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历史遗存>其它遗存 >> 正文内容

宝宁寺遗址出土北周石佛像的修复

2012年08月06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2005年3月19日泾川县水泉寺泾州古城址内宝宁寺遗址出土石佛立像一尊。当时,县委书记刘旭宾非常重视,率政府有关人员及文化部门的领导多人现场办公,并邀我到现场进行堪查,确定了宝宁寺遗址范围,地下埋藏情况及佛像的时代。佛像出土时因挖掘机撞击,使佛像断为两截,并有多处伤残。刘书记当场指出,佛像要尽快修复。我自告奋勇愿意承担修复工作。(见《泾川文史资料》第五辑)

  谁知事过多年因多种因素干扰未能进行,今年10月泾川县博物馆通知我,说领导已批准让我修复,我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

  我之所以敢承担这样大的佛像的修复,是因为我1982年参加过国家文物局在兰州举办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培训班,受过三个月的正规训练,工作期间修复过很多文物,情况都比较好。经我修复的平凉市博物馆藏品唐代观音立像和华亭县博物馆藏品隋代观音立像,都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定为一级文物。宝宁寺出土的这尊石佛像虽然体积很大,但修复原理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有把握完成这项工作。

  2011年10月25日到泾川县博物馆开始工作。

  对佛像进行伤残检测
佛高1.9米,青色石灰岩雕成。伤残情况如下:

  1、佛身从肩部断为两截,断裂截面为46×22cm,断面边沿残缺,破损严重。

  2、右手断裂,截面为10×10cm。

  3、左手手指残缺。

  4、左肩部挖伤12×15cm。

  5、背部右肘残损10×5cm。

  6、右部衣袖残损10×3cm。

  7、左侧眉骨以上残损11×8cm。

  8、左侧发髻残损5×2cm。

  9、右侧耳壳残损10×7cm。

  10、右侧发髻残损8×5cm。

  二、修复过程

  1、首身粘结

  清除造像出土时残留在各处的尘垢,对断搓处用软毛刷进行清扫,使对搓能完全吻合。配制环氧树脂加比例适当的固化剂搅拌均匀,涂抹于首身断裂的两个断面上,然后对接起来,左右摇动使其合缝严密,不至错位,对接好后固定稳固24小时后初凝。

  2、对接后发现,断裂面背部边沿缺失严重,形成一条宽3—8cm,长达38cm的裂缝,局部深达4cm。为了填补这一裂隙,采用本地石匠常用的青灰色富平石碎未和环氧树脂合成面团形状进行填补。凝固后进行打磨,磨面与原石颜色质地非常一致。

  用同样的方法粘结右手,填补裂缝,效果同样。

  3、其他部位的修复,均用环氧树脂石粉修补,凝固后打磨,修复到与原部位一致。

  4、头部的修复,残损面积虽小,但难度最大,最费精力和时间。特别是眉骨上部和额部的修复及耳部轮廓的修复。填补的部分必须达到与原作一模一样,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为了做到这一点,除了用打磨机修出大轮廓外,还要用错刀、刮刀、沙轮、刻刀等精雕细刻,再用细纱纸打磨才能达到与原作无异的效果。

  5、左手手指缺失,无实物依据,无法修复。

  三、作旧

  修复工作完毕后,所修补的部位,虽然与原石颜色质地很相似,但佛像本身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变迁,身上结满了一层厚约0.5ccm的泥土状钙质胶结物,水洗不掉。新作的部分颜色发青灰色,与新的青石颜色一样。与佛像本身颜色有明显差别,必须作旧,使之与原作色调一致。其方法是:选择与佛像表面包浆相同的原料,在修复部分薄涂一层粘合剂,然后在上面撒一层原料粉,用手轻轻拍压,待凝固后扫去表面涂料,便可得到与佛像包浆相同的效果。

  这次修复工作前后共用六天时间,使其首身异处,在水泥地板上躺卧了近七年时间(罪过)的佛像重新站立起来,以完整的面貌重显当年风姿,应该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然而,因泾川博物馆的条件所限没有可供修复的工作室,修复场地被放在值班室门口的台阶下,修复完毕后,又值四五天连阴雨,佛像仍立于台阶下,虽有破棉毯遮盖,佛脚仍浸泡水中。11月10日当我电话询问时,佛像仍在原地,连移入室内这么简单的事,在泾川博物馆内要做起来难度都是很大的,这不能不说又是一次罪过。

  修复费用,包括材料费、招待费、伙食费总共开支不到两千元人民币。文物修复费用是按平方毫米或厘米计算的,泾川王母宫大佛洞修复了三尊泥塑佛像,其中难度较这尊石佛来要小的多,共耗资十万人民币,可以说这尊佛像的修复为泾川县博物馆节约了不少资金。后面这两段话,本来是不该说的,但作为一个历史笑话也应该记录在案,不可省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