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经济建设 >> 正文内容

访泾川县县长王廷佐

2012年07月03日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点击数:

立足县情 片带开发 新村新貌 产业富民

  初夏时节,泾汭河畔到处是繁荣发展的新景致:村庄里,连片开发的居民新房,宽阔平整的柏油路、水泥硬化路,设施齐全的文化大院、学校、卫生所;果园里,成片的苹果树修剪整齐,已挂果的树顶上白色的防雹网让果农们安心发展;蔬菜大棚里辣椒、西红柿等蔬菜茁壮成长,等待丰收……村庄美了,产业兴了,群众富了。

  “十一五”期间,泾川县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开拓创新,干群团结,苦干实干,按照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坚持以改善贫困乡村生产条件、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以贫困乡村片带开发和整村推进为抓手,全力推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劳务扶贫和社会帮扶,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山塬建起新农村

  记者:王县长,您好。“十一五”以来,泾川县扶贫开发工作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特别是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为广大贫困群众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方面工作请您谈一谈?

  王廷佐: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水到处跑,骑车难出村”,等等。从这些群众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歌,就能反映出一些影响地方生产生活发展的制约性难题。

  我县,两塬加一川。川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塬上的部分群众由于地处水土流失严重、人居环境较差的偏远山区和残塬沟壑地带,自然条件艰苦,发展基础较差,扶贫攻艰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过去虽然家家户户有养畜传统,但没有形成规模,且交易市场发展滞后等因素影响,养殖业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群众从中收到的利润甚微。

  思路决定出路。经过细致的科学论证和实践操作,我们认为,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群众对扶贫期望、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扶贫工作中,整村推进也亟待在发展中完善提高。因此,进入新世纪后,我县适时提出将扶贫开发、村镇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突出扶贫项目资金的“酵母”作用,整合资金,科学规划,在全力做好扶贫攻坚的基础上,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原乡基础设施和区域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个典型例子。以前,这个乡大部分的村子都是土坯房,破损裂缝的状况很普遍;各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平路,泥泞的小道和坑洼不平的主干道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畜牧产业发展滞后,在传统养殖的模式下形不成规模,外出务工靠劳力挣钱是群众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党原乡的这种现状,当时在我县普遍存在。

  前些天,我去党原乡调研,当地迅猛的发展着实令人叹为观止: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村在林中,人在绿中;村村有思路,村村有产业。”路边种的树木已成荫,每行几公里就有一个便民避雨候车小站;道路两侧的田地里成片的果树长势喜人。走进村里,水泥硬化路已连到群众家门口,昔日的土坯房已变成砖瓦新房,房前屋后乱堆柴草的旧貌已焕然一新,家家用太阳能户户通自来水,新式家具家电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文化休闲广场堪比县城的广场,村级卫生所、便民超市都已配套建成使用方便群众;村外,柏油路四通八达,部分群众都是骑着摩托车下地,开上私家车出门。田间,乡镇或县上的农技人员正在给乡亲们讲授果树嫁接、修剪和防虫知识。走进群众新家,就连同行的一些干部都是羡慕不已。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和扶贫攻坚密不可分。“十一五”期间,我县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加快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基础性工作,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切实加强贫困乡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新修梯田1万多亩,建成小型水利工程16处,新建人饮工程5处;整修、砂化道路超过200公里,建成“五改三建”示范户550户,新修沼气池、卫生厕所850座,贫困乡村“行路难”、“吃水难”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另外,采取项目扶持、社会集资、群众自筹等办法,在贫困村新建标准化校舍13所,改建危旧校舍近2万平方米,修建教师宿舍、厕所620间,围墙3600米;新修、维修村部及卫生所25个,配套培训室、图书室18个,建成文化广场6个。

  特别是今年自“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我县紧盯“助农增收、为民富民”这一目标,在联系村深入开展以找准一条发展路子、制定了一套脱贫计划、扶持一个增收产业、落实一笔项目资金、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开展一项“五村联创”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活动,在联系户中开展以送政策、帮助抢抓致富机遇,送信息、帮助确定致富项目,送技术、帮助提升致富本领,送关怀、帮助措办急需实事,送文化、帮助争创“和谐五星”为主要内容的“五送五帮”活动,架起干群“连心桥”,普惠群众。

  产业富民的“三驾马车”

  记者:“十一五”期间,泾川县立足地域优势,突出培育和重点开发了哪些特色产业?

  王廷佐:我县的农村产业经历了艰难的起步、科学的尝试论证及迅速的发展三个过程。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抢抓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机遇,深入实施“产业富民”、“产业富县”战略,切实加大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产业开发力度,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和群众增收。

  畜牧产业——近年来,我县畜牧业以“产业做强、规模做大、质量做优、防疫做实、服务做好”的总体目标,以“调结构、谋发展、促增长”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把扩大规模、保证品质作为突破口,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路。党原乡李家村是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村,从几家几户小规模养殖,发展到现在全村几乎每家都养,“李家的鸡”已成了品牌,且随着该村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群众已成为“产业工人”去园区上下班。目前,李家村养殖区已辐射带动周边高丰、坷老等村建起养殖区,走共同致富之路。如今在我县,这样的养殖村比比皆是。“十一五”期间,我县先后扶持44个贫困村新建暖棚牛舍近4000座,配套青贮池1528座;种植优质牧草超过5万亩,发展养牛0.8万头、养猪4.5万口、养鸡17万只。通过项目扶持,贫困乡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以扶持养牛为例,一头基础母牛,一年可为群众带来7000元左右的收益,一头肉牛三个月育肥,可为群众带来至少2000元的收益。

  果品产业——果品产业目前已是强县富民、支撑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产业。我县按照“扩规模、促管理,提质量、增效益,拓市场、创品牌”的总体思路,以建设生态果园、发展有机果品为方向,以提质增效、促进增收为目标,持续扩张基地规模,创新发展模式,夯实管理基础,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市场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全县果品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已培育了飞云乡元朝、丰台南堡子等一批整村推进、一业突破、优势明显、效益显著的果品专业村,初步形成了南北二塬优质红富士苹果、泾汭河川区优质梨、山区杂果经济和塬边山台地澳洲青苹四大果品基地;并按照“建设生态果园,发展有机果品”的基本思路和果品适宜区全覆盖的要求,每年以5万亩面积持续扩张产业规模,实行整乡、整区域推进开发,把果园建设向土壤相对肥沃、距离村庄较近、便于管理的区域转移,向畜牧业发展好的乡村转移,在果品大村养畜,在养畜大村种果,初步形成了以畜促果、以果带畜、产业循环一体发展的格局。

  蔬菜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县把加快蔬菜产业开发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主攻方向之一,通过扶贫项目扶持,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着力构建蔬菜流通体系,实现了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同时,围绕蔬菜规模化生产,品种更新换代,新建、扩建县、乡蔬菜示范园区,引导群众由“经验型”向“技术型”转变,使蔬菜生产逐步向规模化靠拢,向品牌生产蔬菜集中。目前我县以日光温室和塑料拱棚为主的反季节蔬菜生产面积突破2000亩,“回中”牌嫩玉黄架豆、“泾丰”牌泾早洋芋等地方蔬菜名声在外,吸引了众多省内外的客商。

  在发展三大产业的基础上,我县还大力推行生态环保型果畜循环农业模式,采取在果品大乡养畜、在畜牧大乡种果的方式,促进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循环发展、配套开发、资源互补、一体推进。期间,针对有机肥短缺的问题,以沼气为纽带,比如在一些养殖乡村推广“牛-沼-果、鸡-沼-果、猪-沼-果”产业循环方式,通过畜禽粪便入池产生沼气,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还田,用作果树肥料,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发展有机果品,通过果、畜之间资源的相互利用,促进了协调发展,提高了产业质量和效益,为群众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强县富民,科技扶持是保障。这方面,我县借助兰州扶贫培训学院、县农广校等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贫困乡村干部群众十多万人次。另外,坚持把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累计培训贫困乡村劳动力近4万人;大力实施“雨露计划”,近三年完成“两后生”培训700多人,使群众均掌握了1—2门技术。

  以点串线扩线成面

  记者:目前泾川县贫困乡村扶贫攻坚还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

  王廷佐:我认为,我县贫困乡村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发展困难。山塬贫困村自然资源匮乏,公共服务资源少;大部分乡村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受自然条件制约,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产业发展亟待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相对滞后,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和增值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针对这些情况,我县提出在当前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

  坚持块状经济与带状经济相结合。紧紧依托扶贫开发项目,坚持块上突破,带上延伸,块带结合,双向推进,走集约化发展之路;从贫困乡村实际出发,围绕特色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实行整乡整村整区域推进,进行板块式开发,规模化发展,并以项目村为中心,辐射带动一批产业开发专业乡、专业村,形成产业经济带和优势开发区。

  坚持扶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一方面,继续坚持参与式扶贫开发方针,选好项目,找准产业集中培育,切实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坚持多方争取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部门的支持力度,多部门、多项目组装配套,通过招商引资,聚集物力财力;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借进入六盘山整体片区开发这一机遇,作好前期规划和后期的项目争取。

  坚持机制创新。按照“资金一次性投放、项目滚动式发展、效益可持续延伸”的要求,全面推行“投牛还犊、滚动发展”等性能发展机制,扩大了项目受益面;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选择干部群众积极主动、工作基础相对较好的乡村优先规划、优先安排,充分调动了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加快了项目建设;积极鼓励和扶持贫困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有效解决了群众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促进了项目后续管理。

  抢抓机遇片带开发

  记者:王县长,“十二五”期间泾川县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及目标有哪些?

  王廷佐:在“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中,我县将抓住被纳入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持范围的发展机遇,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我省“十二五”扶贫规划的既定目标,抢抓大扶贫格局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机遇,以群众增收为核心,以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目标,以扶贫开发重点乡村和农村贫困人口为主要扶持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开发式扶贫”的工作理念,紧扣“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培训”三项重点,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中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努力构建贫困地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强水利、交通、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合理布局,连片开发,规模发展,为加快全县脱贫致富步伐和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有效支撑。

  今后五年,主要以整村推进、泾河流域贫困改造、北部干旱山塬区片带开发、黑河流域贫困片带开发四个大项目为主,集中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种养业基地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科技培训等扶贫项目,不断扩大扶贫范围。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继续坚持参与扶贫方针,按照先难后易、难易结合,由近到远、远近兼顾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平均每年建成5个整村推进项目村。项目村计划新栽果树经济林10000亩,新建蔬菜中拱棚3000座,日光温室300座,种植瓜菜2万亩,修建暖棚圈舍2000座,规模养牛1万头,引进良种猪5万口,规模种草15000亩,养鸡30万只;项目村计划机修梯田7500亩,整修砂化村社道路75公里,建成“五改三建”示范户1200户,新建人饮工程10处,增加灌溉面积1300亩;引进和推广地膜覆盖、果实套袋等12项农业实用技术,完成贫困户“两后生”培训1500人,贫困户普通技能培训1000人。

  泾河流域贫困村改造——项目计划在王村、城关等9个乡镇的70个村通过实施住宅建设、五改三建、安全饮水、道路建设项目,使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从而为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北部干旱山塬区贫困片带开发——通过继续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增收项目和科技扶贫项目,在我县北部干旱山塬区贫困片带的15乡,计划机修梯田5000亩,整修砂化村社道路150公里,建人饮工程15处;新栽果树经济林40000亩,种植瓜菜10000亩,新建蔬菜中拱棚2500座,日光温室300座,种植马铃薯1万亩,修建暖棚圈舍2000座,引进良种牛1万头,引进良种猪3万口;劳务技能培训3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

  黑河流域贫困片带开发——在我县高平、太平2乡镇川区14个贫困村,规划设计3大类15个子项目,计划机修梯田5000亩,整修砂化村社道路250公里,村内移民1000户,建成“五改三建”示范户5000户,新建人饮工程50处;计划新栽果树经济林4万亩,种植瓜菜1万亩,新建蔬菜中拱棚2500座、日光温室300座,修建暖棚圈舍2500座,引进良种牛25000头、良种猪3万口,新增养羊2万只,规模养鸡20万只;劳务技能培训3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

县委书记县长谈扶贫

栏目主持人:刘延海

电话:13893190445

甘肃省扶贫办/甘肃经济日报社:合办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