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民俗风情 >> 正文内容

民俗里的泾川腊月

2010年03月25日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

  西王母故里泾川,真正农家的过年气氛从腊八就开始了,抖落一年来的辛苦,在你不经意间,原来一年一度的腊月已经悄然而至。吃罢象征幸福、吉祥的腊八粥,就要考虑如何过年了。

  碾米、磨豆腐、粉辣面、榨油成为农家妇女日益紧迫的活计。街道上的人们一个个行色匆匆,鼓鼓囊囊,车站、码头,远方的游子犹如天边的风筝哪怕飞多么高还是要回到故乡这片魂牵梦萦的栖息之地……这时,你会感觉到天边的空气也仿佛紧张起来,能呼吸得到年味渐浓。

  过小年迎春扫尘。一年一度的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不约而同地把房前屋后、室内室外清扫得干干净净,这种习俗民间称“迎春扫尘”,或称“扫屋换颜”。这也是民间送瘟神、防病魔的法宝。此种习俗早在商朝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扫帚作扫”的铭文。东晋王嘉在他著的《王子拾遗记》中写到:在距今四至五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各家各户都在春节前夕“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可见过一个干净、健康、愉快、祥和的年节,就从腊月二十三正式开始。从这天民间也开始做过年新衣裳、剪窗花装饰屋舍窗户。

  在泾川的农村妇女,腊月二十三除尘以后,就开始剪以“送穷”为主题纹样的窗花、炕窑花、顶棚花、箱柜花、纸缸花。剪纸名称多为 “连年有余”、“招财进宝”、“吉兽进宝”、“大白菜”、“富贵龙”等。剪纸的最大特色,就是表达了浓郁古老的民间习俗,如:燎疳病纸娃娃、祈雨青蛙、洞房喜花、送病娃娃、扫天婆婆剪纸就是此类剪纸的代表纹样。这些吉祥、送穷、纳福的剪纸纹样,是民众过年为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而创造的民俗剪纸,最受人们喜爱。

  送走旧家神请回新家神,是每年农家过年的一件大事。腊月二十四是民间约定俗成的“送旧家神日”。传说这一天,灶神和其他家神(床神、窑神、财神、行业神)都要升天拜谒玉皇大帝,报告人间一年来的善恶诸事,玉帝根据报告决定来年的吉凶事宜。人们希望众神为自己说些好话,获得来年红运亨通,就用糖果、五花肉、糯米糕、汤圆等甜粘食品粘住众神像之口,求得众神坏事说不出口,一定能“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吉祥”。同时,在除夕前家家还要迎新灶君和请诸家神,俗称请新主神。这求吉利的习俗至今仍在农村延续。

  到了腊月三十中午过后,家家鸣炮请门神、贴对联。此时,忙乎一年的农家一定要将院内的角角落落扫得干干净净,然后以正屋或正窑为上,在院中央,用白灰绘成一座丰收的大粮囤,粮囤粮食一定要装得满满盈盈,粮囤周围还要画上鸡、狗、猫、猪、羊等动物跳跃、觅食的各种动态。群众把这种在地面上绘出的画叫地面丰收图,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临近正午时分,准备好鞭炮、香表、奠物,祭祀乡庙、宗祠活动正式开始,活动完了后父子或兄弟三五成群就上自家祖坟,在先人墓前烧纸、祭拜……

  最令人荡气回肠的是腊月里村头麦场上庄稼汉子的锣鼓声。傍晚时分,社火排练开始了,社火表演是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多在春节时正月里走街串村表演。晚上演出的称为“社火”,白天演的叫“车亭子”。社火有大头娃娃及舞狮子、跑旱船之类的节目。戏曲节目有“三战吕布”、“刘海撒钱”、“请三霄娘娘”、“出五关”等古典剧目。演员在锣鼓的伴奏下,表演跑、跳、踢等舞蹈动作,行走路线有进关门、冲四门、串八卦阵,内容丰富多彩,人们把这种表演形式叫 “哑巴戏”。

  这种神社火在村里演出,在村民们看来可以使农家一年四季消灾避难、吉祥纳福、风调雨顺、庄稼丰产。因而大家在神社火演出后,总要设宴款待演出者,以求吉利。特别是《老爷保皇嫂》一折最走红,因为在此折中穿插有一段“关公过关点红”的节目。就是民间村妇常常喜欢将自己未成年的孩子抱到关公胯下,让关公的月牙宝刀从孩子颈项上绕几圈,再将关公脸上的朱红颜色点在孩子眉心。其意是孩子在关公的保护下,可以度过各种灾难!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