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甘肃陇东,真正的黄帝“故里”

2012年04月07日 来源:中国甘肃网 点击数:

在高空俯瞰甘肃陇东大地瑞雪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为主以来的又一次伟大部署!甘肃作为文化大省,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同时,也针对本省的实际,提出了实现文化事业和产业跨越发展的新目标,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到任不久,即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在天水、平凉、庆阳等地打造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示范区,都足以显示中央和省委对文化建设、尤其是民族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民族史前史尽管距今年代遥远,但它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研究民族史前文化,尤其是源头性文化,对于弘扬与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民族向心力,都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具有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甘肃不仅是传说中伏羲的发祥地,也是周人、秦人的发祥地,而位列“五帝”之首,被称为华夏人文始祖的黄帝,根据史料记载,也应该是从甘肃陇东一带最先起步,完成最初的累积与发展。

  目前学术界主流的观点,认为河南的新郑为黄帝故里,新郑市不仅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了黄帝文化研究会,做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工作,而且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黄帝公祭活动,影响深远。尽管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渭水注》明确指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甘肃通志》载:“轩辕谷隘,清水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直隶秦州新志》载:“帝生于轩辕之丘,名日轩辕,今清水县有轩辕谷。”《甘肃省志考异》中载:“轩辕谷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帝生处也。”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认为“轩辕黄帝诞生于甘肃清水。” 2006年4月,前国家主席华国锋同志还特地为清水县题词“轩辕故里”。但是,黄帝故里清水说毕竟还只是少数人知道或者认可的事情,要想在学术界、全国范围内树立其“黄帝故里”的地位,还要做大量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 “五帝”之首,被视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今天我们以炎黄子孙自豪,以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为傲,成为每个中华儿女表现最统一的民族情结。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的发祥地进行研究和重新确立,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为时间的久远和科学技术的局限,对于史前文明的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无论史料记载或者神话传说,颇多不实和荒诞之处,导致上世纪“五四”运动以后“疑古派”的兴起。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考古发现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这就为恢复历史的原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黄帝或者黄帝部族的发祥地,此前的说法大致有3种:

  其一是河南新郑说,现在国内主流观点都认为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

  其二为山东曲阜说。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就认为黄帝生于寿丘:“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其三为天水市清水说。北魏郦道元认为黄帝生于天水。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认为“轩辕黄帝诞生于甘肃清水。”

  就史料来看,绝大多数古代文献记载黄帝部落起源于渭水流域,至于具体的位置,有人认为是姬水(陕西中部),也有学者认为是天水市清水县。

  如白寿彝先生认为:“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部落。一个部落是姬姓,它的首领是黄帝;一个部落是姜姓,它的首领是炎帝。这是两个近亲部落,它们结成了部落联盟。它们活动的地区,其初是在渭河流域,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达到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一带。”

  张岂之认为:“黄帝生于陕北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姜水一带。黄帝和炎帝部落曾经顺河移动,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后来成为华夏族。”

  石兴邦先生说:“根据史籍和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炎黄部落是从渭水流域地区发祥成长起来的。古史文献记载,当时活动在这一地域的是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集团。黄帝部落活动在北部高原地区,经营半农半牧的生活。炎帝部落则分布在南部的渭水河谷,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清水古称上邽,古属天水郡管辖。故史料中所说的天水轩辕谷,即指清水轩辕谷。宋代罗泌著的《路史》中有寿邱在上邽之语。这些史实与成纪为伏羲生地,宝鸡为炎帝生地互相印证,有助于证明渭水流城为华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遗迹方面,清水县在三皇沟曾建有三皇庙。至今,村民称轩辕黄帝为“轩王爷”或“三皇爷”。

  地名方面,清水县城在民国时称“轩辕镇”,解放初称“轩辕区”,县城北 2 公里处的上邦乡李崖村有两孔窑洞遗址,被称作“轩辕窑”,相传为轩辕之母携帝栖居之所。期间发现一定数量齐家文化陶片、灰坑层多处。另外当地把永清堡后的地方称作“三皇庙塬”,据说庙前曾树有“轩辕故里”石碑,为明朝学者胡缵宗所题。

  黄帝时代在华夏文明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继承了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成就了仰韶文化的繁荣兴盛,为奴隶制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强大部落,其后期的活动范围很大,遍及整个中原华北大地,无论新郑说,还是曲阜说,都有其相关的证据,但黄帝部落早期的发祥地,以本地区的气候条件、与炎帝部落的相邻,以及与伏羲部落的渊源,都可以认定,应该是在今天甘肃、陕西交界的黄土高原边缘地带,即甘肃的平凉、庆阳,陕西的陕北一带,天水的清水也基本属于这一文化地带,清水被称为“轩辕故里”当非妄语。

  从考古提供的证据来看,黄帝部落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紧密相关,甚至有许多学者认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为炎帝文化,庙底沟类型为黄帝文化,并作了考证和论述。

  仰韶文化最初发现于豫西的渑池县仰韶村并得以命名,但这并不是说豫西地区就是是仰韶文化的中心,渭水及其支流泾河、洛河流域,是仰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和中心所在。一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大地湾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依据目前公布的调查数据看,陕西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最多,达二千多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黄帝陵所在的陕北南部的延安地区,两地相加达一千七百多处,其中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遗址就有3处,大部分遗址属仰韶文化中晚期。

  以上考古发现说明,作为伏羲部族的后裔分支,从甘肃陇东一带起步的黄帝部落,进入到陕西陕北一带后逐步发展壮大,黄帝部落应该在陕、甘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文物出土的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在这一地区也多有发现。

  黄帝部落发展壮大后,势力逐渐扩展到山西、河南地区,发展成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陕晋黄河中游地区,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却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在长江南岸的一些遗址,曾经出土过有明显庙底沟文化风格的彩陶,如枝江关庙山遗址的花瓣纹彩陶豆,黄冈螺蛳山遗址的旋纹彩陶罐,安徽肥西古埂遗址出土的花瓣纹彩陶片等等,都带有明显的庙底沟文化色彩。这些发现虽然较为零散,但足以证明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扩张力度是非常强劲的。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不仅只是一些纹饰题材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这些纹饰中的象征意义的认同。由彩陶向两湖地区的传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趋同态势,这种文化的趋同性表现,是以炎黄为代表的华夏部落集团势力扩张的结果,也为统一的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庙底沟文化的短暂辉煌,表明黄帝部落已经由一个原始族群向酋邦时代的过渡,因为吸收了其它地区部落的不同文化,一种更发达的文化体系开始形成并发展,并最终成为华夏文明的主体(有关论述见令平著作《中国史前文明》一书)。

  苏秉琦先生认为庙底沟类型与华夏民族和华夏文化的起源有关,他在《谈“晋文化”考古》一文中说:“源于陕西关中西部的仰韶文化,约当距今六千年前分化出一个支系(宝鸡北首岭上层为代表),在华山脚下形成以成熟型的双唇小口尖底瓶与玫瑰花枝图案彩陶组合为基本特征的“庙底沟类型”,这是中华远古文化中以较发达的原始农业为基础的、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火花”,其影响面最广、最为深远,大致波及中国远古时代所谓“中国”全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了当时中华历史的全过程。

  黄帝不是一个人的名称,而是一个部族的名称,其发展经历了很长时间,大约在距今五千五百年前后开始发展壮大,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扩展,一直扩张到今天的河北一带,而在黄河以南,与黄帝部族有着血缘关系的炎帝部族,从陕西宝鸡起步,依托八百里秦川,先于黄帝部族发展起来,并沿着渭河、黄河向东扩张到河南湖北一带,而同一时期,生活在山东半岛泰山西部的蚩尤部族,凭借发达的生产力,也开始强势向外扩张,这样,在今天的河北邯郸、河南郑州、新郑一线,三个部族展开长期的部族征服兼并战争,炎帝部族在与蚩尤部族的交战中多次失利,后来不得不向血缘关系的黄帝部族求救,这样,炎黄结盟,联手在今天的河北冀州之野扼杀了蚩尤,蚩尤部族瓦解,东夷集团的少昊部族归附黄帝集团,被黄帝封为东夷的部落首领,此后,炎帝不甘心黄帝大权在握和自己的失势,与黄帝发生冲突,被黄帝击败,炎黄部族合并,这样,整个黄河流域就被黄帝集团统一,以炎黄部族为基础的华夏民族开始逐步形成。

  黄帝作为一个强大的部族,其发展经历了很长时间,活动区域也很广阔,各地均有其遗址传说,但说到其最初的发祥地,或者“故里”,毫无疑问,当是在甘肃的陇东一带无疑。因此,陕西的桥山可以说是黄帝的死后归葬地,新郑可以说是黄帝的建都之地,但论发祥地,或者称故里,甘肃为黄帝故里当是最具资格。(作者:令平)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