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玉都九天玄女庙及七月十二玉都庙会

2012年07月25日 来源:泾川网 点击数:

  玉都,在80年代前,人还多称"玉都庙",玉都庙既是庙,又是玉都地名。玉都庙是九天圣母宫,也就是九天玄女庙,因庙才有地名和集镇。商事。今天,若巧遇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的古稀老人,说是从泾川玉都来,便成知己,老人念念不忘玉都的来由,能一口说准玉都庙前铁杆有多少节,玉都当地人却道不清楚。老者还一再说铁杆下埋有几米深的木炭,是他们的祖先背去埋下防铁杆腐朽的,晋人说是其祖先所为,豫人说是其祖先所为,陕人还说是其祖先所为,足见玉都在外地民间的知名度。玉都人回来,在原供销社旧址下开挖,果真木炭还存。而外地老人津津乐道地更是"七月十二"之奇异,一是年年七月十二下雨,不下的年份太少 了,至今如是。二是七月十二的庙会,即物资交流大会,大得了不得,到底有多大,我们可 以想象出规模,陇东、关中、潼关以南的豫晋陕客商必要一年一度汇聚玉都,一为求雨,二为贸易。

  玉都庙建于明代万历三年,这和至今保存完好的泾川县城城隍庙为同一时代建筑。宋代 ,回山王母宫大规模重修过,经过元代这个动荡的朝代,明代便是全中国到处都立殿兴宫的时代,泾川县城也正好是明代从水泉寺迁至今日县城所在,有600多年历史了。明代的泾川县城在高峰寺下大兴土木,玉都人在北原设镇立集建宫造殿也大兴土木,应合着那一个宽松、安定的明代世风。崆峒山上的天梯铁栏上,明代铸的万历年间字样今日还在。一个时代振兴什么,各地相同,是历史安排的机缘。太乙宫九天圣母殿是明代玉都庙的主体建筑,清同治年间遭兵燹,清末民初又建。九天圣母,学名九天玄女,道教神名,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九天圣母传说为上古时女神,人头鸟身,圣母元君的弟子,黄帝之师。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玄女下降,以六壬、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物授于黄帝,并为制夔牛鼓80 面,遂破蚩尤(见《云笈七签·九天玄女传》及《黄帝内传》等)。汉族人和北方民众尊道教之神是为传统宗教信仰:天道发育万物,人道可以济天道之穷,天道即治道之始也。凡所祭之神人,必忠、正、贤,有功于国于民。九天玄女助黄帝战蚩尤,与西王母有相同的功德, 老百姓尊崇王母与玄女,一盼其护国庇民,二盼岁岁雨顺风调。

  玉都一词来历,至今说法不一。民间常称玉都娘娘,也说是余秃娘娘(无头发)。何为玉 ,何为都,浅显之意,当是珍惜美好之物,向往皇家风范。另一说是明神宗万历三年,圣母降生余家沟圈一余姓善良人家,灵异非常,自幼彻悟,年将十八,针工女红无一不精,一日忽曰:"今本七月十二,吾将归天,有雷雨勿晒麦。"午时,果真雨雷交加,玄女不见其形,后见坐化于石墩之上,又托梦于父老乡亲,因而乡民在坐化之地修其殿宇,立之集镇, 名曰玉都庙。当然,九天玄女不可能在明代降生,如果说又一轮玄女再生,如王母有多任,也符合历史和教道中的常见说法。此建筑群中,还有九龙宫、钟鼓楼、文楼、 画字楼、戏台,主殿前立龙凤铁杆,高3.6丈,喻365度;杆上攀24龙,喻24节气;12节通杆直上,喻12个月;杆上有方斗2个,有铃旗者八,以应八卦方位,顶有金凤2只,左凤背太阳,右凤背月亮;底墩有雄雌二狮盘踞左右;钟鼓楼上一吊钟音传九天,一悬鼓声响百里;殿内外松柏参天,柳槐相交,曰柳抱槐;戏台边有池水。1958年毁其古迹,唯有前后殿遗址尚在,长期做玉都供销社库房。

  北原尊祭道教之神九天玄女,与回山信奉西王母一样,是吻合一体的文化现象。真实的历史是有了玉都庙,才有了镇,是玉都镇集镇贸易之始。每一个地方,总认定一个神人,作为当地的崇拜偶象和发达之缘,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传承方式。离玉都街道不远的余家沟圈,至今是余姓人家相聚的村子,玉也是余之谐音,是引出这段美好传说的由头。余家沟圈的窑庙即玉都九天玄女娘娘的娘家就在距其祠一里处的余家沟圈村,她是当地一位善良的村姑坐化成为神的,把智慧、出众的生活巧技、善良品德都赋予了她。她成了父母亲祈盼女儿都向她学习的美女兼英雄的偶像,成了能救众人之苦的女性英雄化身。余家沟圈窑庙是玉都九天玄女娘娘最早的庙,明万历三年,在街道上建了玉都庙,明代的壁画现在还保存较好。余姓村姑原无头发,秃头,余姓,俗称余秃娘娘,她坐化成玄女娘娘后,当地地名由余秃音转成玉都,玄女庙叫玉都庙,从明代起有了庞大的庙宇,庙会名气更大,其乡、镇名玉都也从古传承至今。

  我们看重的是七月十二古会,从明代延续至今,已办了600多届,真正发场光大了玉都的人文传统,繁荣了玉都经济,它的兴盛有口皆碑,远近闻名,着名剧团前来助兴,百姓交 流物产商品,降福于人民的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近年,年集贸成交额达3000万元以上。而玉 都的山货市场,其生产交易规模为陇东之最,经久不衰。七月十二下雨,既是气象规律,也 应合了汉民族父老乡亲的善良愿望。既然唱戏过会能促使七月十二给夏日焦渴的大秋作物降 以甘霖,润泽苍生,又是北方更大地域间拉开雨幕的日子,当是对雨养农业区域百姓最大的 心灵慰籍。有心人如果在七月十二去玉都,可检测每年此日到底下不下雨。古时迷信的民众 去玉都敬神,今日开放的人民盼雨夺丰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更借七月经贸会聚来万人 争购玉都的货,吃饭喝水住店坐车,把票子无怨无悔地扔给玉都,吸引客商又不用出重金做 广告,这才是玉都的幸事。传统文化活动能给一镇经济振兴带来契机,增强民族的向心力、 凝聚力,给豫晋陕甘宁及更多的外地人以亲近感而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便是文化积淀的直接 作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是今人的发明,而是祖先的实践。玉都设镇拓街,展示大镇 的大气魄,紧追改革开放的步伐,凝炼历史文化的精华部分,走向陇东文化名镇,是时候了。

  玉都镇总面积98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多人,农业总产值2850万元,粮食总产量10013. 5吨,财政贡献近300万元,占全县18个乡镇贡献总数的十分之一,人均纯收入1271元。玉都 街道1975 年从做了供销社库房的玉都庙旧址前,搬到了今日的泾党公路两侧,发展经济离不开公路。 昔日的文化遗址,将是镇上的一大人文景观。回想十几年前的玉都集镇,已显出一种开放的气势和民众善于经济的精明。街房高大,商号众多,所有店铺皆有行楷大字的招牌,字号意识浓厚。一些乡镇还以吃羊肉泡为"乡宴"时,这里的饭馆酒店已有档次,以"王结子"饭馆最有名,他当年在平凉地区行署机关食堂任主厨,退休后即在玉都老家镇上开起大饭馆,以菜香、艺精、量足着名。大肉蔬菜畜牧山货市场在玉都交易就特别活跃。1984年,一座千人座位的影剧院在镇文化站落成,和县城文化会堂一样规模,一个镇上有非露天的千座影剧院,在全省不多见。农民在此开会、看戏、看电影,这是玉都当代文化硬件建设的显明标志。今日的镇街,宽大整洁,正追求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不失为一种开阔的思路。玉都人重读书,建国后泾川各学校的教师中几乎多有玉都人,玉都人读书后立志从教,在县城和各乡镇传播文化知识,为泾川文化教育事业立了大功。全镇1980年至今共出大中专学生300多人,出过将军、高干、教授20多人,县处级干部、工程师近百人,干部456人,教师512人。5万元至50万元以上的上百户。烤烟生产是玉都的主导产业,连续三年面积、产值均属全区第一,1996年仅烤烟收入一项近500万元 ,被地区树为十强乡镇。

  今日玉都人正把太阳墩城堡文物、端贤古槐、玉都庙文化内涵作为财富发掘,弘扬传统 文 化,以文化定位促经济定位,以文化名镇的魅力和姿态招商引资,巧借交通十字的地缘优势 ,把建筑风格、文化活动、文化内涵转化为经商、致富的智商,汲取七月十二经贸会的传统力量,吸引四面八方客商,建立山货、果品、畜牧、百货大宗批发市场,建文化、饮食一条 街,让本地外地商品在发育完好的市场里实现其价值,把外地人的票子变成玉都的工商税收 ,变成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经济效益又促进镇的建设,镇的规范建设又为村间农产 品提供走向大市场的中转站,有产有销,扩大规模,真正为农业产业化的产业链营造举足轻 重的一链,迈出农村城市化的坚实一步,使全镇率先进入小康,就不只是口号,而是开地缘 ,举优势,利用历史根基和自然资源为今日服务,这才是文化名镇的谜底和内核。文化名镇 绝不仅仅是戏剧电影电视录相多舞厅多,不是过去读书人所说的书本文化丰满,而是包容了 科技、经济、教育、智商、人才、城建、交通等大容量全方位的大文化。历史早已蓄元气于 此,今人悟得文化暗示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