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老百姓眼里的老秦腔

2010年05月16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有沟、有川、有峁、有山、有墚、有塬、坡上也有田,还有那地平线上冲天而起的榆钱树、枣树、紫槐、国槐,枝干粗壮彪悍,叶子小得象辣椒树的叶片,春风掠过它先绿,秋霜到来先落地,表皮粗糙得差不多一个模样,话象耄耋老人脸上的皱纹。冬季,西北风整天地刮,黑乎乎,光秃秃的树枝在大风的舞动中,发出浑厚的呼啸声,活象秦腔戏里的花脸唱腔,在没有广抪、收音机、电视的那个时代,冬季的人们,常常在西北风与树梢的这种“协凑曲”中进入梦境,这就是秦陇黄土高原上的自然造化,大自然造化了中国大西北黄土高原唯有的风土人情,大自然造化了秦陇大地,也造化了秦腔戏。

  先说这秦人,自秦陇大地上有了秦陇人种到现代,活脱脱的如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彪悍的高个,浓眉大眼,眉域间宽厚,手脚粗大,身材魁武,气质不凡。

  再说这秦腔声调。秦陇人说话咬字沉重,舌尖转不过弯,对话如吵架,哭丧一呼二咳三感叹,呼喊声更特殊,入声如去声,去声又极快,这样的声韵语调使当地人有了唱秦腔的天赋。大人如此,娃娃亦然,男女皆同。要说起那个青一色的年代、秦腔艺人亦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光境,唱秦腔便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闲时随意哼唱几句甚是惬意,忙时田间地头吼得几声浑身舒畅,苦闷时拉上几腔释放愁怅,秦腔的这种神奇魅力如同“西北风”、60度老白干、长线辣子、大叶老汉烟、牛肉拉面、羊肉泡馍一样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几大要素。

  我去过陕西,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多数人都会唱秦腔戏。天暮下的渭北平原上,一个一个山色几乎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陵墓,凸显在视野里;田埂上、荒草中能看见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的残石古碑;偶尔还能听到一阵一阵二胡伴奏下的秦腔板胡叫板声。农闲的夜里,他们戏班的演练就开始了,是演员或不是演员的,只要听见板胡声,一个个来到村头老槐树下,或村里的文化室,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地就开始了。导演是老一辈演员。有一家几口齐上,有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也同台的,不管排演到什么时候都有观众,老老小小一齐凑热闹。练功时翻一个跟头谁说不好滚蛋,一声叫好越翻越有劲,有的娃跑回去偷拿来红薯、土豆,放在火堆里烧熟给演员吃夜餐。排练到三更半夜,演员散了,娃娃还在场面上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台下众人还在盘算着过节看戏的日子,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三月初三王母会、四月初八佛诞日、五月五过端午、六月六晒丝绸、七月七牛郎会织女、八月十五赏月圆、九月九日重阳节、十月一日送寒衣、五豆米饭过腊八,腊月廿三迎灶神,这里几乎是月月有节,逢三月便有一会。

  戏台子是全村人的脸面,村上富不富,就比戏台子阔不阔。演出前,娃娃就扛登子去占位置,开场鼓一响,台下有坐的、站的,密密麻麻一层人。卖小吃的摊子全都摆开了,高一声低一声叫卖不停。开戏前,锣鼓叮叮咣咣地打开场吵台。大幕一拉,台下乱了,后面的人喊叫前面的人坐下,前面的人叫后面的人不要挤了;场外还有人大声喊叫亲朋好友的子女给他占个位置,场内应声叫喊快进来;还有买这买那的出入不止。在一片混乱中,只听得踏了我的脚、扛了他的腰,还有惡语伤人的。一会儿,喊声、骂声、哭喊声混成一片。这时,台上出来一个戏班子领头的大声喊:“请大家维持秩序,不然就不开演。”话音刚落,台下就会出来一两个所谓“二杆子”人物,拿个树条连打带吓,这才稍有些稳定,角色便出场表演了。不论是冬天再冷,既就是风象刀子一样地刮,还是夏天再多么热,那怕是蒸茏一般,但只要不是雨雪天气,看戏的人是不会散场的。“听上秦腔、酒肉不香”。最可贵的是那些来迟了的老年戏迷,没有力气挤在前面,就蹲在戏台侧旁,吸着旱烟,慢慢品赏唱腔充当评委。这是谁家的儿女、谁家媳妇,谁将来有出息,会是个把式,谁没有出息等等,就都先给下了结论。人群里也有充当讲师的,说戏里情节给旁人听。那个乡里有会,就一定有戏,乡会跟交流会差不多,五花八门,卖什么的都有,偶尔还有大马戏、牲口交易市场。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已是秦陇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不仅如此,在大西北,特别是在我们陇东大地上,它也是民间最受推崇的艺术,它是广大民众心目中真善美的人生写照。除了逢会过节,现已作为红、白事上礼仪之用。只有它始终才是黄土坡人的精神大餐。时不时会从五里一乡、十里一村的高音喇叭里传入你的耳门。在秦陇一带,这秦腔就是天籁,能引起自然万物共鸣,由此,你就会想到它在民间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所占据的主流地位。

  地域不同,风俗各异;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闽、鲁、黄梅、花鼓,二簧、邦子、川剧、线板、陇剧、秦腔,几十个戏曲种类,历史悠久者,要算秦腔。西北人对秦腔爱的要命,是天生的爱,就象在娘肚子里十月怀胎时就爱上了似地,连青一色地给十亿人耳朵里硬灌了十年地京剧,到了戏剧开放的那一阵子,各地人都争着、抢着去过一把地方戏剧的隐,到现在,虽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不少人家里还有了电脑网络,什么家庭影院、VCD,双音道收录机早都没人逗了,娃娃们现在玩的是MP3、MP4,也许不断还会有MP5、MP6……,但是,一些娃娃们还是成天挂在耳朵上听秦腔,你说怪也不怪!京剧仅管是代表国家的剧种,但是,秦陇地一带的人们还是欣赏秦腔。城里、乡里的交流会上演的是秦腔,各种庆典场面演的也是秦腔,就连各家各户红、白事上的乐队唱的还是秦腔。这就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魅力。所以,几千年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只有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才真正地发扬广大了,真正地“百花齐放”今天才实现了。具说我们泾川县秦剧团招收了一邦娃娃演员,看来我们泾川的秦腔有了后启之秀,能多出几个祝艺民、薛自民、白老五、王正兴一类的名角,泾川的秦腔将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