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古今之缘 >> 正文内容

郭沫若与大云寺舍利套函的一段缘

2010年12月04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1971年9月19日,79岁高龄的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宾努亲王一行来到中国西北进行友好访问,访问行程中接待方特意安排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在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这里还有一批1964年甘肃泾川县大云寺地宫出土的珍贵文物,请您看一看。”郭老一听立刻来了兴致,跟随工作人员来到这批文物的面前。

  郭老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鎏金铜匣,铜匣上刻有忍冬花花纹,外挂一把金锁,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显眼;接下来是一个套在铜匣中的银棺,银棺前高后低,通体浮雕刻纹,精致的护栏围绕一周,整个银棺肃穆典雅;再往下是一个套在银棺中的金棺,绿宝石组成的莲花朵朵绽开,刻金花纹的莲叶茎脉分明,白色珍珠镶嵌其间,最里面一个葫芦形的琉璃瓶出现在郭老的面前。琉璃瓶有拇指般大小,从外表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此刻郭老却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看着。工作人员急忙介绍说:“这是一组泾川县出土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函,瓶内装的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郭老一听,不由得心里一惊!问身边工作人员:“此次发掘过程中,还有别的发现吗?”工作人员急忙回答:“还有一个石函。”郭老一听问道:“什么石函?”工作人员解释说:“地宫里盛放金银棺椁的石函,上面刻有唐代的铭文和题记,现在还存放在发掘地泾川。”郭老听后,又将这批文物仔细地看了一遍,沉吟良久,说道:“舍利石函!贵在石函!”

  在一一鉴定了泾川金银棺、佛舍利石函后,他指示调泾川金银棺到北京。此后,这组文物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珍贵文物长期出国展出,其在国外的机遇可以说盛况空前。

  虽然郭沫若先生在甘肃省博物馆,并没有见到泾川大云寺地宫中出土的石函,但他断言,石函上的唐代刻文是解开这批文物历史之谜的关键。很快,留在泾川的舍利石函被运到了省博物馆,当人们再次看到它时,石函依然完好。研究人员迫切地想通过石函上的刻文破解这段历史之谜。石函为灰色大理石制成,顶部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十六个字。函身四周刻有唐人孟诜撰写的铭文。研究石函上的刻文,研究人员并没有找到问题答案。查阅《广弘明集》才揭开了这个谜底。

  《广弘明集》中记述:大兴国寺起塔造函时,有人争献“旧磨好石”,乃世间罕见,“固而用之,怡然相称”。这样看来,今天地宫中出土的这个石函应是隋朝的遗物,只是唐人重新刻写了铭文。然而,不幸的是,战火使得大兴国寺变成了残垣断壁的废墟,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隋塔也只剩下了塔基。到了公元689年,武则天掌权,一些佛门弟子称《大云经》上说:有一位天女下凡主宰世界,这位天女便是武则天,若登上皇位,乃是顺应天意。这正中武则天的下怀,她随即颁令全国,兴建大云寺,广传《大云经》,泾川作为当时京城的门户,自然也不例外。在泾川县兴建大云寺时,在隋朝塔基下意外地发现了佛祖真身舍利。武则天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并下旨,斥巨资兴建泾川大云寺,以最隆重的礼遇供奉舍利。从此,泾川大云寺香火鼎盛。遗憾的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水患,使泾州城全城覆没,也一次性泡烂淹朽了文书档案,该城自商周至明代的辉煌历史记载瞬间化为乌有,这不仅仅使大云寺、金银棺缺失资料,也使明代以前的安定郡、泾州治所泾州古城所有史料全无,这是人类遗产的重大损失。

  就这样,佛祖真身舍利在大云寺的地宫里静静地躺了400多年。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云寺遗址已经变成了一片耕地。每当拖拉机犁地的时候,碰到地宫顶部的石板都会发出刺耳的响声,但谁也没有在意,直到1964年10月的一天,正逢秋收秋播的时节,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庄生产队组织社员在泾河川里集体劳动,社员乔世荣铲草堆时,忽然,插入地中的铁锨陷了进去,他觉得奇怪,用力一翻,一个黑乎乎的洞口露了出来,他哪里知道,他这一锨正挖在大云寺地宫的上面。就这样佛祖真身舍利及宝函在沉睡了400多年后,终于与世人见面。

  现如今,泾川县委、县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资、分期实施、分步推进”的思路,修建泾川大云寺博物馆。一期工程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在古泾州大云寺原址建成了舍利塔、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等。其中舍利塔工程设计新颖,气势恢弘,风格独特,国内罕见,被誉为“中国仿唐第一塔”。而郭老因泾州大云寺佛祖舍利套函也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