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泾州古城遗址北山城区古代军事防御工事

2012年06月04日 来源:泾川网 点击数:

  我出生在水泉寺村,长在水泉寺村。该村是泾州古城遗址所在地。我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退休后将近十年又居住在这里。每天早晨我都上北山锻炼,看着这里的山沟峻岭,发现这里存在古代山地军事工事遗迹,虽然由于年代久远地貌改变,但还是依稀可见,对此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认为有必要将这里的军事古迹作一考证,并用文字记载下来。于是我利用近一月的时间有计划地从东向西逐个山头实地作了详细的考证。

  古城北山地区山峦重迭,沟壑纵横,有着独特的自然地形,是兵家用武的好地方。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地形,修建了固若金汤的军事防御工程。

  坐落于泾河川区的泾州内城,南临泾河北靠兼山(注:兼山是泾之主山,群众贯称虎头山)。兼山自东向西高扬,如一只卧地虎雄踞泾州城北。兼山之北有人工切崖造凿的城墙,现存约500米长,墙高约4丈,城墙每隔50米有一城墩。城墙西面的山头较高,顶有方圆2亩地大的1个平台,四周有1丈多高,这里是兼山守军的宿营地,是一军事据点。兼山南麓有高约3丈的青石崖,自东向西平行延伸直到吕家山,长约4里。青石崖是一道天然屏障。兼山北麓有一条横沟,把兼山与塬分割为二,使兼山成为一独立的小山脉。这横沟是人工造成,深约6丈,宽约5丈、长约400米,沟东与后沟(注:后沟者,泾州城后之沟也)相连。沟西与堡子沟相通。这里原有一旱桥,后来被务农人填平。上世纪70年代,泾川县政府修建的泾党公路就从这里通过。兼山西侧是陡峭的山崖,是堡子沟东岸,这里有沿峭崖挖凿的山崖城墙,上与兼山顶城墙相连,下与川道西城墙相连。兼山南有青石崖,顶有城墙,北有横沟断,桥十分险要,是泾州城防的主要屏障。

  沿泾党公路北上塬面不远处,有东西走向长约150米的城墙,古称彩门城,早年有城门建筑。这里的城墙高约3丈;北有城壕,深沟2丈,城东是后沟沟沿,西是堡子沟沟沿,是泾州外围屏障,也是一军事据点。

  兼山东侧是后沟,沟东侧有一山头叫蔡家山。其南山头有城墙长约60米、高约3丈,北有城壕深2丈,城东侧沿山南下原有崖墙与东城墙相连。蔡家山头是县城东北角又一军事据点。

兼山西侧是堡子沟,沟两侧山崖十分陡峭,人无法攀登,沟口是约十丈高的青石崖,从沟内是无法出沟的,沟的西侧是堡子山,山的东南坡有许许多多的小窑洞,大部已塌。这些窑洞,明清时是水泉寺村民的避难场所。山顶北面有挖的高崖长约30米,高约3丈,把塬面与堡子的通路切断。堡子山顶有存放青石的土坑,青石是从河坝运上山的,无疑是用来当着武器使用的。堡子山古称青石岭,是沟西又一重要军事据点。

  青石岭之北是小塬,面积约200亩,东是堡子沟,西是瓦窑坡沟,北有人工挖凿的断桥,群众叫大断头。断头把小塬与合道塬(又叫青石塬)隔成了两块,从合道塬取道小塬断头就难以通过。大断头与小塬组成了一军事据点。

  堡子山南麓是荒山坡地,其间又有一横沟断桥,群众叫小断头,是人工斩断的。紧靠小断头南有一高台地约2亩,四周是2丈高崖,显然这里是宿营地,是军事据点。

  荒山坡西南是盘顶子山,盘顶子是商周时期的祭天坛。盘顶子呈圆形,平面约3亩大,四周是崖,高约3丈,是由人工修建的。其顶南北两端原来有房基,这说明古代有建筑物。盘顶子上面还有青石坑,存放不少青石块,应是战备武器。盘顶子北有斩断沟,是人工凿成,把盘顶子与荒山坡隔开,切断了盘顶子与荒山坡通道。盘顶子既是祭坛也是军事据点,具有双重作用。

  盘顶子西侧是石沟子,沟不深,沟口是青石崖,沟内四周是陡崖。石沟子西山梁有一高阳平台,约2亩大,四周人工凿成,是一宿营地,从这里可以切断从小塬沿吕家山而下的道路,是一军事据点。吕家山西是瓦窑坡沟,沟上沿北20米处有城墙50米,北有城壕,是用来阻挡延沟而下的来犯者,和彩门城一样是泾州城北山前沿阵地。

  除军事据点外,还有通迅工事,古人一般建造烽火台用来报信。丝稠之路两侧高山岭,每隔数里就建有烽火台一坐,直达长安。泾河川道两侧山头,现在还留下不少古代烽火台,其中就有一个烽火台对古泾州城防十分重要,这就是后沟塬边的烽火台,群众叫将军烽火台,泾州古城全境乃至泾河两岸上下数十里处都能看见,地理位置选择十分明显。如果北地有敌情,点燃将军台烽火全城就进入临战状态。

北山地区古代军防工事,其建造年代,没有具体时限,应该说自秦汉以来各朝代出于安全考虑都有修建或维修。所以说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

  总计北山地区共有9个军事据点,这些据点和烽火台,山地城墙、斩断沟以及青石崖共同组成了山地军事工程防御网,其对自然地形的巧妙利用和周密的军事布局使北山区的防御坚不可摧、固若金汤。

古代北方游牧部落秋季经常入侵北方地区抢掠,大多都是自北南下。侵犯我县的游牧部族多数从北塬而来,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我们的祖先在这里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从历史上来看,敌人从城北进入泾州城没有记载,他们大多数选择东西两侧进攻。

  由于泾川地处关陇战略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唐、宋都派重兵驻守。泾州城防坚固,易守难攻也是朝庭选择驻兵的一大优势。历史上就有不少名将,名人在这里驻防。如唐代的尉迟敬德、郭子仪、马璘、段秀实、刘昌等,宋代有范仲淹、韩琦、杨文广等。唐初,金城校尉薛举率大兵攻泾州,由于守兵顽强抵抗,城防坚固,久攻不下,只好盘距距泾州城十多里的圻 城(注:蒋家坪)。公元628年8月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侵入泾州,也未能攻入城中,并被时任泾州行营总管的敬德大败于泾阳,历史从另一侧面佐证了泾州城防的坚不可摧。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人把“天时、地利、人和”看着成功与失败的三个要素。兵家鼻祖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一语道破了地形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一代枭雄曹操则进一步论说“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这些古代圣贤都强调地形对于作战的重要性。战争中是攻是守都要选择有利地形,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泾州古城北山防御工事可以说是兵家选择有利地形设防的典范,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军事文化的宝贵财富。

  泾州古城刘玉林先生早已作过调查考证,除古城北山地区外写得比较清楚。我的考证是对泾州古城,特别是军事防御古迹考证的一次完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