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泾川“十二五”之六 — 城乡发展规划

2011年12月08日 来源:规划局 点击数:

突出空间布局优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发展规划)

  按照“强化县城带动功能,发挥小城镇聚集效应,辐射中心村建设”的思路,不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加快城镇化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根据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区域经济联系的空间导向性要求,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构建“一中心、两轴线、六节点”的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1、“一中心”。以县城为中心,重点推进城北新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以能源化工、轻纺建材、机械修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发展,促进以旅游、物流、商贸为主导的服务业发展,引领和推动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把县城建设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中心、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和西部历史文化名城。立足长远,将罗汉洞乡政府所在地纳入县域“中心”发展规划范畴,加快与县城的分工配套和融合发展,重点推进能源化工和物流业发展,形成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支点和地域特色明显的门户型工矿城镇,为未来主城区空间拓展、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提升以及中心职能完善奠定基础。

  2、“两轴线”。沿交通复合走廊打造主辅两条发展轴,形成“Y”字型发展骨架。主轴是指沿泾汭河川内的福银高速公路、国道312线西段、省道304线东段和西平铁路西段组成的复合交通走廊,串联王村、城关、汭丰、罗汉洞、泾明等乡镇,形成贯穿泾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区四大经济增长区的发展主轴。辅轴是指沿福银高速公路、国道312线东南段和西平铁路东南段组成的复合交通走廊,串联高平、飞云、窑店等乡镇,形成县域经济的发展辅轴。依托“Y”字型发展轴,向西加强与平凉和兰州的衔接,向东吸纳西安都市圈的辐射,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十二五”期间,着力加强轴带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引领城乡统筹和区域合作,推动土地集约开发,引导人口向城镇或集镇集中,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打造跨越式发展的要素集聚轴、土地集约轴、区域协调轴和城乡统筹轴,引领和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3、“六节点”。重点培育川区的王村镇,北塬的党原乡、玉都镇、荔堡镇和南塬的高平镇、窑店镇等六节点,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六个增长极。

  王村镇:以发展壮大塬区优质果品和川区蔬菜为重点,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加快形成生态循环型农业体系,逐步发展成带动泾河川区西部区域的农贸型中心镇。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0.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达到1200亩。

  党原乡:以畜禽养殖园区和果品园区建设为重点,发展果品产业和畜禽养殖业,积极推动党原乡撤乡建镇,逐步建成泾川县西北部重要的农贸型城镇。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500亩。

  玉都镇:大力发展果产业和畜产业,打造沿泾党、玉丰公路的果品产业带,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依托交通优势,发展商贸服务业,建成泾川县北部重要的农贸型中心镇。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0.9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350亩。

  荔堡镇:大力发展有机果品、绿色畜牧等主导产业,加大小城镇开发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与庆阳市区域交流合作,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实力,逐步发展成泾川县东北部塬区重要的农贸型中心镇。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0.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200亩。

  高平镇:依托交通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商贸业和物流业,推进果产业和畜产业,形成“牛-沼-果”、“猪-沼-果”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做好煤炭开发前期工作,发展成带动泾川县南塬发展的工贸型中心镇。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650亩。

  窑店镇:大力发展有机果品种植,推进果品产业化经营,引导果品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方向迈进。发挥交通和门户优势,积极发展商贸和物流业,建成甘肃东部重要的果品集散地和泾川县门户型农贸城镇。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0.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200亩。

  二、全力加快城镇开发建设步伐

  按照“扩大县城开发规模、完善小城镇配套设施、提升中心村建设水平”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到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2.9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6%以上。

  1、全力推进县城开发建设。大力实施县城“北扩、东展、西延”工程,统筹新老城区建设,扩容提质同步进行。新城区以城北开发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城北路网、电网和通讯网络,完善供排水、供气供暖、商业物流等配套设施,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进一步扩大开发区域。老城区以基础设施改造为重点,加快泾河水景区和滨河景观带基础工程建设,以公社路、合志沟、文化街等区域为重点,加快棚户区改造。努力构建文化特色显明、服务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经济社会繁荣的城市形象。到2015年,县城人口达到8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

  2、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围绕发挥小城镇联接城乡、沟通工农的桥梁作用,以6个建制镇和党原、丰台、太平3个乡为重点,加快重点小城镇开发建设,拉开街道框架,完善电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发展集贸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到2015年,玉都、高平、荔堡、党原、王村、窑店6个重点小城镇集镇人口达到8000人以上,党原、太平、丰台集镇设施和人口力争达到撤乡建镇的标准,使小城镇成为城乡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重要节点。

  3、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按照村镇布局规划,选择50个产业基础较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行政村作为重点,整区域推进陇东民俗特色住宅、街景开发,高标准配套村部、卫生所、农家书屋、健身场所及通村油路、村庄绿化、排水排污工程,积极推广户用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生活设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按照扩容和提质并重、地上和地下兼顾、建设和维护并举的原则,不断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城镇化建设、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1、加快城镇道路网络建设。完善城镇网络格局,优化路网结构,构筑以泾河为轴,南北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靠紧西平铁路,银武高速公路,加快城北路网建设和老城区街路改造,进一步完善城镇交通路网体系。到2015年,城北路网全面建成,旧城道路改造全面完成,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平方米以上。

  2、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增强城市保供水平和整体防护能力为重点,加大设施现代化,提高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质量,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供水质量完全达标。改建提升城东、城中供暖能力,新建城北、城西供暖系统,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80%以上。积极对接“西气东输”项目,加快实施天然气主干管网及储配站、接收站、调压站等相应输配设施建设,提高城区天然气普及率。

  3、加强城镇保护和防灾设施建设。加大城区防洪排涝系统建设,改造排水管网,建设排涝泵站。健全防汛自动测报系统,建立灾害预测、预报、监控、通讯警报网,建设救灾物资总站和统一的救灾应急指挥中心。以改善城区生态环境为核心,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县城、小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50%以上,县城、小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0%以上。


“十二五”期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农村危旧房改造。完成8768户窑洞庄基改造,改造D级危房1232户,建成农村居民安全住房45万平方米。总投资4.3亿元。 

  2、城北道路建设。建设城北新区道路15.4公里,配套绿化、亮化、排水、排污工程。总投资1.9亿元。

  3、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在窑店镇等5乡镇新建日处理能力1000立方米污水处理厂6座。总投资9600万元。

  4、城区改造。改造旧城区道路9.2公里,路面、人行道及排水、排污,配套绿化、亮化等设施。总投资8280万元。

  5、小城镇供排水管网配套工程。在高平镇等5乡镇埋设输水管道60公里。总投资7200万元。

  6、棚户区改造。完成715户4.29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总投资6711万元。

  7、城北集中供热站建设。新建热源厂1处,一期设计供热规模30万平方米,二期设计供热规模70万平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 

  8、城区生态绿化建设。实施城市规划区南北面山绿化工程300万平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

  9、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在王村镇等5乡镇街道及中心村村道硬化180公里,道路绿化,配套基础设施。总投资6000万元。

  10、2.5万立方米/天综合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工程项目。在县城建成日处理量2.5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工程。总投资5636万元。

  11、城区燃气。修建供气站1座,配套供气管道34公里。总投资5000万元。


  四、努力促进城乡一体化

  推动城乡空间一体化布局和产业统筹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积极推进户籍、土地和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努力实现城乡户籍管理、土地使用、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城市和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新型协作关系,实现建设上城市反哺农村、发展上工业反哺农业、生态上农村回馈城市、市场上农业支撑工业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

  1、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按照部分试点、逐步推行的原则,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划分,以具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快城镇无地、少地农民的转户步伐,注重农民变市民的各项配套政策落实,全面简化户口审批程序,降低入户门槛。

  2、城乡土地使用一体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好城镇土地资源,盘活城区存量土地,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扩大储备范围,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逐步建立城乡挂钩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适度放宽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范围,合理引导有条件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定居就业。

  3、城乡劳动保障一体化。从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着手,分类、分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积极探索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城市社会保障的新模式和新政策。结合户籍管理、土地征用等城乡配套改革,消除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性因素,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在就业安置、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方面,加快实现村民与居民的“同城同待遇”,让更多农民成为有稳定职业的产业工人和有稳定居所的城市居民。

  4、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与财力增长基本相适应的投资机制。加大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