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阮陵共池 >> 正文内容

泾川寻根

2012年05月02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2012年4月21日,是一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好日子,更是阮氏子孙终身难忘的一天。以中华阮氏文化研究会(世界阮氏宗亲联谊会)筹备会主任阮荣斌为首的谒祖寻根团一行,踏上了三千年前的阮国故都——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县城。

  激动人心的场面从谒祖寻根团一行下车伊始。是日上午十二点多,当阮氏子孙风尘仆仆地从长途汽车上走下来时,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泾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怀群,原平凉市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刘玉林,泾川县文广局局长李晓京,甘肃省作协会员、诗人赵毅,平凉市政协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魏海峰等人早已恭候在路旁。宾主在相互问候和握手后共进午餐,芬芳的茅台酒凝聚着三千年时光,伴随着谈笑风生的气氛,让阮国故都的主人和阮氏子孙显得格外亲切。

  午饭后,在王母宫石窟前,随着张怀群那只著作甚丰的手一指点,一副楹联跃然眼前:西王母显灵气千转百绕恋泾汭,安定邦赖布衣万紫千红掩阮共。此窟于北魏太和(公元477年)奉胡太后懿旨建造,距今已有1535年。往事越千年,阮国留遗踪。这是我们谒祖寻根团在泾川看到的第一个史迹。

  在城关中学操场,曾在此读书的刘玉林研究员介绍了当年共池的情景,作为古泾州八景之一的“共池涌碧”,俗名水泉寺,位于兼山脚下古安定城中,今城关中学院内。据说周共王扈(公元前8——700年间)游泾密,下榻“共邑”池旁,故谓共池。明济南府同知温应璧在《重修水泉寺记》中写道:“古城之西,近阮陵,生木苯,传称紫荆山,山之麓,止水莹澈,名曰‘青凤泉’。元元统中,立寺于其上,因题寺曰‘水泉’,实古之共池地也。”州贡李渭蕃在《过水泉寺有感》诗中赞曰“水泉山麓寺,半接泾之川。……回山色不改,泾水日东缠。徂共人何在,千秋徒自传。”一墙之隔的千年古井至今井水仍被村民饮用,其水源与共池同出一脉。现埋于地下的共池是第二个证明阮国建都于此的史迹。

  站在兼山(又名紫荆山)之上,放眼四顾,曾作为阮国故都的泾川县城历历在目。前方是此地唯一绿荫覆盖的泾水汭水交汇处的回山,上有几间仿古小亭。其左边是1990年由台湾女子出资600万元建造的西王母祖祠,耗资1.5亿元的珍藏14颗释迦牟尼舍利子的宝塔耸立城中,2007年第三次重修的此塔始建于隋朝(公元601年),重建于唐朝(公元694年)。依稀可见的汉代古城遗迹隐现于兼山阮陵西侧,脚下便是阮陵所在地。好一个风水形胜宝地,难怪古代阮国要建都于此。抚今追昔,阮国去之不远。《泾州志》载:“殷纣王壬戌十有六祀,伐密须,自阮徂共而密须。遂自阮(国名,即今泾川)徂共(阮之邑,今泾川水泉寺共池)而及密须,人自缚其君来归。”《诗·皇矣篇》:“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这些史料让阮氏子孙更加坚信:今泾川即阮国,,今泾川水泉寺共池即阮国国都。

  为了纪念此行,泾川的主人特制了两面条幅:“世界阮氏宗亲会(筹)首届谒祖拜陵代表团”、“阮陵”,宾主在两条条幅后留下了拜谒阮陵的永恒的镜头。关于阮陵渠和阮陵乡的史料,则从离我们更近的年代证实了阮国和阮陵的存在。清乾隆张延福著的《泾州志》载:“义渠之国,共阮之区,有山葱蔚,有水沮洳。”又载:“阮陵乡:七保,八十五甲,二千五百二十户,七千三百四十四人。”泾川县政协编辑出版的《泾川文史资料选辑》载:“‘阮陵渠’以古阮共国之意取名,修建于1943年。当时由水泉寺村农民史文郁、许凤悟等人倡导,县政府拨款,从泾汭河川和北原摊派民工修建。······解放后,阮陵渠得到进一步维修改造,是泾河北岸川区灌溉的主要干渠。在阮陵渠当年放水典礼仪式上,当地村民曾献锦旗一面,上书‘造福乡里’四字。”

  夕阳西下,阮陵笼罩着一片金色的光辉。留连忘返的阮氏子孙感触良多,仿佛感到历史并不遥远,阮国后裔作了一次长途旅行,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接着,在博物馆我们见到了阮国时期的文物,商代的铜爵、铜觚、陶鬲,西周的铜鼎、陶罐等阮氏祖先使用过的物品,在守望三千时光中静候阮氏子孙们的到来。100万年前的大象牙和5万年前“泾川智人头盖骨”化石无言地佐证了阮国故都所在地——泾川是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祥地。

  晚上,围绕开发和纪念阮陵主题,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召开了座谈会。宾主双方畅谈了各自的意见。阮荣斌、阮小华、阮绪焕、阮化植、阮一鸣等人发表了发自内心的感慨,一致表示要将泾川领导和人民的友谊带回去,要将阮陵开发好,使之成为阮氏子孙谒祖寻根的圣地。身兼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理事长、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数职,且对阮国有深厚研究的张怀群,声言将阮陵开发作为新任文广局长第一件大事来抓的泾川县文广局局长李晓京,发现“泾川智人头盖骨”的考古专家刘玉林,泾川县招商局局长谢春晖,充满激情和诗意的知名作家赵毅,身兼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重修泾川回山王母宫经理会秘书长、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副会长、泾川县书法协会副主席等职的魏海峰等人一致表示要大力开发好阮陵,将申报阮陵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协助竖立寻根碑和阮陵碑。

  次日凌晨,中华阮氏文化研究会(世界阮氏宗亲联谊会)筹备会谒祖寻根团一行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泾川,在心里默默地说:我们还要回来的,更多的阮氏子孙还要回来的,因为这里是繁衍阮氏子孙大树的根。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