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道”源泾川

2012年01月09日 来源:平凉新闻网 点击数:

  泾川地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起根发苗之地.南怀瑾先生说,中华民族文化“先由西北高原开始,逐渐向黄河下游发展,到了三代以下,便形成中原文化。这一系列的老祖宗,大致都上推自伏羲画卦开始,以黄帝轩辕为中心,终以文王演绎八卦的《易经》哲学,奠定自伏羲,经黄帝,至于文王一系的学术思想,发源于西北高原,展开于黄河流域中心地区的文化。”这个被南怀瑾先生称为“《易学》学系的文化学术”,也可以是我们所理解的道家文化。

  泾川及泾川周边地区的伏羲遗迹、女娲的传说、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西王母以及灵台先周文化遗迹等等,由西向东,脉络非常清楚,无不论证着南怀瑾先生上述观点。

  泾川道教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平凉一带是中国道家思想的起根发苗之地,是文化源头。平凉道教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应该立足于此,正视伏羲文化,正视黄帝问道的圣地崆峒山,正视王母宫等地的文化遗存,明确开发主题,深入挖掘,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

  南怀瑾先生《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论证,道教立教的过程,大约可划分为十个演变时期。他又把东汉道教建立之前的原始信仰和先民们创造的有关道教的思想渊源演变的阶段划分为五个时期。其第一个时期即“中国上古文化一统于‘道’。乃原始观察自然的基本科学,与信仰天人一贯的宗教哲学混合时期。”这一时期“为道教学术思想之远古渊源所本。” 南怀瑾先生讲的“原始观察自然”之人即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的伏羲氏。伏羲氏生于成纪(今静宁、秦安一带),《易经·系辞》说:“包羲(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说的伏羲观法天地、鸟兽、自然,而创作出八卦的情况就是“原始观察自然的基本科学”。根据近些年来大地湾一带考古成果以及有关学者、专家的大量研究,伏羲氏的存在、并出生在渭水上游静宁、秦安一带是可资的信史。据新华社2002年10月21日发布的一条消息说,大地湾考古六项“中国之最”,追问华夏文明之源。这六项“中国之最”,其一是中国大地湾有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其二是中国最早的彩陶,距今约8000年,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说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是中国彩陶的起源地;其三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其四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其五是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其六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人类学研究的专家也证实了这一点。伏羲观法天地作为道家思想的远古渊源,从而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伏羲因之被道家奉为天皇之神。道家所尊奉的阴阳八卦、无极太极之原理,皆从伏羲而来。

  我们过去称道家或道教为“黄老之术”,黄帝成为天子之后,问道于在今平凉崆峒山隐居修炼的广成子。实际上是问道于老子,道教《列仙传》引《混元图》说,老子在上三皇时为万法天师,中三皇时为盘古先生,伏羲时为郁华子,女娲时为郁密子,神农时为太成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少皓时为随应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成汤时为锡则子等等。崆峒山在平凉城西12公里处,面临泾水,背负六盘山,南靠关山,北控萧关,山势高峻,风景幽美。其山峦雄伟、林海浩瀚,为陇右名胜,被誉为 “天下道教第一山”。

  崆峒山得天独厚,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道家方士即在山上建有修道宫观,加之历代开发修造,山上庵、观、寺、院、楼、台、亭、阁满布,现存的道教五台、九室、十二院中,多处为古代建筑。几千年来,崆峒山道教活动盛行,经久不衰,这与传说中的“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不无关系,也与秦皇、汉武“慕黄帝事”、“好神仙”而西登崆峒的史迹有着宗教文化上的连带。

  上古道家仙人广成子长期隐居于崆峒山石室中进行修炼,颇得道。传说黄帝曾经拜过七十二位师,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平凉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他后来又到四川峨眉山,广成子才传他的道,因此便有黄帝问道于崆峒山,得道于峨眉山的传说。黄帝曾以治身之道询之于广成子。广成子告诉黄帝:“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这里说的,即是道家的养生之道。所谓广成子,是道家供奉的上古神仙。究竟有无其人,议论不一。这里引用南怀瑾先生《禅宗与道家》中的一段话,至少可以提高我们对此传说的深层次认识。“究竟有无其人,姑且不谈,然而道家人物的名号,也和佛家菩萨的名号一样,往往名号是代表一种内容的,那么广成子便是集其中国文化大成的意思。”这与“黄帝、学者所共术”的观念,就不谋而合了。他又说:“由于这个传说,黄帝的功业,是起于黄河平原的东方与北方,而他的文化学术思想,主要的,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的系统。”根据南先生的真知灼见,我们可以明了道教文化与平凉一带的渊源之深、之长了。在中国道教史上,泾川王母宫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相传周穆王驰八骏西巡,与西王母会于瑶池之上。但也有人否定这种说法,认为只是传说而已。南怀瑾先生在《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中针对此论说:“但衡之以情理,当归之为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流传故事,要是一笔抹杀,未免有欠考虑。”又感叹道:“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昔日的事实,没有被列入当时经史之内!”由此可知,周代道教思想的发展仍然与平凉发生着颇富浪漫色彩的关系。由道家的神仙思想,一变而成为后来的道教思想,在周穆王时期,已经具其端倪。两晋时期,道教在平凉一带广泛传播,修炼之术盛行于一些文士之中,他们侈谈玄学,崇尚道家,其中安定朝那(今灵台)人皇甫谧是其代表人物。他受崆峒山道家修炼影响,倡导健身之术,在道界享有很高的名望。(茹坚)

  (南怀瑾: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