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荐书堂>《泾州之秘》 >> 正文内容

泾州之秘之---宋代回山王母宫颂碑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 点击数:

  权威的西王母文物之一: 宋代回山王母宫颂碑

  泾川回山下,至今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宋代篆书”王母宫颂碑,也称陶谷碑、天圣碑。这块碑石从撰文距今已有一千零二十四年的历史。碑通高二百八十三厘米,宽八十六厘米,厚十八厘米:圆形缩头龟座,碑额梯形,与碑身浑体,无装饰,五寸篆书“重修回山王母宫颂,”传为陶谷手笔。碑文玉箸篆书.二十行,满四十六字,全文如下:

  重修泾州回山王母宫颂并序翰林学士承旨刑部尚书知制诰陶谷文

  祭法曰:“法施于人则祀之。”辩方之为法制也,不亦大哉!神有所职,足以垂训者,孰可阙焉。按《尔雅》“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 谓之四荒”。王母事迹其来久矣,名载方册,理非语怪。西周授命之四世,有君曰王满,享国五十载,乘八马,宴(瑶池,捧王母)之觞,乃歌黄竹;西周授命之四世,有君曰帝彻,享国亦五十载,期七夕,会甘泉,降王母之驾,遂蔫仙桃。周穆(之观西极也),濯马潼,饮(鹄)血,践巨搜之国,乃升合廾山,故汲冢有《穆天子传》;汉武之祷灵境也,祀雍田寺,幸朝那,立飞廉之(馆以望玄圃,故乐)章有《上之回》曲。呜呼!湘灵鼓瑟,虞舜二妃也;黄姑有星,天河织女也。或楚辞所传,或巫咸所记,犹能(编祀典,配严祠。箫)(鼓)豆笾,豫四时之享,牺牲玉帛,陪百神之祭。岂若王母为九光圣媛,统三清上真,佩分景之玉剑,纳玄(琼之凤舄,八琅仙王敖以节乐,九色斑鳞而在驭。啸咏则海神鼓舞,指顾则岳灵奔走,辅五帝于金阙,校三宫于绛河。位(冠上宫,福流下土,则)(回中)有王母之庙,非不经也。年纪寝远,栋宇毁坏,坛欹杏朽,蔽荆棘于荒庭,井废禽亡,噪鸟鸢于古堞,(物不终否,崇之在)人。太师清河公受赈建牙,三临安定,军功政事,纪在旗常。在邦也,压泾水之上游,控西戎之右坠,土宜(菽麦,俗习骑射,抚)之有道,则风能偃草,驭之非理,则水亦覆舟,中权失政,不可一日而处,矧三镇乎?岁戊辰春二月,公介(圭入觐,骏奔上都),天子设庭嘹以延之,奏肆夏以宠之,临轩绝席以绥怀,大辂繁缨而锡命。礼成三接,诏还旧镇。公既旋所理,来谒灵庙,齐庄有感,盼蛮如答。申命主者,鸠工缮修,雉蔓草于庭除,封植嘉树,(易颓檐于廊庑缔)构宏材丹青,尽饰于天姿,黼藻增严于羽帐。云生画栋,如嗟西土之遥;水阅长川,若讶东溟之浅。容卫既(肃,精诚在兹,何)须玉女投壶,望明星于太华;瑶姬感梦,洒暮雨于阳台。合征幼妇之词,庶尽上真之美。谷也,学非博古,才(不逮时,论恩谬)冠于(词臣,叙)事敢俞于实录。久直金鸾之殿,视草无功,强窥朱雀之窗,偷桃知愧。谨为颂曰:“昆仑之(墟),崦嵫之下,戴胜蓬发,虎豹为伍。是耶?非耶?怪哉!王母丹台命驾,七夕为期。云车并凤辇,剑佩光辉。(倩兮,盼兮,穆若)仙姿。宅(玄)都兮如彼,降汉宫兮若是。奚灵圣之多端,骇变化之神异。考山经于竹书,故两(留于前事。山之巅兮水之湄,奠玉兮荐)金徽。白云零落归何处,黄竹摧残无一枝。扶合廾山(之旧石,纪泾水之仙祠)。”

  天圣二年太岁乙丑三月十五日尚书度支(员外郎知军州事上柱国上官亻必重书)

  碑阴碑侧保存题刻二十条,除明万历年一条外,均为宋代题刻,计有皇、元丰、元、崇宁、大观、宣和等年号,有些只写干支年代未记年号,亦有以大宋称之者。多为游览记兴祈祷平安之语。

  这块碑石从撰文至今已有1033年历史,成碑过程经历了56年时间和一番不平常的周折,说起来是很有意思的。五代时有个名叫张铎的河朔人,年少时以材武应募隶军籍,后汉初为奉国右第六军都指挥使,领泮州刺史;后周初以枢密使镇邺,还担任过奉国左厢都指挥使,后来授镇国节度,加检校太傅。周世宗柴荣初,移彰义军,加检校太尉。显德三年(公元956年)移河中伊,护国军节度②,在此期间,一度曾在泾州做官。北宋初年加检校太师。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第二次镇泾州③。到太祖开宝戊辰岁(公元968年,开宝元年)二月入京觐见宋太祖赵匡胤,受到了皇帝的款待,接着第三次到泾州。赴任后即动工修建回山王母宫④并请了当时的翰林学士、承旨、刑部尚书知制诰陶谷为他写了“回山王母宫颂”,并亲笔题了碑额。这时陶谷已经66岁。这位老人是当时除皇帝外,地位最高,名望最大,文才武略名贯一时的显赫人物,陕西新平(今分阝县)人,本姓唐,为避晋祖讳改姓陶。他越历了后晋、后周、后汉、宋四个朝代。后晋时任校书郎、著作佐郎、集贤校理、监察御史、虞部员外郎、知制诰、仓部郎中、授太常少卿、拜中书舍人。开运三年又赐金紫。后汉为给事中常参官转对;后周任右散骑常侍,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显德三年迁兵部侍郎加承旨,六年加吏部侍郎。宋初转礼部尚书,依前翰林学士承旨,后累加刑部,户部二尚书,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卒,年68岁,赠右仆射。⑤为名付其实的四朝元老,又是宋朝的开国元勋。他不仅官爵显赫,而且名振文坛,“强记嗜学,博通经史,诸子佛老,咸所总览。”书法上也有造诣,犹善隶书。他还有个怪脾气,对后学有文彩的人极力给予鼓励和赞扬,对于达官显贵中有闻望的人,却要想方设法予以抵毁和排斥。所以,他能给泾帅太师张铎撰文,不能不说是赏给张很大的脸面。陶谷的才华从他的碑文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文章风格清新俊逸,以绚丽的词彩把神话传说融入文中,展现出一幅宏伟奇妙的壮丽画卷。文中还阐述了官与民的关系,“抚之有道,则风能偃草,驭之非理,则水亦覆舟。中权失政”则“不可一日而处,”这些文词都很有哲理性。张铎得到碑文以后即刊勒上石。27年过去了,到太宗至道初(公元995年)澶帅太傅柴禹锡制受镇宁军节度知泾州。他也是一个很有声望的人物,曾做过翰林副使、枢密使、南院使、澶、镇二州驻泊部署,宣微北院使知枢密院事等高级京官他看到碑刻的书法后很不满意,当时南岳衡州宣议大师僧梦英是书坛上很有影响的篆书家,效十八体书,尤工玉箸篆,他的书论著作有《说文字源》,书法作品以《千字文》为代表⑦。柴禹锡派人到南岳请来僧梦英,削去旧字,于真宗咸平戊戍岁(公元998年)重刻,这一下可算万无一失了。可谁知20多年后,书坛上又出现了一位成就很高的篆书家上官亻必,他的篆书继承和发展了唐李阳冰的玉箸篆法,又吸收史籀、秦篆的特点,融入自己的书体中,字体结构严谨规范,用笔流畅,笔划刚劲、圆中有方,用笔直下不倒,自称为“籀状斯冰玉箸之体。”上官亻必于天圣初年到了泾州,看到僧梦英书写的篆书碑文,认为是“笔迹伪俗”,“字多舛误”,并说:“梦英者自负,小学时辈推尚。”“遂别琢坚珉”,“比再磨砻”,用自己的“籀状斯冰玉箸之体”重新书写命工刊刻,于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3年)成碑,此碑才保存至今。上官亻必重刻后在碑阴用三寸颜体楷书记下了改刻的原因和成碑的经过,现抄录于后以飨读者:

  翰林承旨八座陶谷公,开宝戊辰岁为泾帅太师张公铎述回山王母宫颂,当时已刊勒上石,至咸平戊戍岁,澶帅太傅柴禹锡镇于是邦,乃削去旧字俾南岳僧梦英重书其文。而字多舛误,加以笔迹伪俗,亻必谓名公之文远近流布,好事者传颂,恐失其真,比再磨砻,又以梦英者自负,小学时辈推尚。遂别琢坚珉,自篆籀状斯冰玉箸之体,命工刊之,立于殿之北楹。庶虑,陶公之文,回山之庙偕斯篆而不朽矣。虑来者之不详兹意,故书于碑阴以明焉。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此碑文所以称为瑰宝,首先是陶谷的文章和亲笔书写的碑额,其次是上官亻必的书法。另外,还有成碑过程这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这恐怕在其它碑刻中是少见的。上官亻必重刻碑文提高了书法质量,纠正了原碑中的不少错误,这是他的贡献,但他毁掉了僧梦英的书法,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现在,回山的庙宇已毁无存,陶谷的文章也早被人们遗忘了,然而上官亻必的篆书碑文却成了宋代书坛上的不朽之作。上官亻必的传世作品目前已惜如凤麟,不复多见,他的楷书作品前人更少介绍,碑阴题刻的170余字,不仅为成碑过程提供了可靠资料,而且保留了上官亻必楷书艺术的代表,这对全面研究他的书法上的造诣保存了难得的资料,且陶谷碑还记载了宋初泾州的部分史实,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所以,陶谷碑不仅是书法宝库中的瑰宝,而且在文学、史学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