场集结由体育老师带操,早操完由各班带回校院。

  校门为原山门,山门中间为通道,两边原为四大天王神龛建校后设理发室和门房。山门为无梁殿结构,与陕西长武县诏仁寺大殿结构相似,屋顶起架低平,斗拱简单粗大明显区别于宋以后的建筑,似为唐代遗物。门内小院东有碗口粗的沙柳树一棵,小院西古柏一株斜倚围墙向南伸出墙外。

  院内以佛殿为中心,南面以佛殿和山门为中轴修建教室一排十三间,一间为过道,每四间为一座教室。佛殿东三间教室一座。殿后为二台地比前院高一米多,上为共池。二台西端一棵粗壮的大柳树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树东土台为简易舞台。共池北教室两座六间,共池西教室两座八间,佛殿为图书馆。全校共有教室八座和共池佛殿构成中院。

  共池建校前为土坑水塘,中有池心草亭。建校时清淤泥、除杂草、石砌池边,改池心小草亭为约六米见方的二层砖混结构的小楼,并在门楣上镶钳了刻有图书馆字样的石牌匾,南北各有拱形石桥连通。后因亭子根基多年浸泡水中使墙体裂缝成为危楼而放弃做图书馆的用途,一九五二年我进校时二楼空置,一楼内安放乒乓球案一个供学生课外活动之用。共池水源来自兼山脚下的天然泉水四季不枯,碧绿的池水不时泛起层层涟倚,无数只长腿水贼在水面上行走如飞。夏日天旱水可及池之半,秋天多雨季节则水满池边伸手可触水面,但多少年来从未听说过水溢池外的情况。池中多水草以前有红莲以后池水加深淤泥减少而荷花难以生存而自灭。池中游鱼很多,盛夏季节池中有荫凉的地方鱼便成群的聚集在一起,鱼群中偶而会有几条红色、金红色和有黑红斑点的鱼儿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的鱼不怕人,学生们坐在池边读书鱼儿会主动向有人的地方游来张着园园的咀巴向学生们要吃的。

  青蛙也是共池的主要成员,夏秋季节池中蛙声此起彼伏,绿色的、褐色的、暗绿色的,有的钻在石缝里,有的躲在草丛中,有的蹲在漂浮的草叶上,还有的大青蛙背着小青蛙,当时我们以为是互助友爱的行为,在生物课上请教老师,老师只说长大了就知道了!当然以后大家都知道了。端午节我们还抓青蛙当荷包,盛夏是青蛙的排卵季节,池中有很多一长串一长串的青蛙卵,不长时简校园的草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拖着尾巴的小青蛙在活蹦乱跳。有时我们坐在共池边上用一根线穿一个钩针,钩针上穿一个苍蝇吊在池中,很快就可以钓到一只青蛙。池中还有无数的水蜗牛在池壁的石头上蠕动,蜻蜓不时的在池中点水,时而落在水草的尖叶上休息。冬季水面只结一层薄冰,开春便早早解冻。因此古人把共池作为泾州八景之一,名为共池勇碧。榜书大匾就悬挂在校门内第一排教室走道的屋檐下。

  中院之西为西院是教职工和学生宿舍,北面靠山地势较高一排宿舍十几间,为上院是教工宿舍,最西头是教工食堂。台下一排十几间是教工和学生宿舍。再下一台和中院地平一样,一排南北开门,面北的是学生宿舍,面南的是教工宿舍。最南面一排十几间是理化仪器、动植物标本室及学生宿舍。下三排宿舍的西面一排宿舍座西向东。房后为学生厕所。

共池佛殿以东为东小院,有平房数间为学生食堂,小院东北角有栅门(原为木门后改铁门) ,门外有水井一口,不知开凿于何时,井深两三米,水旺季节手提水桶便可取水,水质甘甜长年供学校和附近村民用水。

  甘肃省立泾川中学自一九四0年成立到解放初期的三十多年中,曾经是陕西长武、甘肃灵台、崇信、镇原、泾川等县唯一的一所省立中学,其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具较强的优势,

  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是一处值得记住的地方。隋着形势的发展原泾川中学的面目己经全非,特别是共池被毁十分令人遗憾,为了让今后的人不再为寻找共池和阮共的遗踪而大费周折,我把我记忆中的校园和共池记录下来供人们参考。不妥之处请知者指教。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