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荐书堂>《泾州之秘》 >> 正文内容

泾州之秘之---六百多岁的泾川县城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 点击数:

  多少年,多少人,多少次,总不知不觉地踽踽蹀躞于杨柳婆娑的泾讷两岸,或仰卧于回山、高峰寺密匝匝的碧草里,泾川古城陪伴着一代代人度过了多思而迷茫的年华。当夕阳沉入回山之际,多少人放牧着沉甸甸的遐思.一任年轻的性灵被浓浓的古意所吞没。泾川县城,不正是张择端笔下一幅古朴的立体风俗画吗!眼前目下,悠久的文明史,百多年的近代史。目光可及的现代史,全都在这里冶炼着。古人今人,熙熙攘攘;文庙、安定驿与回中饭店、泾川影剧院、啤酒厂变幻交错……

  今天的县城.是新城,六百二十多岁了。

  旧城在今县城北五里、泾水之阳的水泉寺村,始建于商周时代,是共国的都城,共池遗址犹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治安定县。古城是安定郡和泾州的郡治、州治所在地。城南有回中山(回山或王母宫山),故也称回中府。元末明初.张尔严兄弟据安定县,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征讨,张拒降·徐常猛攻,血洗古城。当年秋。泾河发特大洪水,上游朱家涧死水潭摧毁,二水合一,浩浩荡荡,一夜之间水吞古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古城迁至泾水之阴的皇甫店.即古安定驿处,便是今天的新城所在。

  俯瞰泾川城的形状.是一面很规则的毕土!城本来是方方正正的,高峰寺拖沓出一台土坪,土坪突出一个长嘴,学院街一带的城墙被迫内缩成一段弯墙,四道城墙形成了一页平面的毕土状。青砖,白灰砌筑起了北南东西四座半拱城门.城墙一律是黄土夯筑。北城墙,在今农垦局当院,.讷丰渠紧贴墙外。东城墙沿今日的人民广场舞台而筑。南城墙在学院街(公社路)之北,西城墙在中街小学操场、食品加工厂、教育局一带。

  这是一座面积零点三平方公里,周长六里的土城,高高的城墙内居住着二千多市民。县衙门、文昌庙、城隍庙、龙王庙、马神庙、八蜡庙、真武庙、火精庙、魁星楼、左公祠、观音阁、关岳庙、三元宫、天主堂在城内,这些建筑无不追求“上扼天宫,下压黎康”的威严效果,使观者望而生畏,这也许就是其风格。黎民百姓走过衙门前那种惶惶然的表情,该是城内民风习俗、众生世相的基调了。

  城内有五街六巷,南北二门有城楼,呼应出一条中山街,这是唯一的主街,长五百七十米,宽五点六米,弯曲似弓字,县老爷陪着著名人物常过此街。县衙门建于清代(泾川影剧院以东),本来不在县城中心,却作了县城中心,衙门北为北关.南为南关。衙门口是一个森严的治县治人场地,北有高台,有戏楼,有马壕。衙门以东有观音阁,建于明洪武二十年,为两层精巧木楼,下有半拱门洞,过此洞向东南可达小南门,折回北可抵隍庙街。城隍庙建于明末清初(文化局现址),由庭院、牌房、角楼、门廊组成,所幸大殿犹存,县博物涫正在大殿之南兴建。营门街,即今新建街,从小北门直达小南门,长三百九十米,宽四米。西门街较直,长一百四十五米,宽四米(今泾川百货大楼北端),直通西门拱洞。

  石家巷、景家巷、马家滩、官井巷、观音阁、巷子分出一片一块的青瓦土屋或水塘院落。现在的人民广场、糖酒厂、木器厂以西地盘,是三个大水塘,绿幽幽的长年不枯。木器厂原址是三元宫,也称眼光寺,建于清代,前为戏台,后为三元宫。

  吴家水泉沟、合子沟两股沟水东西夹城,高峰寺依托太平关(疙瘩关),便有“二水分流安定驿,一城高枕太平关”之说。

  城内有两座完全小学,三处戏台;一是东关女子学校(城关公社旧址),一是文庙小学(今中街小学)。戏台有北关戏台(三院宫门口),台口向街;东关戏台(城关公社旧址),台口朝西;中街戏台,台口向北(计生委后院)。显而易见,城内建筑紧紧围绕着衙门和神庙,是为“人治”和“神治”服务的“上层建筑”,即一靠刑律,二靠神威来治理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场所、工商贸易市场则没有足够的地位。

  民国三年,美国传教师吉木斯在城外(学院街居民点)筹建福音堂,曾带水泉寺人史世堂去美国参观.建造面积三干五百平米,有平房过堂.木结构尖顶二层楼,这座大跨度木结构二层楼的礼拜堂,高十二米,宽十一米,1963年失火烧毁。

  早年,传统文化之根深扎于城内,人们虔诚地迎接中国诸神莅临,而外国的上帝不受欢迎,故福音堂修在了城外。民国初年,新教兴盛,德国人终于在城内筹建天主教堂。民国二十年由西班牙人洪理林续建。天主教堂拆除较晚,曾长期做县百货公司的库房。

  要说城门,首推北门,有圾为壮观的两层城楼。正门外三面城墙又圈出一小方天地.朝东开一小门。由于县城地形南高北低,合志沟洪水常绕墙而至,涌进北门,故小城门为防汛门。出了北门,有白虎塔、碧水珠,再就是左公柳、粮田。东西二门处全是粮田与土路。

  南门有二层城楼.气势巍峨,紫气凝聚。人生的美好,人生的乐趣只有在此地才能体验到。南门内外统称上街顶,至州坡之端.是县城最繁华之地。这里的饭涫店铺近四十家,上流人士、头面人物出入于醉白楼、继春楼,平民百姓则去合子沟以西五十米长的小街内小买小卖。这里少的是铺面.多的是小吃摊.罐罐蒸馍、醪糟、凉粉、酿皮、挂面、豆腐恼、凉饴路、甜棕子、酥饼、锅盔、豆面糊汤,形是形.色是色.味是味。泾川梨、兰家山李子、丈八寺柿子枣儿,南北二原的核桃黄花花椒,杨柳湾、水泉寺的鲜嫩蔬菜,象征着泾川的富腴,显示着泾川的魅力。

  夜幕降临,灯火点点,踏陡街而上,踩慢坡缓行,两面店铺依山排列,上街顶(今工程队家属院)有戏院一处,一间房大小的戏台,高搁在石台之上,院内可容三四十人,有滋有味的仰面听戏。烟涫花路赌场便明里暗里、悄没声息的开张着,红火着,大烟味、脂粉味萦绕在游人之间,这里是早年泾川唯一的“特区”,是百步方圆的开放地带。

  泾川是陇上名城,丝绸古道必经之地,交通便利引得旅客云集,西上之车马军旅络绎,东下之驮骡商贾绵绵。过路人看重的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令泾川人骄傲的“县宝”,地方因饮食文化名气远扬,远方的旅人因饮食文化流连地方。本世纪内,何为泾川名吃,当推火烧子为最,每当月上中天,有透明高腔亮亮地喊:“火烧子热的!”循声前往,一股葱香味扑鼻而来,只见桌前众人争吃,稍迟便难买到。一鏊十二个。和好上等麦面加大油纠成剂子,再擦大油包大油葱花调料压扁入鏊,炭火烤半小时而成,包糖馅如法制成的是甜火烧子。

  卖油糕者到处都有,唯贾长才的油糕独具特色,其形蛋圆,色泽金黄,糖多.配青红丝,核桃仁,皮薄清脆,不粘牙齿,咬破紧吸慢吸,糖汁亦流满啕口袖口。

  每当清晨,吃豆腐恼者最多,等吃黄毛老汉的豆腐晒者更多,老汉名景世丙,他做的豆腐嘧白嫩清香,任你反复搅拌不会成为糊汤,吃一碗想吃两碗,心中热乎乎大半天,口内香味久留不去。

  牛记祖传三代烧鸡,色正味鲜。肉嫩醇香。泾川住户、过往旅客皆以吃牛家烧鸡为人生快事。有的带至兰州西安馈亲赠友,有好友聚会猜拳行令赌一只烧鸡买一瓶白干,久而久之,传说便带来神秘色彩,牛家烧鸡的卤汤有百年历史,用调料有独特配方与技巧,故他人可品而不可及。 

  泾川的麦,泾川的水,才能蒸出泾川罐罐蒸馍,罐罐蒸馍形似小罐,雪白奇香,又名干层馒头。干馍浸水如棉桃试展似白莲初绽。当年康熙访宁夏路过泾川,食毕此馍赞日:“天下扶麦之麦在泾川矣!”罐罐馍曾被传教士带往美国,而罐罐馍只能出于城郊数村,别处仿造的总不能成罐形。

  南关十字有一家坐西向东的“茶馆米汤”小吃部,过往人买一碗小豆米汤,来两个罐罐蒸馍,端一盘蒜拌凉茄子或一盘棋子块萝卜丁,一吃一喝,经济实惠。还有马三喜卖一壶好油茶,人称马师一绝。他卖的油茶。面细油香,调合适中.放入杏仁芝麻,喝来香气扑鼻,一大壶油茶到不了市场就被抢购一空。小孩以茶代乳,病人用油茶滋补,孝敬老人油茶更是妙物。

  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二十,四月八,五月端阳,七月七,八月中秋,九重阳,十月一,啃月八,一年四季,节日不断,庙会不断。头发黑衣服黑,黑得闪亮的城里小脚女人,消消停停的走在一辆马车方可通行的中心街上;城郊人挑两只笼筐一闪一闪,挑来桃李蔬菜挑回煤炭百货;原上人推着木推车子,车上坐个俊婆娘,咣咣当当而来,下坡进城见大世事,上坡回家过小日子。山地人,男人牵驴.女人骑驴.小脚晃晃悠悠。行至人稀之处,男女合骑奔回家园。更多的青壮年男子,一双大唧.展开步行五六十里,买了货买了药,天黑前走完五六十里回家。高抬大轿为官人阔人享用,三三两两闪过街道,说奇也不奇。

  想当年,驼铃叮叮当当.车轱辘吱吱咛咛,人们从四面八方涌进这座陇上名城,如当代人进了一趟北京城一般的激动,而终生未光顾过泾川砖门土街的乡下小脚老婆忠厚老汉也有不少。

  泾川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文学,演绎着众多的美妙传说神话,夸父追日,追至城东甘家沟歇息,倒出鞋内积土堆成了米山面山。水吹回中府,盐店改泾州的传说更具离奇色彩,说的是回中府被水冲走,风家把城址选在罗汉洞乡的洛川城旧址上,又说选在了何家坪。一夜之间,狐狸把定址的四面小红旗衔在今日县城之地,因之有了这方城池。

  《泾州志》称县城形胜云:“龙脉来自崆峒、高峰寺,其南回峦叠障,其北群山荟萃,泾讷合流,且藩蔽邰宁,控扼原庆,其隘则水抱西北,其险则山阻东南,依山作镇,跨河为疆,地界陕甘东西之冲,洵金城屏障,玉塞咽喉”。

  西部大漠的苍凉、凄越,潼关以南的热情、繁华,在这里平衡、交汇,泾川县城的风景,整个浑然地代表着这块土地的个性和文化。

  毕土,是不是泾川地方的个性、泾川人使命的象征呢?

  泾讷二水。这两条生命之河在此相汇,不正像朝东的犁铧,泾川城形如不偏不倚恰在位置的毕土,宫山山脉便是有力的犁杖    泾川是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泾川是农业文明的摇篮,泾川人一落生在这块黄土地上,命运就是拓荒、开垦。犁铧百折不挠的开拓,毕土顺时应势地往外翻土.将板结翻为疏松,将贫脊翻为吧沃。犁铧、毕土,是这块土地和土地上人的命运的写照,是一个诗意的隐喻。

  偏远的古泾州城,与大都市一起脱胎换骨,碍人手脚的城墙早已挖掉,填平了城内几个死水塘。城垣与隍庙的裂痕.象征着裂变的历史。残砖断瓦,岁月无情地淘汰了它的实用价值,将它冠以文物的名义留给了当今时代。

  泾川的老城、新城,当之无愧的进入了全世界古老的县城之列。假如把泾川城作为北国城镇的典型,完好无损的保护好明代模样,如今当是无价之城。它会使全世界的电影电视导演神魂颠倒,以此城作背景拍出一部又一部传世之作,泾川人专门出租街景,便能成为当代富翁。

  翻开《泾州志》,县城的建筑史历历在目:
  成化十三年,知州曹光增修东城。
  正德十四年。知州宋灏增修西城。
  嘉靖二十四年,知州张髦士重修城邑。

  土城一座,周围三里三分,高三丈,壕阔二丈,女墙砖砌久圮,建门三,南日承熙,北曰永宁,南左目东盛。

  在以后的岁月里,建城速度缓缓地运行。

  五十年代,县城风景始变,县委、县政府、武装部、医院、仓库、面粉厂使东城一带迅速仲延.第一家工厂——泾川机械厂在台志沟西场的辛家炉园废墟上诞生,西兰公路流通着远方的信息,饭埔、商店、车站、小吃摊打破了北门外的寂寥与冷落,接着.有了县医院、文化会堂那样的砖木结构楼房。

  1974年,宋拴民任县委书记,大刀阔斧,去旧筑新,中山街拓直了.安定街开通了,为泾川县城改建奠定了基础。一座一座大楼出现在街道两旁,从学院街到北门,从新建街到农林路,全城街巷路面全埋上了排供水管,浇筑了排洪渠,治理了合志沟,钢筋水泥筑成了泾河、油河长长的河堤。

  如果说平凉地区是甘肃的东大门,泾川就是门面。沿海人顺丝绸古道西进甘肃.第一站就是泾川。可以说.看一眼泾川的风景.就可以想象出甘肃的全貌。

  1978年以来,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宋平、冯纪新、李子奇及省上其他党政领导陈光毅、李登瀛、陈熙、侯宗宾、贾志杰、年得祥、路明等先后来泾川视察工作,对城镇建设给予了很多指示、关怀和勉励。

  今天,坐车西上.闪越二里半岗;或东下.绕过宫心晓钟;或南来,慢下高峰坡;或北去,在玉都、党原、丰台塬的山梁豁口回眸,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楼房林立、绿林掩映、时代气息浓郁的城镇。夜幕低垂,那一格一格、一层一层、一簇一簇的灯光,透过七色窗帘和大街小巷,闪烁着柔和兴奋的暖意,霓虹灯显示着“泾川”、“回中”、“瑶池”的字样。泾川县城,如一只黄绒绒的充满活力的小鸡啄开蛋壳,从毕土形的古墙躯壳里脱颖而出,它自强不息地孕育着、生长着。给泾讷河畔这块古老的土地以诱惑与希望。

  县城总面积由建国初的四百五十亩扩大到了二千二百多亩,建设面积比建国前扩大了十五倍,当然,它还在逐年扩大。所有街道路面铺垫土沙达一点五米,碾实夯平,柏油水泥覆盖了黄土泥巴。主街面宽至二十二米,安定街从城东的泾灵路直通城西的泾崇路。

  泾川老城,城墙内圈的,是衙门,是庙宇,是教堂。今天的党政群兵机关、学校医院电台、工厂饮食、水电农林牧贸易这些关乎国计民生大计的管理、生产单位和驻地,几乎全是在古城城嚓之外建起的,五十多个单位的各式样、各色调、各结构的楼房,装点得泾灵路、泾崇路、西兰路斑斓多姿,北新街因之诞生,古城内的二十多家单位的大楼和主体工程,全是1974年后兴建。

  那掩藏在主要街路后面的居民住宅楼。商品楼。一座比一座气派,一座比一座宽畅,要说清说准它们的位置、名字、幢数,就是几十年的老泾川.也常常因呼不上名字而只说个大概。

  昔日,南门上紫气缭绕,人头攒动.吃喝玩乐场所一应俱全,那燃烧过、沸腾过、红火过的南门市井风貌今天移到了北门外,繁华由城阴向城阳倾斜,人流汇集在西兰公路两侧。一个方方正正的农贸市场,水泥浇地,绿色的、紫色的塑料简易房、铁皮房、油毛毡房冒了出来,泾川人展示着传统的吃穿用特产,江浙陕宁的青年男女也驻足落户,缝衣烫发做家具开商店。

  今天,泾川县城的风景画用写意手法远远不能尽兴了,要站在宫山之巅,用长焦距广角镜头,才能摄准它的健美风姿。

  泾川县城建设速度何以如此快,远方人很纳闷,城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外地人每每跳下客车,便觉在一夜之间,泾川人静悄悄地将一盘模型呈现在客人面前。邻县人更蹊跷,他们何其慢,泾川何其快。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摒弃旧城在河滩重建,框架总难形成。在旧城两端改造,门面易改,内脏难换。城过于大,多松散、少集中。如果设计过于宏伟,一时难见成效。泾川就是因地制宜,如街道能端就端,该弯就弯,像学院街,永远是取不直的,索性就让它弯着。

  泾川的速度,应验了省上专家1982年的预料。泾川先骨架,后冈络,依路再修建筑,有了路。就有了街,这是泾川的特点。

  1988年12月4日上午,空间流动着徽微寒意,参加平凉地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的各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地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全体代表的心头,却是暖融融的,他们列队站在泾川县城北门的开阔地上.在古老的回山远景和年轻的回中饭店近景的映衬之下,人的力量得到了充分显示。地委、行署领导张新民、郭继芳,泾川县委、政府领导丁国民、张风玺等轻轻为“文明县城”石碑揭幕,鞭炮声响起.人们鼓掌祝贺。

  泾川县城,是甘肃省第一座文明县城。

  崭新的楼旁、街巷,在”文明县城”这本厚书中能占多少章节,我们暂不去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县城还是古朴的风俗画般的昔日风貌·充其量只能倍受电影电视导演、中外游客的青睐,绝对荣膺不了文明县城的桂冠。

  今日泾川,文明县城,是泾川许许多多的工人、知识分子、干邵、农民、市民们几十年如一日实干苦干的结晶。脚手架不语,压路饥无言,他们如一根根柱子、大梁,如一页页砖瓦,一粒粒砂石,默默地献身于历史的、现实的、物质的、精神的建筑、街巷之中。

  ‘文明县城”这个荣誉,是一种肯定,在这之前,泾川县城建工作已得到多次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过文章,书籍画报中印有彩照,电视剧、电视专题片以县城作为背景,城建环保工作受到国家有关部门表彰奖励。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