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寨村是一个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养猪作为我村的主导产业,经历了“探路子、打基础、抓示范、上规模”的发展历程,为群众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夯实了物质基础,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坚强的动力。
一、主要做法
1、推进人畜分离。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全村致富的主旋律,坚持住宅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小康屋后栽植隔离带,采取修建养殖圈舍和建办养殖园区两种发展模式,实现了建一户小康住宅、修一座百口圈舍、兴一项致富产业,形成了“养殖小区+居民新区+专业市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目前全村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处,累计建成温棚猪舍389座,其中百头猪舍80座,分散修建温棚猪舍65座,生猪饲养量达到6万头,其中千头以上的3户,百头以上的187户,形成了规模化扩张、集约化养殖、生态化推进、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
2、推广科学养殖。随着丁寨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积极推广配方养殖,通过与正大、大北农、普瑞达等饲料生产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配方饲料,养猪户通过饲养来检验配方的科学性,将饲养情况反馈给公司,通过循环科研论证,使生产的饲料更适合当地养殖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养殖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疫情防控,由乡畜牧站统一牵头,各村防疫员具体实施,做好动物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对农户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防疫知识,做到早宣传、早防疫,确保全村养殖生产安全。
3、实施品牌战略。照大户栽桩、整村突破、规模化发展、企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全村突出养猪这一主导产业,组建了陇新牧业公司,注册了“陇新”牌生猪品牌,建办了陇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万头仔猪繁育厂、饲料加工厂、定点屠宰厂、规模化养殖小区和生猪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了仔猪繁育、生猪育肥、饲料加工、生猪销售、技术服务五大产业体系。同时,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建立了与兰州、四川、山西等地客商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活跃生猪交易市场,带动了全乡畜牧产业发展,构建起生猪销售网络体系。
4、延伸产业链条。针对产业链条短,群众增收渠道窄的现状,积极建办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量达到2000吨,最近与陕西客商衔接,计划进行扩大规模,购置设备,做大企业,带动全乡养殖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规模养殖发展速度缓慢。许多养殖户受资金的制约,在新品种引进、规模扩张等方面存在困难,同时受今年猪流感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群众普遍采取降低存栏量,减少经济损失,影响了全村养猪产业的平稳发展。
2、技术落后,生态养猪技术推广缓慢。由于长期受传统养猪模式的影响,加之养殖户文化程度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的认识不够,不愿意花时间、花财力去学习生态养殖技术、去改造现有养殖圈舍,造成全村在生态养猪技术推广上存在阻力,进展缓慢。
3、防疫滞后,影响了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提升。由于全村养殖规模庞大,生猪存栏量较大,而且各类疾病较以前增多,经过培训,养殖户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防疫知识和技巧,但是因病死亡的生猪数量逐年递增,不仅减少了群众的经济收入,更影响了群众发展养殖产业的积极性。
4、市场疲软,销售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我村立足养猪产业,依托养猪协会,与四川、兰州、山西等地的客商建立了营销体系,但受今年猪流感的影响,客商明显减少,同时,客商压低价格,使养殖户每出售一头育肥猪亏损200-280元,部分农户损失惨重,农民增收受到影响。
三、今后打算
1、加快规模养殖。积极适应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大力推行公司化养殖、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人畜分离、科学养殖”的思路,通过统一兑换土地、协调贷款、招商引资、大户带动等方式,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园区,加快全村规模养殖进度,创建环境优美型乡村。
2、力促观念转变。为了解决产业发展单一,实现以畜促果,以果促畜的目的,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推进果畜互支互促、种养联动,做大做强果畜两大产业。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学理论、学技术、学经验活动,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到果品产业发展好的乡(镇)参观、学习,并对发展果品产业与发展种植产业进行对比,对发展果品产业具有海拔优势、有机肥充足等优势进行了分析,力促群众观念改变。
3、推广循环农业。近年来,针对产业链条短,农民增收渠道窄,生产资源浪费大,农业产出效益低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村情实际,紧紧依托畜牧产业基础,积极推广3种循环生态模式,即:“畜-沼-粮”模式,利用牲畜粪便生产沼气,产生的沼气供生活之用,沼渣投入农田,促进种植业发展。“畜-沼-果”模式,利用牲畜粪便生产沼气,沼渣投入果园,发展果品产业,其中商品果转化为经济收入,其他果品加工成牲畜饲料,发展畜牧产业。“畜-沼-果(菜)”模式,针对我村新幼园面积大,为提高土地产出量,大力推广果园标准化管理与间作,将沼渣投入田地,在果园地套种蔬菜、豆类等低秆作物,促进能源循环利用,增加群众收入。
四、发展建议
一是应扶持生猪屠宰场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传播和不放心肉流入市场。二是由定点屠宰企业对全县境内市场、食堂、饭店、商场肉品进行配送,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避免商务、卫生、工商、畜牧多头管,多头不管的情况出现,从源头上治理,以保证泾川肉品安全。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屠宰分割肉品企业,就地加工,从税收、资金上给予支持,使企业为养殖户分忧,稳定、平抑市场价格,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壮大养猪产业。四是建议省、市启动保护生猪生产调控预案,保护养猪户的积极性,避免新的一轮“吃肉难”出现。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