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经济建设 >> 正文内容

泾川新农村建设试点的主要做法

2010年09月23日 来源:甘肃省扶贫信息网 点击数:

  2009年泾川县被列为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以来,该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和省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意见,紧扣推进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这一主题,在认真总结第一轮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抓点示范,串点连线,扩线成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和“抓建试点村,扩大示范区,创建试点乡,建设试点县”的规划布局及“中心村带动、联片区突破、整区域推进”的模式,兴产业强支撑,固生态夯基础,重文化显特色,抓配套促统筹,建和谐树品牌,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武山会议”以来,该县突出“五大创新”,狠抓任务落实,试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各项事业取得了新发展,广大群众得到了新实惠。

  一是着眼县情实际,创新试点布局。根据乡村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地理条件,统筹城乡,兼顾川塬,从四个层次推进试点工作。创建试点乡。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思路,集中抓建北塬党原和南塬飞云2个试点乡,着力构建特色产业助农增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初步形成了核心集群效应,增强了辐射带动功能。扩大示范区。按照“持续、深化、完善、提升”的思路,以产业开发为支撑,坚持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配套相结合,将工作重点由示范村引导向整区域推进转变,全力加快尹家洼等5个示范区建设步伐,形成以试点村为中心,打破村域界线、产业相互关联、基础设施配套、村容村貌整洁、区域联片突破的示范区,扩大了试点工作覆盖面。抓建试点村。根据全县不同地形和发展水平,集中抓建玉都镇官村等8个试点村,着力在产业发展、基础配套、公共服务、民主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集中突破,有力地带动了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培育示范带。在巩固提升312国道、304省道和罗长公路沿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集中实施玉丰路、高梁路、长凤路、泾镇路、后党路沿线“三清五改”,着力打造“绿色长廊、文化长廊、科技长廊”,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优化了人居环境,树立了新农村建设的新形象。

  二是着眼共建共享,创新建设模式。坚持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中心村为基点,优化配置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社会资源。基础设施重深度。坚持以基础条件改善为先导,积极整合各类项目,捆绑使用建设资金,努力扩大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配套的深度和广度,切实改善城乡基础条件,实现了城乡联网、共建共用。民宅建设重文化。深度挖掘陇东建筑文化内涵,大力宣传乡村文化,积极传承生态文化,把传统文化、特色民俗和民宅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彰显陇东民居特色,大力推进生态园林式、青砖青瓦式民居建设,形成了既符合群众传统习惯、又具有鲜明陇东特色的民宅建设模式。社会事业重协调。以联网配套、覆盖城乡为目标,坚持把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与民宅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多方争取项目,狠抓资金筹措,着力提升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群众生活条件、生活品质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三是着眼循环发展,创新生产方式。围绕提高产业关联度和竞争力,积极创新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内部循环。以果(菜)畜互支互促为方向,积极推广“牛(猪)-沼-果、牛(猪)-沼-菜、果-草-鸡”等农业内部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果品、绿色畜牧和无公害蔬菜,努力在扩规模、提质量、打品牌、拓市场、增效益上取得新突破。推进农业内外循环。坚持依托产业兴工业,抓好工业带农业,紧紧依托恒兴果汁、旭康肉食、育才酒精等龙头企业,加大果汁、果渣、酒糟等循环利用,形成了“苹果→果汁、酒精→果渣、酒糟→饲料→牛、猪、鸡→粪便→苹果”等立体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带动和促进果品生产和畜牧养殖业的循环发展。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农作物种植面积大、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广“一户一棚一厕一池一窖”发展模式,初步走出了“农作物种植→秸秆→青贮饲料→畜牧养殖→粪便→沼气→沼渣→肥料→农作物”的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子。推进清洁能源普及。在积极发展循环农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农村资源浪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教育引导群众改变生活方式,推广普及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进一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四是着眼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建设。坚持把农村制度创新作为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大力推行支农资金项目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围绕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和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组装配套,捆绑使用,形成了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新机制,提高了支农资金整体使用效益。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围绕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采取集中承包、竞标承包、股份合作、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托管等方式,完成土地流转11322亩,引导闲置土地向产业大户集中,促进了特色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确权到户108.24万亩,主体改革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先后在我县召开了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和北方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场会。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发展林下养鸡13.4万只,林下种植0.5万亩;县财政多方筹措资金100万元,作为林权抵押贷款风险保证金,帮助农户落实林权抵押贷款3375万元,走出了生态脆弱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新路子。切实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制定了村民代表推选、村民代表联系户确定等6项配套制度,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公开选拔等方式,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外出务工人员中选拔村干部,选派50名“80后”大学生到试点村担任“村官”,村级组织的活力明显增强。着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先后组建了党原乡樊家村互助资金协会和高平镇大寺坳村扶贫互助社,为群众提供及时便捷的融资服务。切实抓好泾川汇通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截至去年年底,各项存款余额2541.06万元,共计向中小企业、产业大户、个体户及下岗职工发放贷款1854.15万元,实现各项收入182.98万元,盈余85万元,成为新农村建设融资的重要渠道。积极开展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县政府注入担保基金1000万元,为1952户群众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443万元,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紧紧围绕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新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个,总数达到158个,发展会(社)员1.68万个(户),带动农户2.95万户,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特色产业为依托、龙头企业为骨干、产销大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五是着眼联动推进,创新落实机制。坚持从优化机制入手,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落实省市安排部署,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成立了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增加了人员编制,加强了工作力量。各乡镇及试点村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了完备的组织体系。创新规划先导机制。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先导性工作来抓,立足县情实际,制定了《泾川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09-2012年》和2个试点乡、5个示范区、8个试点村实施方案,明确了6项制度创新责任单位,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创新推进落实机制。全面推行县、乡领导包抓工作责任制和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全力支持,形成了领导抓点示范、部门全力帮建、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创新督查监督机制。坚持月调度、季督查、半年观摩评比、年终考核验收,及时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实行新农村建设公示、预决算、招投标、施工监理和政府采购制度,把新农村建设规划和项目进展、资金使用等情况作为政务、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定期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绩效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坚持试点成效与面上进展、阶段工作与整体变化、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相结合,研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考核评价办法,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合理确定考核分值,严格考核评比,推动工作落实。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