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时事关注>国内新闻 >> 正文内容

平凉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探访

2010年05月05日 来源: 点击数:

  去年10月19日,一次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会议在平凉召开。在这次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平凉作为“两翼齐飞”战略布局中重要一翼的核心区,和庆阳一起,被赋予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大使命。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新的战略面前,平凉人在思考如何尽最大的努力,舞动这振兴之翼,继而助推陇原腾飞。仲春时节,记者在平凉采访,平凉人以其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干劲,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充满希望的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新图景。

  量的扩张 质的飞跃

  之所以把平凉和能源化工基地紧密相连,主要原因是其富集的煤炭、石油和石灰石资源。平凉境内预测煤炭地质资源量650亿吨以上,已探明储量36.2亿吨,其中华亭煤田是全国13个大煤田之一,为我省第一大煤田。石油资源已探明储量4000万吨,潜在资源量4.3亿吨,远景储量5.7亿吨;石灰石储量达30多亿吨。诸多资源优势,为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平凉煤炭开采源于明代,四百多年来,平凉以煤为“媒”,赢得了“四野之内皆乌金,八方之外尽商贾”的美誉。然而,很长时期里,落后的开采方式,让百里煤海虽遍布独眼矿窑,却与工业化无缘。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煤窑逐渐焕发出青春光彩,缔造了西部“煤业航母”——华亭煤业集团。特别是近年来,平凉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取得了重大突破,已初步形成了煤电化运一体化的综合性能源化工基地雏形。

  这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量的扩张,质的飞跃。2009年,平凉原煤产量突破2000万吨大关,达到2019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不仅如此,平凉由向外输煤到向外输电,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就地发电、输送电能的背后,是能源供应方式的重大转变。如今的平凉,拥有平凉电厂、崇信电厂等4户发电企业,2009年,累计发电量达65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13.5%,平凉也因此成为我省“西电东送”枢纽。

  质的飞跃,还表现于平凉在煤化工开发上的先行一步。华亭县城东部15公里处的华亭工业园区,有20多家企业,大多附着在煤炭产业链条上。其中,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是华亭煤业集团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我省大型煤化工项目的开篇之作。从原煤到甲醇,这个项目今年建成后,年用煤量达180万吨,煤的效益几乎增加一倍。而且,这个化学变化还书写了我省煤化工产业的里程碑,使我省煤化工产业从一个高起点起步。

  如今,除煤制甲醇外,二甲醚、聚乙烯、聚丙烯、烯烃等下游产品也迅速加入平凉煤化工产业“大家庭”。目前,华亭煤业集团正在积极开展20万吨甲醇制聚丙烯项目的前期工作。这是煤制甲醇的又一个下游产品项目,可实现60万吨甲醇的全部转化。按当前市场价,项目实施后年产值22亿元,营业利润3.44亿元。有了这个项目,即便甲醇价格波动,也可以有效抗拒市场风险,实现预期效益。

  对于未来,平凉市委书记马世忠说:“煤电和煤化工开发要把切入点放在煤炭资源的深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上,开发一批煤化工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增值潜力。”不给发展留败笔不给后代留包袱深加工、产业链,这是平凉胜之未来的法宝,也是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对于一个能源化工基地来说,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无疑有些艰巨。但是,在平凉采访时,记者深感,越是能源化工基地,越是任务艰巨,人们的愿望越是急切,越是有决心和魄力。

  耕地是“红线”,环保是“生命线”。能源化工基地,不能离开土地搞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环境问题。发展与环境、与土地的矛盾,几乎是一道全国性未解难题。然而,在平凉,这个难题不仅得到破解,而且赢得了群众的“高分”。

  投资46亿元的崇信电厂,是我省“十一五”重点电源建设项目。令人赞叹的是,这么大的项目,不仅没占一寸农民耕地,还多“变”出了62亩良田,成为当地百姓的“福地”。原来,中国水利水电集团在电厂项目建设中,与崇信县委、县政府达成共识:向滩涂“要地”。而后,电厂投资1200多万元,对河过境电厂段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治理河道。就此,开发滩涂地475亩,除去电厂建设用地413亩外,多开发耕地62亩,同时保护良田1590多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平凉发展的节地型项目建设之路。

  平凉海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也是一个“多赢”的项目。该项目由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安徽海螺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刚开始选址时,投资方看好泾河川区这块交通便利的好地方,估计要占上千亩土地。平凉市和海螺集团再三斟酌,两易图纸,最终决定:弃川进山,把厂址移到了依山沿沟的崆峒区峡门沟。这里远离人口稠密的地区,有大片可利用的滩涂地和荒山,可以大大减轻工业生产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也能最大程度地增加土地利用效率。

  和海螺一样,新世纪建材也入驻峡门沟。它们选址峡门沟的另一个重大收获,是一举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的环境污染问题。100多年来,峡门沟土窑烧制石灰远近闻名。在这条10多公里长的山沟里,最多的时候挖有120多座土窑。由于山沟里常常烟尘滚滚,遮天蔽日,能见度差,污染严重,又被称为“黑灰沟”、“狼烟沟”。虽经多次整治,仍不见改观。面对污染困局,借助水泥生产线落户峡门沟的契机,平凉市果断关停取缔石灰土立窑,建起了3座环保节能石灰生产线,其中一座由群众参股建设。正是这种充分考虑群众利益的措施,产业发展了,污染问题也解决了。如今的峡门沟,天晴景明,一个新型工业小区正在崛起。

  只有在市场中尝到甜头,循环经济才会从理念成为现实,经济发展方式才会真转、真变。在平凉,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许多“放错地方的资源”被人们重新认识、开发利用。如我省第一个绿色节能环保电厂——华亭发电厂,利用煤矸石为燃料发电,实现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降低了能源消耗。煤矸石制砖,实现了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废物利用,吃干榨尽。最近,列入甘肃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的“华亭矿区难采煤地下导控气化生产煤基天然气产业开发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华亭众多报废矿井又迎来新生……

  也正是如此,富集煤炭石油资源的平凉,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平凉森林覆盖率达到22.3%,比甘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城区空气质量连续3年优良率达91%以上。而“西部煤都”华亭,煤尘飞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碧水映蓝天,绿荫披通衢的秀美山城。

  无阵痛转型 无盲区发展

  似乎每个资源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资源依赖症,或者难以摆脱从“因矿而兴”到“因矿而衰”的命运;或者,在资源枯竭时难免转型的阵痛。平凉人心头总有一个警钟:这一切会在平凉上演吗?当资源耗尽,平凉能否别开生面,实现无阵痛转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在更广阔的层面,平凉决策层深知,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决不能搞“一业独大”,而是要“多业并举”,协调发展。特别是矿区外的广阔天地,是能源化工基地赖以生存、发展的大后方。没有矿区内外的协调发展,不仅能源化工基地是一句空话,还会留下一个无以为继、难以掉头的未来。

  智者,未雨绸缪。近年来,在平凉自身发展战略布局中,越来越注意不能死盯资源,而是跳出资源之外,走能源与非能源经济、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之路,从而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主动权。比如,在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同时,平凉还在全力建设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全国优质果品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可喜的是,以畜牧、果品为代表的现代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在平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平凉红牛”蜚声南北,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平凉金果”声誉鹊起,直接出口欧盟等国际高端市场。2009年,全市肉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100.3万头、33.4万头;果品总产量达到76万吨,相当于给全国13亿人每人生产了一斤多苹果。畜牧、果品两大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占比达到42%。旅游方面,200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5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

  同样,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离不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此,平凉各项社会事业由“厚此薄彼”转为“均衡发展”,改善民生由“救贫救急”转为“民生普惠”,着力增强薄弱环节,消灭发展盲区。近两年来,平凉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都在70%以上,而能源化工重镇华亭县,基本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今天的平凉,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有一个金子般的开局。我们满怀信心,期待一个金子般的未来。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