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10年06月08日 来源:县委 点击数:

中共泾川县委泾川县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10年5月6日)

  为了深入实施“人才兴县”战略,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强化学校管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全力争创教育强县,推进全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作如下决定。

  一、准确把握全县教育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性。

  1.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近年来,通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教育事业取得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绩,主要在于:始终坚持集聚全县各方力量和集体智慧,全力为教育措办实事、解决难题、创优环境,“党政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始终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充分吸纳借鉴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鲜活经验,“准确定位、超前谋划,兼收并蓄,开放兴教”的教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始终坚持遵循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彻底克服和纠正短期行为,狠抓起始年级、狠抓薄弱学科、狠抓常规管理等教育基础性工作,“低重心、高起点、厚基础、强管理”的基本工作思路得以确立;始终坚持多方筹措建设经费,深度拓宽教育融资渠道,集中财力改善办学条件,“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帮建、多元投资”的投入保障机制有效运行;始终坚持大力推进以教师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优秀师资预揽引进、“两支队伍”全员培训和工作实绩考核奖惩机制,“择优引进、多方培训、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的师资建设路子全面创新;始终坚持在苦干中谋发展,在苦干中变面貌,同强手比、向高处攀,“宁可苦干、决不苦等,穷则思变、后来居上”的泾川教育精神得以弘扬。这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奠定了泾川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坚实基础,必须在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继续坚持并发扬光大。

  2.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满足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生态、小康、和谐新泾川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当前,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质量不够稳定、发展不够均衡、职教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优质资源短缺、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教育发展呈现出由艰难爬坡向稳步提升过渡的鲜明阶段性特征,规模、结构和效益面临新的战略转型和优化调整。加快教育发展与改革步伐,建办优质高效、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均衡、持续发展,既体现了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党政组织务必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用实际行动支持教育工作,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二、明确今后五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3.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均衡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方向,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管理,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努力兴办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协调、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生态、小康、和谐新泾川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基本原则。坚持优先发展原则,切实推进“人才兴县”战略;坚持全面发展原则,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均衡发展原则,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内涵发展原则,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实现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的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社会承受力,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5.主要目标。积聚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扎实恒干、创新快干,至2015年,全县教育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教育布局趋于优化,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师资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增强,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总体发展进入全市前列和全省一流水平,实现各类教育发展的总体规模、质量效益、结构体系“五个稳步提升”和 “五个转变”。

  —— 义务教育均衡水平稳步提升,学校结构布局由乡村平均布点向区域相对集中、资源优化整合转变。进一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十七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的完成率达到97%,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0%以上。整合学校分布和资源配置,逐步形成高中以县城为主,初中和中心小学以乡镇为主,联村办完小的农村教育格局。到2015年基本完成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撤并和新建学校任务,各乡镇建成1—2所标准化寄宿制完全小学并规范运行。

  —— 高中教育普及程度稳步提升,发展方向定位由基本满足需求向总量适度扩张、发挥龙头效应转变。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步伐,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积极建办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重点加强高中校舍、设施配套和研究型师资建设,鼓励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泾川一中要进入全省示范性高中前列,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引导高中招生合理分流和正确择校。

  —— 职业教育办学效益稳步提升,办学体制机制由依赖政府主导向适应市场需求、政企联办共建转变。坚持市场运作和联合办学,积极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实行联办联建,促进职业教育创优创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到3000人以上,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逐步趋于合理。加大职业教育专门人才培养,中级技工水平的技能人才占到职中当年毕业人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2010年职教中心跻身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 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取向由追求应试成绩向重视学生品格塑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同步提高和高尚道德、优良品质、身心健康及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小学综合素质测评合格率达到95%以上,初中毕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达到98%以上,高考质量排名稳定在全市前列。

  —— 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育人方式途径由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向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转变。大力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育人功能,构建结构合理、多元互动、形式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重视优化教育结构,形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一体推进、协调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到2015年,各级各类教育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县人均教育年限达到9年,全县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提高。

  三、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6.大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全县教育布局调整规划,重点抓好城区学校扩容提质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坚持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扩大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和服务半径,促进高中教育逐步向县城集中。加快泾川三中建设进度,确保2011年建成投用,解决城区中小学入学压力激增和班额过大问题。扩大人口相对集中乡镇独立初中和中心小学办学规模,促进农村教育资源区域内整合和生源联片集中。人口相对较少的乡镇可设置“三三制”、“二三制”和“九年一贯制”中学。在交通方便、生源较多的行政村,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并扩大村级完全小学办学规模,撤并生源较少、交通不便的偏远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利用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乡(镇)政府所在地均建办1所县级标准化幼儿园并普及学前2年教育。统筹规划城乡结合部和乡际接壤区学校建设,突破学校属地招生和区域分割管理局限,促进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7.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按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考虑区域人口相对集中、杜绝重复建设浪费”的要求,多方筹资加快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中学寄宿条件,积极改造乡镇寄宿制中心小学,逐步建办一批中心村寄宿制完全小学。积极探索规范、安全、可行的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管理机制,努力解决农村寄宿学生的食宿和医疗保障等问题。

  8.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依托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校舍安全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3年内全面消除中小学校舍中现有危房,确保中小学校舍成为最安全的建筑和可靠的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确保教育重大基建项目的县级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切实加强学校配套设施、教学设备、图书实验器材、教育信息化等教学装备建设,提高实验教学和教学辅助设备利用效率,全面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环境。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扩大教育城域网覆盖范围,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利用率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全部建立校园区域网,完全小学全部建起计算机教室,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大面积普及。

  四、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9.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实行竞争上岗、优绩先聘、高职低聘、脱岗待聘、解聘分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全员聘任制度,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增强教师质量责任和职业危机意识,促进师资力量优化配置。加强教师编制管理。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彻底清理学校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推行教师流动调整动态管理,实行城区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定期支教服务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教师工作业绩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充分体现“绩效优先、按劳分配、优劳优酬”分配原则,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10.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公开选拔任用校长,实行差额推荐、初始提名和竞争上岗,探索教师推选、群众提名、家长民意调查、组织部门审查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行校长分类职级管理,建立校长职级晋升评估体系和优绩优酬工资分配制度。加强在职校长和后备校长提高培训,采取集中委培、挂职锻炼、定期轮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更新校长办学理念,积极倡导教育家办学,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对教育规律的认知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改革校长工作实绩考评,围绕校长任期目标完成、群众认同程度、社会总体评价、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创新等,综合考核评价校长。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激励校长从严从细管理学校,不断革新管理方式。大力实施“名校长工程”,采取名校挂职培养、名家培训点拨、论坛交流打造等多种形式,造就一批既有较高教育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学校管理经验,同时在学科教学方面具有一定建树的知名校长,促进校长队伍由行政型向专业型转变。

  11.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师风教育和考核工作制度化,严肃惩处师德失范人员,推行职业道德考核一票否决。完善教师业绩考评,建立质量目标责任追究制度。狠抓教师业务培训。建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基本技能限期达标和阶段升级制度,实行继续教育学分累积、学时限定管理。采取政策激励、结对帮扶、带薪轮训、转岗分流等多种办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岗位胜任水平提高。实施名师工程。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创新和教学成果推广,扩充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占有比例,壮大创新型、研究型教师群体。优化师资结构。合理补充紧缺学科教师,促进专业对口和学科配套,实现小学教师专科化、中学教师本科化,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历。重视幼教师资建设。强化保教专业培训,提高启蒙教育水平。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坚决杜绝有偿家教。

  五、强化教育管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12.推行学校精细化管理。加强学校综合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推行学校精细化和人文化管理,突出办学特色,促进内涵发展。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加大教育教学环节和质量形成过程监控,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预警机制,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和反馈体系。加大考核奖惩,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端性考核相结合,科学考评教师工作实绩。强化学生日常管理,注重情感教育和心灵沟通,及时发现和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突出校园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公共卫生管理,严格安全责任倒查追究,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加快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完善学校质量目标、教学常规等制度体系,兼顾制度建设的刚性约束和人文引导,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品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积极创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促进各级学校成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

  13.拓展学校教育内涵。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传统美德、心理健康、遵纪守法系列教育活动,大力发掘泾川的历史文化遗存、生态建设成就等社会教育资源,加快校本教材开发、校外德育和实践基地建设,努力塑造青少年学生情系家乡、志存高远、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品格和情趣。切实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强健学生体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坚持从起始年级、基础学科开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生活生存技能培养,建立和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业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积极建办符合全面发展要求、功能设施齐全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完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功能,促进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14.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各个学段的课程改革,坚持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入手,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育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教学研究和教研成果推广,提高教育科研对质量的贡献份额。突出实验教学,强化实践操作,注重质量形成过程。完善符合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实行教学质量目标系统管理,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强化高考备考管理,注重优质生源培养和质量整体提高,建立高考质量稳步上升长效机制。

  15.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建立由学业水平考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考试、音体美考察和综合实践能力考察于一体的综合等级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培养兴趣,开发学生优势潜能。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制度,实行综合录取、推荐录取、特长录取等多元录取方式,探索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初中统考和小学抽考制度,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办学整体水平,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和促进作用。

  六、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6.巩固提升义务教育。继续实施“两基”巩固提高工程,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主题,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责任。坚持实行学生辍学报告制度,对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进行动态监控。建立“政府包入学、学校包巩固”的双包责任制和义务教育完成证书制度,实行对乡镇、学校辍学超标责任追究。

  17.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并举,规模扩大与档次提高并重”的原则,不断增加高中教育投入,大力改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促进普通高中提质扩容和多样化发展。积极培养高中名师群体,加强高中教学研究工作和教研成果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泾川一中等高级中学的人才、信息、资源优势,指导、反哺、带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引导初中毕业学生合理分流,逐步解决高中择校和大班额问题,职普招生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18.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认真落实职业教育免费和新生入学减免学费政策,从2010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比例不低于30%。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实行弹性学制,积极招收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调整,积极建办骨干品牌专业和新兴专业,逐步淘汰市场需求量小、技术含量不足专业,培养、输送合格紧缺技术人才。加强实训设施建设和专业技能等级认定,大力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就业能力。采取联办、委培等方式,扩大职业教育专门人才培养比例,推进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双证互通”。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积极聘用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强化职教资源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与农村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的衔接协调,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坚持市场化办学方向,积极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实行联办联建,走规模化、集团化、大企业人才基地的发展道路,拓宽就业途径,增强办学吸引力,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19.推进成人终身教育。加强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岗位胜任水平,企事业单位的行业培训机构年培训职工不少于1000人。规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充分利用远程培训资源,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农民不少于5000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提高居民文化科学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优化教育结构,积极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各级各类教育互相衔接沟通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

  七、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切实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全县财政支出结构,按照“确保必需、量力而行、优先保障”的原则,确保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提高。从2010年起,在原有每年“5个10万”教育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增加预算50万元,用于教师及校长岗位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各类教育教学表彰奖励。

  21.拓宽教育投入渠道。坚持政府对教育的公益性投入为主,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吸纳社会资金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后勤服务,增加非义务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鼓励乡镇和村级组织继续筹措教育经费,帮助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继续调动人民群众办教育的积极性。乡镇和村组不得私自变卖、出租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各级学校闲置的土地、房屋及其他建筑物,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和乡镇政府共同协商处置,所得收益用于教育及社会公益事业。加大贫困学生救助力度,发动社会各界及个人捐资设立困难学生资助基金,保证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2.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经费稳定增长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保证教育经费足额按时到位,确保义务教育 “三个增长”和教育转移支付、项目配套、专项经费、“两免一补”等资金全面落实到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寄宿学生补助的县级配套部分,从2010年开始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转移支付中用于农村学校校舍维修的资金,县财政全额安排支出。成立教育经费集中管理核算中心,实行“校财县管、统一结算”,规范教育财务运行和收支管理,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23.切实提高教师工资及社会福利待遇。坚持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县级统一管理、县财政统一发放制度,积极实施绩效工资制度。2010年起,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县级配套资金、教师政策性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财政负担部分全额列入财政预算。优先保证政策性增资中用于教师工资增长的资金需求,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教师工资始终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建立特别优秀教师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山区工作教师在绩效工资、职务职称方面给予倾斜,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坚持定期为全县教师免费进行体检,积极为教职工措办实事好事,激励广大教师安心从教。

  八、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合力。

  24.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具体规划,及时解决教育发展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教育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教育主管部门作为实施教育“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主要职能机构,要切实履行教育行业归口管理的主体职责,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管理并合理配置各类教育资源,管好用好各类教育经费,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队伍建设和质量评价综合管理,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确保县委、县政府有关教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乡(镇)、村两级要切实承担管教育、办教育的相关职责,积极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所需土地。建立全体县级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分别联系一所重点学校制度,积极帮助学校解决办学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25.建立完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对乡(镇)党委、政府教育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对乡(镇)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乡(镇)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机制。教育部门对各级学校领导班子的考核、奖惩和调整要充分吸纳并尊重当地党委、政府的意见建议,各乡镇中学、教育办要自觉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管理和监督,切实加强学校管理,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出好力、服好务。

  26.大力加强基层学校党的建设。加强基层学校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教师党员的示范带头、桥梁纽带作用。各乡镇党委和教育管理部门党组要制定切实措施,指导各级小学尽快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努力做到党的组织覆盖所有学校。健全学校党的组织生活,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人才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高度重视学校党建对象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大力在优秀教师、骨干分子和学生干部中吸收发展党员。加强学校党组织负责人的培养选拔和校长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深化推进校务公开,及时整顿调整软弱涣散的学校党组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提高培训,加快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步伐,带动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水平和教学业务素质不断提升。

  27.营造教育优先发展良好环境。各乡(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着眼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积极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和从教崇高、支教光荣、重教光彩的良好风尚。发改、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职能,制定推进教育发展实施细则,切实落实支持教育发展的各项措施。公安部门要加大学校周边的治安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进入校园寻衅滋事的违法行为;文体部门要切实加强网吧等文化经营场所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卫生防疫部门要加大学校疫病防控和食品卫生整治力度,确保校园卫生安全;宣传部门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舆论氛围。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