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随笔记事 >> 正文内容

泾川考察报告

2010年08月17日 来源:中国发展简报 点击数:

  缘起

  去年3月份在一个小型的深圳NGO(非政府组织)从业人员的聚会上,有幸认识了香港活知识力群社的创社社长许国辉博士,经过简单的交流,他便向我介绍起了他们在中国西部以知识扶贫的理念和实践,并说将在4月份举办一次成果汇报展览及论坛活动,邀请我们参加并希望由我们主办其中的“新农村建设与教育创新论坛”,经过反复磋商,我们决定参与此次活动,也借机学习一些经验。

  活知识

  4月10日,中华三农慈善基金会邀请中心顾问曹锦清、李昌平、董磊明三位专家去到甘肃泾川县,参加了由香港活知识立群社、西北师范大学主办、我机构协办的“新农村学习型学校社区”建设项目成果交流大会。

  泾川县位于甘肃东部秦陇交界处,全县总面积1409平方公里,下辖14个乡镇215个行政村,34.13万人口,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农业大县。泾川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西王母文化、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而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却活跃着一批 “学习型社区”这个国际上最新理念的实践者。

  三年前,也就是2006年4月13日,由香港民间非盈利性组织“活知识立群社”、西北师范大学参与支持在泾川县开展的“甘肃泾川新农村学习型学校社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活知识立群社”是一个香港民间学习型组织和扶贫团体,其宗旨是“致力知识扶贫,推动贫困农村教育发展,拉近城乡知识差距”。

  “甘肃新农村学习型学校社区建设工程”项目,以泾川县的18所中小学及其所在区域为主要实施对象,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建立了一个农村学习型学校社区发展新模式,将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以学校辐射带动周围农村社区,以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带动农村社区的发展,以此提高农村学校与农村社区公民素质。

  项目以“城乡手拉手,共建新农村”为宗旨,按照学校与社区互动、城市与乡村互动、政府与民间互动的思路,以建设学习型学校,发展农村学习型社区为目标,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实现在泾川发展知识社区,拉近城乡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内涵发展的目标。三年过去了,项目也结出了累累的硕果。上万名的教师及家长、3000多名学生接受了这一理念的熏陶。

  在泾川的几天,我们发现许博士的知名度非常之高,上到政府官员,下到街头百姓,经常会有人和他打招呼。而“学习型”的概念也被其他人广泛应用,我就发现了“学习型酒店”、“学习型火锅城”等,许博士开玩笑说要向他们收取专利费。

  在泾川的三年,许博士每年都有超过100天的时间住在这里,吃面条喝稀饭,他已经很象一个西北大汉。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的圣诞前夕,他为了给山区教师办一次联谊会,走街串巷到他吃过饭的大小饭店募捐,最终筹集了2000多元钱成功举办了联谊会。

  三农论坛

  乘着此次东风,在有近百名港澳志愿者、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云集的古老大地上,三农基金会顾问、我国“三农”问题领域著名专家曹锦清、李昌平、董磊明等三位教授作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专题演讲。讲座由泾川县委书记王学书主持,泾川县党政各部门领导干部、乡镇主要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近400人参加了讲座。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曹锦清、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昌平,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董磊明分别作了题为《城乡发展格局中的三农问题》、《新农村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的报告。三位专家以全新的视角、独特的见解和生动的语言作了一场精彩报告,既高屋建瓴、又贴近实际,既有先进理念、又有务实举措,场内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下午,三位专家又和几位教育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了“新农村发展与教育创新论坛”,几位专家就农村教育及新农村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虽然大家研究方向不同、出发点不同,但提出的见解既有新意又切合实际。而参会的都是各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睿智的深入思考,台上台下的互动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走进农村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我与曹老师、董老师一路风尘在3个乡的4个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李昌平老师非常之忙,为了支持我们基金会的工作,他是在百忙中抽空参加了这次活动。他12号凌晨到达泾川,参加完2个论坛,傍晚时分就匆匆离去了,在此也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我们深入到田间地头、果园山林、猪场鸡舍,采取与乡镇干部、农民、教师进行座谈、访谈以及随机访问等方法,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了解了很多实际情况。

  应该说,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民负担减轻了,村、乡两极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在从他们的口里听到最多的是“服务”两个字,工作作风、工作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培育苹果基地、扶持养猪、养鸡等养殖业也为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奔小康之路。而且有了统筹引导,避免了恶性竞争,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另外,泾川的绿化做的不错,号称“甘肃绿化第一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除了自然条件较好,其自身在改土治水、造林绿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应该还是下了不少功夫。车行在路上的时间,与为我们做向导的小谢老师闲聊,问到了植树问题,她介绍说:它们每年有几次植树活动,而且要保证成活率,有了科学种植、精心养护,不再重复“年年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无用功。

  但是,农村里依然问题多多,矛盾重重。农民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依然是外出打工收入,打工地近的在银川、西安、北京等内地大城市,远的在温州、东莞、深圳等沿海城市,所从事工作也工地建筑为主。去年爆发的金融海啸对他们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不过一些在沿海城市的打工者转而在内地寻找机会,而且工资没有太明显差异,从一个侧面显示金融海啸对内地与沿海冲击力度不同,人们感受也不相同。但我们也在担忧,如果经济不能迅速复苏,或者对内地的影响反应滞后,如果以后发生更大的经济危机,那么对靠打工收入为支撑的家庭如何维系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另外,在这里的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发现了还存在不少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比如华而不实的小康样板房,为了美观和统一,房屋为东西朝向,而不是农民最喜欢的南北朝向。巧合的是,当天晚上的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栏目正好暴光了陕西某村花巨资建设示范村、样板房、大广场,而这个村困扰农民多年的引水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此类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在我们访问的最贫困的一个村,在靠近公路的地方也有几排很漂亮的样板房和篮球场,却是房门紧锁,问及当地农民原由均缄口不语,想来也有仅供参观之嫌。

  后续计划

  临行前一天,我们与当地政府领导进行了座谈,也谈到了新农村建设中的种种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分管农业的牛副县长出身于教师,对教育问题与农村问题都很熟悉,而其本人也很推崇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的乡村教育实践,因此在很多话题都能取得共识。他也代表政府提出希望:希望中华三农慈善基金会、香港活知识立群社等机构能够进一步加强与泾川在新农村建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泾川经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积极的资金援助、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我机构也与香港活知识立群社、美国社会发展研究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由三方共同发起,动员和协调各方力量参与的“网络城乡”(或称之为电子村落)计划,该计划设计将在中国沿海发达城市已经广泛应用的电脑和互联网引入到农村,为他们提供电脑知识培训,开放互联网信息查询、沟通联系等服务功能,用先进的无线互联网技术拉近乡村与城市的距离、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并整合各种资源,开展公民社会普及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与宣导。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