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泾川佛教文化遗产录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第一章  泾川佛教文化遗产的世界之最——一县在一座古城内出土了两座舍利塔基、两批舍利

  1、北周宝宁寺比丘舍利函(公元567)

  1969年冬出土于城关水泉寺村,出土有石函、铜椁、铜棺、舍利瓶、舍利、金银钗、玉指环、医用铜刀等,石函铭文刻记年代:北周天和二年(567)宝宁寺供养。(函及舍利现存平凉市博物馆)

  2、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舍利供养于隋仁寿元年(601),塔基为周延载元年(694))

  1964年10月,出土于城关水泉寺村,有砖筑地宫、石门(线刻祥云、宝器、飞天、护法神)、石函、铜椁、银椁、金棺、琉璃瓶、佛骨舍利14粒。还有金银钗、唐代丝织品等。1972年9月19日,郭沫若鉴定,长期代表中国珍贵文物在数十个国家展出。

  全国出土佛骨舍利地区不足十处,以一个县论,在一座古城内出土了两座舍利塔基,一批佛祖舍利,一批北周高僧慧明舍利,可谓全国仅见,世界无二。

  第二章 泾川出土有世界上最早的铜佛像,也是佛教入泾最早的标志

  70年代,玉都太阳墩出土西秦“归义候窖藏”文物一批,内有华盖、佛兴、佛身、底座四部分组成的鎏金铜佛,高约1尺。同时出土铜印“归义候印”一方,归义候即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干归。西秦国败时,其孙乞伏暮末在其封地泾川埋下了祖先宝器。《中国文物报》称:全国出土的西秦时期的佛像屈指可数,带华盖的鎏金铜佛仅此一件。

  据业露华、张德宝、徐有武著《中国佛教图像解说》(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1月版)考证,世界上最早的铜佛像现存美国,是后赵建武四年(西元338)中国造。西秦于西元385年立国,泾川出土的西秦铜佛,埋葬时间是431年,作为祖先世传之宝,制作时间当在一、二百年前(西元338年左右)。可见,泾川出土的这尊铜佛既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铜佛之一,也是佛教传人泾川最早的物证,距今1600多年。而佛教实际传人泾川时间,还应更早,有待明确的文字记载或出土文物作证。(铜佛现存甘肃省博物馆。)

  第三章 12位帝王敕兴泾川佛事

  1、西秦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及末主乞伏暮末藏铜佛于玉都太阳墩。

  2、北魏世宗宣武帝(泾州籍胡太后丈夫)元恪敕建泾川嵩显禅寺。

  “敕赐嵩显禅寺碑记”拓片现存甘肃省博物馆,佛寺遗址存。《明一统志》载:“高公寺,在泾州南五里,后魏建,金大定中重修”。《古今图书集成》载:“高峰寺,在州南五里笔峰山顶,魏永平年泾平二州刺史高乘造,唐开国伯段归文重修”。

  (《清新通志稿》、《缘督庐日记》、《陇右金石录》、《金石门》、《金石萃编》、《明一统志》、《明陕西通志》、《泾州采访志》、《泾州乡土志》、民国《泾川县志》、《古今图书集成》、《泾州志》载)。

  3、北魏肃宗孝明帝(宣武帝与胡太后之子)元诩旨意造南石窟寺。

  《魏书》帝纪第九《肃宗记》云:“孝昌二年(526)八月戊寅,帝幸南石窟寺,即日还官”。(此指洛阳南石窟寺)。

  泾川《南石窟寺之碑》记载,窟为泾州刺史奚康生于北魏永平三年(5lO)造。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寺是泾州籍胡太后代行朝廷旨意大兴佛事的产物,因泾州籍胡太后之子孝明帝幸视洛阳南石窟寺,胡太后之夫宣武帝敕赐嵩显禅寺碑记,胡太后回泾州娘家等三件大事都发生在嵩显寺、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寺建造时期.奚康生因之仿国都洛阳南石窟寺建造了泾州南石窟寺并命名。,

  南石窟寺和《南石窟寺之碑》现完好保存于泾川。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魏书》、《资治通鉴》、《清新通志稿》、《循园金石跋尾》、《陇右金石录》、《古今图书集成》、《泾州志》、民国《泾川县志》、《西行日记》载)

  4、北魏胡太后代朝廷旨意造王母宫石窟寺。

  胡太后之子元诩幸视南石窟寺,史有记载(不排除在泾州省亲)。胡太后回娘家,多有传纪类图书传承,当在情理之中。王母宫石窟建造时,正是胡太后大造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永宁寺之际,全国著名佛窟均在此时得到空前的发展。泾州是胡太后娘家,泾州境内的南石寺、北石寺、王母宫石寺的开凿,受朝廷支持是无疑的。

  王母宫石窟寺现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泾州志》、《回中山造相》碑、《清新通志稿》、《陇右金石录》载)

  5、隋文帝杨坚诏令泾州兴国寺供养舍利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杨坚60寿辰时,诏令全国30州建30座供奉佛舍利的宝塔,派名僧童真等30人分送佛祖舍利前往安置”(《人民政协报》2002年3月13口)。泾州兴国寺塔、扬州大明寺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隋文帝钦定仁寿元年(601)十月十五日正午同时同刻葬舍利于各州城,上建舍利塔供养,全中国同时筑起了30座舍利塔。泾川舍利塔建在兴国寺内,兴国寺即唐大云寺原址,遗址今存。

  《泾州兴国寺碑》1943年尚存,今佚。《通志金石略》载:“泾州兴国寺碑,开皇十年,李德林撰”。

  (《金石录》、《通志金石略》、《陇右金石录》载)

  6、武则天敕建泾州大云寺造金银棺供养舍利

  西元690年,武则天敕令各州建大云寺,泾州大云寺建在隋兴国寺内,时发现隋代供养的佛骨舍利,即制金银棺重新造塔供养。《甘肃文物工作五十年大事记》称:“该函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埋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

  大云寺遗址,塔基地宫现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甘肃文物工作五十年》、《泾川县志》、《文物》1966年3期载)

  7、唐宣宗李忱敕建泾川高公佛堂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唐宣宗敕各州府修复佛寺,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奉旨创修高公佛堂,堂在北魏嵩显寺。《高公佛堂碣》碑文现存,碑由朝仪朗前议太子通事舍人上柱国郑弘裕撰。

  (《泾川石刻校释及考证》、《陇石金石录》、《清新通志稿》载)

  8、宋太祖赵匡胤常过龙马寺

  《古今图书集成》载:“龙马寺,在州东长武镇(泾明乡长武城),宋太祖微时常过此,僧守严者异其骨相,阴使画工图于壁上”。

  (《明一统志》、《古今图书集成》、《钦定大清一统志》、民国《泾川县志》载)

  9、宋真宗赵恒敕建解脱禅院

  解脱禅院,又名水泉院,在城关镇水泉寺村。《古今图书集成》载:“水泉院,在州北五里,宋景德(1004)中敕赐,解脱禅师建,元元贞年僧人行寻重建”。宋《解脱禅院碑记》又记此事,碑于1943年存王母宫,今佚,碑文存。碑末记载,观察推官张孝友等又建。

  (《缘督庐日记》、《古今图书集成》、《陇右金石录》载)

  lO、元世祖忽必烈颁圣旨保护泾州镇海寺

  元世祖二十年[牛儿年](1277),元世祖忽必烈为泾州镇海寺颁旨,诏令皇室、地方官员、使臣、军人保护泾州华严海印水泉禅寺,不要侵犯僧人的寺院、房舍、马匹、水土、碾磨等,不要依仗圣旨做越轨的事情。忽必烈的帝师、参加过西藏回归祖国之“凉州会谈”的西藏代表萨班之侄八思巴用其所创的八思巴文书写了圣旨,刊刻于碑,碑今存泾川王母宫,为国内仅存一二的八思巴文碑,是元代及中国历史上蒙、藏、回、汉及各族人民大团结、维护和平、宗教信仰自由的真实见证,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1、元成宗铁木尔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

  元元贞元年(1295),元成宗皇帝铁木尔在继位之年,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文,碑名为“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时间为“元元贞元年岁次乙未庚辰月已朔已未日”。此碑《陇右金石录》有记“花严海印寺碑,元贞元年,在泾川今存”,可知1943年还存泾川。民国(1945)《泾川县志》载此碑文全文,可证明此碑当时确存泾川。

  (《陇右金石录》、民国《泾川县志》载)

  12、明孝宗皇帝朱[右示字旁右右]樘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

  明弘治十年(1497)七月,明孝宗皇帝朱[右示字旁右右] 樘“敕赐泾川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诗碑,宗室平凉韩王明德子题,刻于汉白玉石上。碑今存泾川王母宫。(《陇右金石录》载)

  第四章 安定籍和游安定的十多位高僧入《高僧传》,28位名僧兴泾川佛事

  高僧(10名)

  l、十六国时高僧竺佛念驻于安定(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

  2、鸠摩罗什的弟子释道温是来自泾州的僧人。(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

  3、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是来自泾州的僧人。(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

  4、释悟空出家前为泾州四门府别将。释悟空,俗名车朝奉,后魏拓跋之远裔。唐天宝九年,玄宗皇帝敕张韬光为使,敕车朝奉随使,回访外国。张韬光访问后回国,车因病滞留,即出家,投舍利越摩落发,游历数年,译经11卷,40年后带佛牙、舍利、经本回国。名入《高僧传》。(《释悟空之入竺求法行》、《宋高僧传》、《陇右高僧录》载)

  5、释慧虔,东晋僧人(?一409)从慧远师,主持浙江嘉祥寺。(《高僧传》、《陇右高僧录》载)

  6、释僧慧(407—486),拜昙顺为师,与名僧玄畅并称为“黑衣二杰”。(《高僧传》、《陇右高僧录》载)

  7、释智首(567—635),皇甫谧之后,在弘福寺翻译梵本佛经。唐太宗以国礼葬之。(《高僧传》、《陇右高僧录》载)

  8、释法安(494—591),出家于太白山,深受杨广器重,卒后重葬。(《高僧传》、《陇右高僧录》载)

  9、释玄会(681—640)俗名席怀默,安定人,以研佛经而名。住弘福寺。(《高僧传》、《陇右高僧录》载)

  10、释洪满(556-一639)俗姓梁,安定人,住救度寺、法海寺等。(《高僧传》、《续高僧传》、《陇右高僧录》载)

  名僧(29名)

  l、僧斌,北魏(5lO)南石窟寺住持,《南石窟寺之碑》刻有“石窟寺主僧斌”六字。

  2、僧守严,宋龙马寺(州东长武镇,今泾明长武城)住持,宋太祖微时常过此寺,僧守严异其骨相,曾命画工暗地里画太祖相于寺壁。(记载见第三章第8条)

  3、朱有,泾州人,少窜名五符,宋元丰初与虚山李阿试仙台有往来。(《明一统志》)载。

  4——6、德祥、惠有、崇镐,三僧均为金大安(1209)时泾州僧正(金大安铁钟铭文载,钟今存泾川回山)

  7、通玄,金大安(1209)时泾州僧判(金大安铁钟铭文载)

  8、觉怀,金大安(1209)时泾州会道院主僧。(金大安铁钟铭文载)

  9--12、禅寿、子镜、子朗、德习,四僧均为金大安(1209)时泾州库主僧(金大安铁钟铭文载)。

  13、崇善,金大安(1209)时为泾州弘益大师(金大安铁钟铭文载)。

  14—16、觉勉、觉近、觉济,三僧均为金大安(1209)时泾州讲经论(金大安铁钟铭文载)。

  17—19、薛许僧、王许僧、何王僧,均为金大安时泾州童僧(金大安铁钟铭文载)。

  20、行寻,元元贞(1295)年问重建泾州解脱禅院。(《古今图书集成》载)

  21、司护印,明弘治十年(1497)水泉寺僧正(明孝宗敕建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载)

  22、僧智广,明弘治水泉寺僧正(明孝宗敕建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载)

  23、妙钦,明弘治水泉寺住持(明孝宗敕建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载)

  24、妙铃,明弘治水泉寺住持(明孝宗敕建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载)

  25、智本,明弘治水泉寺经禅(明孝宗敕建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载)

  26、智全,明弘治水泉寺经禅(明孝宗敕建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载)

  27、惠扩,明弘治水泉寺经禅(明孝宗敕建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载)

  28、僧妙庆,明弘治水泉寺住持。民国《泾川县志》载《重修水泉上寺记》碑全文,碑额下有:“碑记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岁孟秋月,水泉寺住持僧妙庆刻”记载。(民国(1945)《泾川县志》载)

  29、李士璋,四川峨眉名僧,曾住泾川,写有《嵩显寺碑》、《南石窟寺碑》、《重修回山王母宫碑》、《石塔倒悬》、《龙桥竞渡》诗,诗存。(民国(1945)《泾川县志》载)

  另外,民国年间,“泾川佛教由四川“大老师”传教布道,每三年来一次,接待仪式极为隆重,全县佛教徒集中听道。“大老师”为“众生”晋级”。现代可查佛教主持15人,如赵清治、高志和于1943年组建泾川佛教筹备会,李得生、李洞山、胡涛麟、周昌岐、王昌通、赵彦昌、袁守中、戴廷玉、盖坤富于1947年选为中国佛教会甘肃省泾川县支会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候补理事、监事、候补监事;巨昌竞、赵兴泰、王通海为知名老师、居士。(《泾川的宗教活动》李泮生、张志魁文,载《泾川文史资料选辑》1990年版)

  第五章 泾川古代有佛寺庵133座(寺129,庵4)

  l、北魏南石窟寺,北魏永平三年(510)泾州刺史奚康生造,孝明帝亲视,有7米高7佛石像,今存,位于城关镇蒋家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北魏王母宫石窟寺,北魏永平年间造,有石佛像近千尊,以四白像驮四塔著名,现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回山下,泾、芮交汇处。

  3、北魏嵩显禅寺,北魏宣武帝元恪于永平二年(509)敕建,并敕赐碑文,碑文拓片现存。遗址位于县城南麓高峰寺。

  4、北魏千佛寺,由数十个石窟的千尊石佛像组成,位于罗汉洞乡乡政府所在地,今少量存。

  5、西魏罗汉洞石窟寺,东西达5华里,有窟200多个,位于罗汉洞乡罗汉洞村,乡以寺名,从古代沿用至今。民国《泾川县志》载:“睹其工程伟大,必六朝以前遗迹”。美国贺瑞斯一H.f杰恩考证:“罗汉洞的主窟为中心塔柱结构,这是早期洞窟普遍的建筑结构,唐以前几乎没有变化,罗汉洞在风格上确实有6世纪初的雕像。”主窟底层有二身坐佛,“显示出魏代雕塑特有风貌:鼻子棱角分明,双眉弯曲,笑容古朴。这些特点清楚地说明此佛像早于6世纪中叶。”窟外的大立佛“在风格上与云冈最早开凿洞窟的造像是相似的。”(贺瑞斯H?F杰恩《泾河流域的佛教石窟》、明《平凉府志》、《泾州志》、《泾州乡土志》,民国《泾川县志》载)。

  6、北周宝宁寺,建于北周天和二年(567)j1969年出土比丘慧明舍利塔基一套,有石函、铜椁、铜棺j琉璃瓶、佛舍利一批。石函铭文刻记年代为北周天和二年。位于城关镇水泉寺村,塔基现存平凉地区博物馆。2005年3月19日修苗木基地喷灌设施时出土1.8米高之北周早期石雕佛像,发现该寺规模至少约30亩,距大云寺2oo米,在大云寺西南。  

  7、隋泾州兴国寺,隋仁寿元年(601>杨坚诏令所建,以塔基供养佛舍利。位于城关镇水泉寺村。(记载见第三章第5条)   8、唐大云寺,唐(武周)延载元年(694)武则天敕建,供养《大云经》(北凉昙无谶于河西译,即《方等大云经》四卷,或云《方等无想大云经》,或为六卷,玄始六年(417)九月出,,址在隋兴国寺,动工后发现隋文帝敕封舍利,即置金棺银椁供养。位于城关镇水泉寺村。(记载见第一章第2条、第三章第6条)

  9、北魏吊吊塔石窟寺,俗名,即倒吊经塔。现存3窟,残窟四,依风格看早于北魏,待考。现存有十余窟,石塔,残像,位于城关镇。(民国《泾川县志》载)   

  10、北魏太山寺,有石窟十多个,曾有线刻画及石刻“龙行太山寺”题记,东、西二窟像已残,风格各异,西窟残像古朴,似魏以前之作,位于泾明乡泾河北盖郭村。

  11.六朝千佛寺,现残存窟15、佛龛1,残像lO余身,古朴憨态,似魏以前作品,造像工艺酷似太山寺西窟和凤凰沟至南石窟寺以西几处造像。位于312国道入罗汉洞霍家沟口,史志未见记载。

  12、唐水泉寺,历代又称水泉禅寺、华严海印寺、镇海寺。《明陕西通志》载:“唐水泉寺碑在泾州北五里,唐时建寺,有碑记”。《古今图书集成》载:“海印寺,在城北五里”。唐、宋、元、明均有复修,有碑记。该寺名亦是村名,最迟从唐代至今沿用,位于城关镇。现存山门、前殿、古树,元、明碑,历代诗文颇多,是名贯古今的著名佛寺。(《泾州志》、《陇右金石录》、《泾州乡土志》,民国泾川县志》载)

  13、唐高公佛堂,在嵩显禅寺遗址上,唐宣宗敕建。(《甘肃新通志稿》、《古今图书集成》、《陇右金石录》、《泾州乡土志》载)

  14、唐丈八寺石窟寺,有丈八高石佛及造像,有窟17个,现存。从风格看最晚为唐。该寺位于罗汉洞乡丈八寺村,泾河北,其中7个开凿于距石窟寺北约5里的水沟之阳。寺名亦为村名,从古代沿用至今。《古今图书集成》载:“丈八寺,在城东二十五里”。(《泾州乡土志》、《泾州志》,民国《泾川县志》、《古今图书集成》载)

  15、唐白马寺,有十数人合围柳抱槐,文革毁,现存唐槐,传为玄奘取经拴马处,树半冠不存,言为白马食之,位于芮丰乡三十梁村。(《泾州志》、《泾州采访志》、《泾州乡土志》、民国《泾川县志》载)

  16、唐龙凤寺,民国《泾川县志》载:“龙凤寺,在丰台洪河北,俗名哈家寺,相传建自汉唐,原名弥陀寺,明朝时改为龙缠寺,清乾隆间寺被河水冲没,居民兴工,寺移脱家坪,势颇壮,洪水自东而西,寺内有梧桐一株,上有孔水流出,疗病甚有效”。(民国《泾川县志》载)

  17、唐东高寺,又名云寂院,云寂寺,有寺房百多间,院内古柏传为汉代所植,为古泾州八景之一“古柏垂青”,唐敬德监修重建并立碑,言敬德时古柏已大数围。寺、柏毁于文革,近年有修复。位于飞云乡东高寺村,村以寺名,从古沿用至今。(《泾州志》、《泾州乡土志》,民国《泾川县志》载)

  18、唐西高寺,唐建,位于飞云乡西高寺村,与东高寺东西相邻。(《泾州乡土志》载)

  19、唐洪庆寺,位于飞云乡老庄村,唐建,规模宏大,今有修复。

  20、唐补龙庵,位于泾明乡紫荆村,唐建,庵在半山窑洞中,每年二月二有香会。

  21、唐太阳寺,位于城关镇水泉寺村,古安定城内,建于唐。(《平凉文博》载)

  22、唐金禅寺,位于丰台乡西头王小堡子村,建于唐,内有千佛殿,有0.8至2米高铜佛千余尊。1957年,在乡上指令下,千余铜佛装满一辆牛车载往乡上,可能按废铜处理,寺彻底毁。

  23、宋解脱禅院,位于城关镇水泉寺村。(记载见第三章第9条)

  24、宋龙马寺(记载见第三章第8条)。

  25、宋白衣阁,位于县城东门外,木质建筑,有苏东坡题“慈航普渡”匾。(《泾州志》、《泾州乡土志》载)

  26、明毗卢寺,又名下寺,位于县城,明代建。《古今图书集成》载:“毗卢寺,在城西三里”。(《泾州志》、民国《泾川县志》载)

  27、明萧寺,又名嵩麓寺,位于县城东关马家滩街,明代建。(《泾州志》、《泾州乡土志》、民国《泾川县志》载)

  28、明永庆寺,位于县城下寺街,明代建。(《泾州志》、《泾州采访志》、民国《泾川县志》载)

  29、金准提庵,位于县城上寺街,金代建,1945年存。(《泾州志》、《泾州乡土志》、《泾州采访志》、民国《泾川县志》载)

  30、明观音阁,位于县城南关,明代建。民国《泾川县志》载萧肯堂(泾川人,干丞)联前语:“观音阁彩堂,阁在今县门街,每年三月十九日架彩台”。(《泾州志》、《泾州采访志》载)

  3l、明东庵,位于城关镇东庵村,县城东5里,泾河北,村以庵名,从古至今沿用,最晚建于明代。

  32、明袁家庵,位于城关镇袁家庵村,芮河北,瑶池以西,,距县城3里,村以庵名,从古至今沿用,最晚建于明代。

  33、明算山寺,位于县城西南弁山,遗址存。最晚建于明代。(《明平凉府志》载)

  34、明赵家寺,最迟建于明代,有200年古松柏各一棵,现存,位于合道乡赵家村。(《泾州采访志》载)

  35、明张老寺,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处张老寺农场,遗址存。有围粗3米多娑罗树存,传为宋寺。

  36、明盘口寺,在州南30里。(《古今图书集成》载)

  37、元盛盘寺,在州东15里,元至正(1341)年建。(《古今图书集成》载)

  38、明大圣殿,位于荔堡镇问城村,后修复为白衣寺。

  39、明金钟寺,又名南佐寺,明洪武初年建,因古钟而名,位于荔堡镇大寨村。(民国《泾川县志》载)

  40、清兴隆寺,位于泾明乡兴隆山,清代建,现存。

  4l、清观音寺,泾川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佛寺,位于黑河乡赵家台,有殿、门、钟亭等,依现存十余棵皂角树、柏树树龄看,当在300年以上,民国初年重修,壁画存。

  42、清铁佛寺,寺因铁佛名,位于高平镇,村以寺名,从古至今沿用。   

  43、清任家寺,寺以姓名,从古至今沿用,位于高平镇。

  44、清石嘴寺,县城东关石嘴街。《泾州乡土志》载)。

  45、清古佛庙,县城西南十五里焦家会村。(《泾州乡士志》载)

  46、清古佛寺,县城西南二十四里孟宋家村。(《泾州乡士志》载)

  47.清会承寺,在窑店镇北三里。(《泾州乡士志》载)

  48、清千佛三义庙,在城北二十里合道镇。(《泾州乡土志》载)

  49、全县城乡寺院133处。清元统元年(1909年)《泾川县直隶地理调查表》(现存甘肃省图书馆)载,至1909年,泾川直隶州城乡存在佛寺、庵133处。以此数位为据,全县佛寺庵最少为133座。

  第六章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

  由泾河川道(312国道和罗长高速)两侧的512窟龛组成,西起王母宫石窟寺,东至泾明乡太山寺石窟群落,直线距离不足百里,但依石窟所在石崖自然走向和南北山沟两面石崖石窟所占距离,则超过百里。内有王母宫石窟寺、南石窟寺、吊吊塔石窟群、南石崖(又名南城崖、石崖洞)石窟群、丈八寺石窟寺,罗汉洞石窟寺、千佛寺等7个石窟群落组成,其中以罗汉洞石窟寺规模最大,东西约5华里,有200余窟龛。长廊中有石佛像的窟龛35个,其余400多个窟为禅窟、僧房窟、僧房窟附设禅窟、仓库窟。依武周圣历元年(698)《可君修佛龛碑记》比较分析,“莫高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36),莫高窟出现了专为僧人禅行的窟龛”。泾川的这类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北区“僧人禅行的窟龛”的形制、特征相同,应始建于西元336年左右,内当有中国第一批石窟,且分布在百里之间。已知长廊石窟内有为交通专设的竖井通道5处,(其中2处已土丹塌),横井通道1处,已知储水井2处,有一洞口入一石井,再入三、四层石窟的结构,还有一洞口入内,7窟互通,且有一横井通道可入另一30平方米的长方形密秘洞窟,可为全国仅见,是“三武法难”、“会昌法难”等禁佛--兴佛--禁佛的历史周期中,僧人为护佛传法而建,此为泾川百里石窟长廊第一的或全国唯一的价值。北魏至清的嵩显寺、大云寺、水泉寺、宝宁寺等26座著名寺庵都在长廊之间。长廊于1992年发现,2000年7月普查毕,512窟龛均拍照并绘画,全图长7.22米。2001年12月底,新华社发了专稿,至今,大陆、香港、台湾数百家主流媒体、上万家网站连续报导,引起海内外各界高度重视。

  第七章 泾川佛教造像、碑刻、佛塔、壁画、石刻、钟鼎炉馨(1411件)

  1、石窟内北魏至清石雕佛像35窟436尊,现存。

  2、西秦至清鎏金铜佛20多尊,现存。

  3、历代铜佛、铁佛、石佛像180多尊,现存。

  4、北魏至清泥塑彩绘高浮雕像34身,现存。

  5、北魏至清壁刻浮雕像若干,现存。

  6、民间收藏历代各类铜、铁佛象约百件,现存。

  7、唐陶造佛像,甘肃省唯一,也是中外佛教艺术珍品,现存。

  8、明木刻“合佛龛”,现存。

  9、隋李阿昌造像碑,现存。(《陇右金石录》载)

  10、隋水泉寺石像,像于碑面,碑题款:前安定太守化主赵刚。(民国《泾川县志》、《陇右金石录》载)

  ll、唐石佛像,“佛象头十五个,无身,陈设民教馆。”(民国《泾川县志》载)

  12、北魏南石窟寺之碑,现存。

  13、元八思巴文忽必烈圣旨碑,现存。

  14、明敕建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现存。(《陇右金石录》载)

  15、清重修石窟之碑,现存。

  16、北魏“敕赐嵩显禅寺碑记”,拓片存。(《督缘庐日记》、《新通志稿》、《陇右金石录》载)

  17、高峰寺诗碑,《陇右金石录》考证:“在泾川县南,今存,诗为赵用光作,无年月”。

  18、隋泾州兴国寺碑,开皇十年,李德林撰。(《陇右金石录》、《金石录》、《通志金石略》载)

  19、唐水泉寺碑。(《明陕西通志》、《陇右金石录》载)

  20、宋解脱禅元碑记。(《陇右金石录》、《缘督庐日记》载)

  21、隋安定县李阿昌造像碑,开皇六年。现存甘肃省博物馆。(《通志金石略》、《陇右金石录》载)    .

  22、唐宣宗敕建高公佛堂碣。(《陇右金石录》、《清新通志稿》、《泾川石刻校释及考证》载)

  23、宋水泉寺诗碑。(《陇右金石录》载)

  24、元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1943年版《陇右金石录》载:“华严海印寺碑,元贞元年,在泾川,今存。”可知此碑1943年还存泾川。民国(1945)《泾川县志》载此碑碑文,碑名《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并序》,可证明此碑40年代确存泾川。

  25、明重修水泉上寺碑,民国(1945)《泾川县志》载其碑文(全部),碑额下有“碑记于明弘治十四年辛酉岁孟秋月,水泉寺住持僧妙庆刻”句,可知明代水泉寺住持为僧妙庆法师。《陇右金石录》也载此碑全文,并载:“在泾川县北,今存,”可知此碑1943年存于泾川。(《陇右金石录》、民国《泾川县志》载)

  26、明水泉寺碑(《陇右金石录》载)

  27、金准时补修佛殿碑记,清举人、邑人贾保业于道光二十九年已酉(1850)撰,碑言:“寺在城内东南隅复兴街,一名上寺,相传金时建”。碑文说:“泾郡山中多有高士之舍,城内不乏化人之宫,准提寺僧净域者一丝不挂。……同圆证矍昙之宗旨,得弥勒之密诠,爰修救之祠,更建大雄之殿……暮鼓晨钟……”可知该寺规模大概。

  28、民国重修泾川王母宫大佛洞碑记,碑文载:1932年春李万兴来此捐修,此为民国年间对王母宫石窟的一次重大复修工程。邑恩贡生萧肯堂撰,第一区区长李淮洲书,记1932年修复王母宫石窟事,1937年8月立。(民国《泾川县志》载)

  29、北魏南石窟寺浮雕塔,现存。

  30、北魏王母宫石窟四象驮四塔,现存三座。

  31、北周宝宁寺舍利塔,不存。

  32、隋兴国寺舍利塔,不存。

  33、唐大云寺舍利塔,地宫存。

  34、宋石窟浮雕塔,现存。

  35、荔堡南关佛塔,不存。

  36、唐芮丰白马寺塔,不存。

  37、倒吊塔(洞中塔),现存。近代四川峨眉高僧李士璋有诗一首:

  石塔倒悬

  石窟不知镌自何年,中间有石倒垂,高可丈余,俨如塔形,危状百出,不骞不崩,亦一异也。

  曾闻海上市,未见洞中塔。

  工非由地起,势反自天拉。

  隐约高扛鼎,模糊倒插蜡。

  空疑道士壶,错认徐孺榻。    ’

  字残谁能知,年多僧莫答。

  浮图古九层,梵刹今几匝。

  只有燕飞施,绝无人蹴踏。

  山深客鲜到,曲经草茸阘。

  (民国《泾川县志》载)

  38、北魏、唐、宋、清壁画260m2,现存。

  39、清题记11处。

  40、清石刻楹联2副。

  4l、金大安铁钟,高1.9米,厚lOom,重万斤,刻八大菩萨法号及陇东佛教轨制、僧官法名法号,现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2、明铁鼎,直径1米,现存。

  43、明铁炉,直径l米,铸有莲花图案,现存。

  44、清铁馨1只,现存。

  45、泾川王母宫石窟佛头七件,现存美国哈佛大学弗格艺术博物馆。(美国贺瑞斯H?F杰恩《泾河流域的佛教石窟》载)

  46、泾川南石窟寺碑额?坐佛龛像,北魏永平二年(501年),原存北京大学考古室,现欠详。(《甘肃佛教石刻造像》载)

  47、泾川玉都关村造像碑?坐佛龛像,北魏,现存崇信县文化馆。

  48、泾川王母宫大佛寺石窟隋菩萨身躯、唐佛头.现存泾川县博物馆。

  第八章 泾川古代佛教鼎盛期常住与流动僧尼达1.8万

  民国(1945)《泾川县志》载有元元贞元年(1295)《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并序》碑文,虽部分文字脱落,但仍可读出大意,有“度门弟子三千有余,皆青出于蓝……”句,当是水泉寺一刹度门弟子达三千余的记载。而泾川全县在古代佛教最兴盛时共有多少僧人?现以可知寺庵总数,推算如下:

  北魏至清的县内著名佛寺庵至少有32座,即南石窟寺、嵩显禅寺、王母宫石窟寺、兴国寺、大云寺、水泉寺、龙凤寺、龙马寺、罗汉洞石窟寺、丈八寺、千佛寺、太山寺、宝宁寺、太阳寺、白马寺、洪庆寺、赵家寺、东高寺、西高寺、解脱禅院、东庵、袁家庵、准提庵、金钟寺、下寺、萧寺、永庆寺、观音阁、嵩山寺、张老寺、盘口寺、盛盘寺等,每寺庵常住僧尼以30人计,为960人;每寺长年流动僧尼以100人计,为3100人。百里石窟长廊的禅窟、僧房窟以400个计,每窟常住僧尼10人,为4000人。全县乡下佛寺、佛殿以100处计,每年常住和常年流动僧尼以100人计,为10000人。由此可知,泾川古代佛教鼎盛期僧尼当在1.8万人左右。

  第九章 古代泾川佛教特点及流派

  泾川佛教文化遗产,既有佛教文化中最高品位的圣物佛舍利,最精美的国宝金银棺,又有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的百里石窟长廊的512窟龛,它是6世纪真实的建筑、雕塑历史存在,是人类考古学不可有二的6世纪的512处实物。

  一、泾川佛教历史特征

  l、在中外还未有佛像、石窟时,泾川以“塔庙”供养佛法身(佛教经典)舍利,时间在十六国早期。

  2、在中国还未有佛寺(土木建筑)时,泾川512窟龛供养佛像,始于十六国早期,盛于北魏、隋。

  3、以目前发现论,中国唐代以前供僧人佛事和居住的石窟最多的地区,首推泾川(400多禅窟、僧房窟)。

  4、佛寺在中国全面兴起后,泾川以塔基供养佛生身舍利(唐大云寺、北周宝宁寺两个塔基),以至少133座寺庵供养佛法身舍利(佛教经典)和塑像。

  二、泾川佛教供养特点

  古代泾川佛教的特点是佛舍利供养。即生身舍利供养和法身舍利供养。

  生身舍利,即佛火葬后,遗留下来的固体物,这类舍利分为三种,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发舍利,黑色;三是肉舍利,红色。泾川出土的佛舍利为白色,即骨舍利。泾川宝宁寺、大云寺供养的为生身佛骨舍利,大云寺为两位皇帝敕建供养。

  法身舍利,即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教经典。《法华经?法师品》云:“经卷所在处,皆应起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和?此中已有如来真知”。泾川佛寺庵达133座,十位皇帝敕赐、敕建、幸视,以供养法身舍利为主。

  2、泾川佛教流派——华严宗、禅宗、密宗等

  以“嵩显禅寺碑记”、“华严海印寺碑记”等分析,泾川佛教以弘扬禅宗、华严宗、密宗佛法为主。

  泾川佛教文化遗产的挖掘,量大、难度大,专家学者应悉知全部遗产资料,定论必会产生。

  第十章 中外记载泾川佛教遗产的历代主要典籍

  《魏书》、《北史》、《旧唐书》、《资治通鉴》、《十六国春秋》、宋《通志略》、《高僧传》、《续高僧传》、《明一统志》、清《钦定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明陕西通志》、《清甘肃通志》、《清新通志稿》、清《古今图书集成》、《释悟空之入竺求法行》、《金石录》、《金石存》、《循园金石跋尾》、《语石》、《缘督庐日记》、《金石萃编》、《泾川石刻校释及考证》、《甘肃新通志稿》、明《平凉府志》、清《泾州志》、清《泾州乡土志》、清《泾州采访志》、民国《陇右金石录》、民国《泾川县志》、《陇右高僧录》、《西行日记》、1924年美国版《福格备忘录》、

  1925年纽约双日?佩奇有限公司版、华尔纳著《中国西北旅行记》、

  喜龙仁著《中国雕塑》、,1929年美国费城版《东方艺术》、清《泾川县直隶州地理调查表》、《敦煌学辑刊》。《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平凉古代史考述》、《甘肃文物工作五十年》、《陇东石窟》、《甘宁青史略》、《平凉文博》、《泾川县志》、《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甘肃佛教石刻造像》等。

  第十一章 名人与泾川佛教文化遗产

  l、北魏奚康生造南石窟寺。

  2、北魏高乘建嵩显禅寺。

  3、隋李阿昌造佛像碑。

  4、唐尉迟敬德监修飞云东高寺。

  5、唐郑弘裕为高公佛堂碣撰文。

  6、五代泾川籍画家胡翼善画佛教人物。泾川画家宋候翼擅道释人物,宋泾川镌刻家梁志善刻碑。

  7、元忽必烈帝师八思巴写镇海寺碑。

  8、明宗室明德子题水泉寺碑。

  9、1923年,陈万里陪美国人考察南石窟寺,记于《西行日记》。

  10、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派遣中国考察团,考测王母宫石窟。

  11、郭沫若鉴定泾川金银棺及舍利(1971年9月19日)。      ‘

  12、宋平视察王母宫石窟、金大安铁钟(1978)。

  13、耿飙视察王母宫石窟(1991)。

  14、钱伟长视察王母宫石窟(1991)。

  15、李讷考察南石窟寺(1999)。

  第十二章 年代比较:泾川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地区之一

  泾川——西秦(385),泾川出土的西秦华盖鎏金铜佛,埋藏期为“归义侯”时代(409),此为祖传佛宝,制作期当在一、二百年前(309年左右),现按西秦立国时间385年计算。

  敦煌——前秦(366),石窟始凿。

  龙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石窟始凿。

  云岗——前秦(386),石窟始凿。

  法门寺——西魏(555),塔基始建。

  大慈恩寺(大雁塔)——唐(652),寺塔始建。

  麦积山——后秦(384),石窟始凿。

  炳灵寺——西秦(385),石窟始凿。

  彬县大佛寺——唐(627)石窟始凿。

  泾川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北路,与河西、陕西、中原佛教名地佛教肇基的时间相比,泾川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

  以泾川佛教文化遗产的总量和品位看,泾川在清代以前有中国第一流佛教圣地的地位。在民国初年,国外学界认为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现代,则被遗忘,比如言丝绸之路,只知道从长安出发,经天水、兰州、敦煌到国外,而不知从长安出发,经泾河畔的陕西彬县大佛寺和泾河畔的泾川,翻越陇山,同样可达兰州。实际上这条丝绸之路的北路是古人走出来的,只是有许多现代人没有到达罢了。在历经近百年的人为破坏之后,就泾川今天所存的佛教文化遗产总量、品位和地理位置论,它与新疆、敦煌、中原的佛教遗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不研究它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就有绝对空白的重要物件。这个结论,从古代至今天是明明白白存在的。

  沿丝绸之路东来,除河西外,一路多是边荒之地,翻越陇山(关中与陇中之界),到达关中,才算进入中国内地,泾州是进入关中后的第一个政治军事中心的大城市,百余座寺庵、百里石窟长廊的512窟龛沿古丝路而建,僧尼达1.8万人,可推知丝绸之路(泾川段)商旅僧侣频繁往来,十分繁荣,佛教文明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百里石窟长廊的512窟龛至今存留,更为丝绸之路经过甘肃东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明标志。

  第十三章 泾川佛教文化在国外的研究,王母宫石窟7佛头现存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

  1923年至1925年,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派遣的第一、第二中国考察团对泾川佛教石窟进行现场考察,已逾84年了,80多年中,国外对泾川佛教石窟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从1924起,记载、考证泾川佛教石窟的著作和图片开始出版,已知的有:1924年美国版《福格备忘录》、1925年纽约双日?佩奇有限公司版、华尔纳著《中国西北旅行记》、喜龙仁著《中国雕塑》、1929年美国费城版《东方艺术》等。

  1992年第l、2期《敦煌学辑刊》发表了美国学者贺瑞斯H?F杰恩著《泾河流域的佛教石窟》,对泾川几处石窟作了深入研究,其结论有一个明鲜特征,是对泾川石窟开凿纪年的考证,比泾川当地及国内学者考证的开凿时间都早得多,对其价值做了早于国内半个世纪的全方位肯定。换句话说,国内还在争论,或略有所闻,或纯粹不知,或一次未去过现场,而世界上对泾川佛教石窟的纪年、风格、价值早已研究到位,而且在七八十年前就研究到位了。

  霍文说:“横跨现陕、甘两省的泾河流域,6世纪时,显然是一处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虽然它不象云冈、天龙山和龙门石窟那样著名,但是曾有众多的朝拜者,由于它处于遥远的西部,其雕刻特质和造像技法,以及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少数绝对纪年材料,对研究中国早期雕塑,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泾河流域的石窟,现存至少有5处。不论依据题刻,还是按其风格,这5处遗址肯定是6世纪开凿的,也就是说,大致在魏、隋两朝时期。”“其中3处遗址,靠近通往中国西部和土耳斯坦的主要干道。”“现穿越陕西边界和泾州城之间的公路从前就是沿著泾河北岸延伸的简易土道,另外两处石窟亦无疑处于同样的位置。所以,石窟寺院的维修和保存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当时东来西往朝拜者的施舍”。

  “5处遗址中。有两处位于陕西省境内。其余3处在甘肃省境内,即泾州城西的下王母庙(现称王母宫石窟一译者),城北5英里处的王家沟(现称南石窟寺一译者)和泾州西北(应为东北一译者)几里处的罗汉洞。最后者是哈佛大学第2中国考察队于1925年首次进行调查和披露的。而王家沟先由艾兰?R普里斯特发现。后由福格博物馆考察队确定”。

  “甘肃的罗汉洞,有一点可以肯定,大约在靠近罗汉洞的公路改道之前,罗汉洞在当时曾是一处很有名气的佛教活动中心。即使现在,尽管沿这条公路,从泾州到罗汉洞需要几个小时,但僧侣接踵而来的盛况和悬崖下面建造的若干居室都暗示出,它仍然是邻近地区的重要礼拜场所。石窟开凿在崖壁正面,大小洞窟错落其间”。“罗汉洞的主窟为中心塔柱结构,这是早期洞窟普遍的建筑结构,唐以前几乎没有变化,罗汉洞在风格上确实有6世纪初的雕像。佛像面部的泥皮已剥落,显示出魏代雕塑特有的风貌:鼻子棱角分明,双眉弯曲,笑容古朴。这些特点清楚地说明此佛像早于6世纪中叶”。

  “在罗汉洞也发现一尊大佛立像,在风格上与云冈最早开凿洞窟内的造像是相似的。对罗汉洞的考察时间太短,观察的很不够。这是一处值得深入研究的遗迹”。

  “下王母庙最初测绘(图6)和照相记录是1923一1924年考察队来完成的。1925年派遣的第二次考察队也来到这里,(发现了南石窟寺碑),这一发现推翻了原是下王母庙的绝对年代,至此文发表时还没有新论据披露而否定华尔纳先生从前根据风格特征确定的509年之说。事实上,下王母庙遗址新发现,确定巩固了这一推论。同时确定了这个洞窟开凿的年代”。“现存中心塔柱本身就可表明下王母庙的建造年代较早”。“但云冈石窟中的塔身上半部则是四方形而不是八角形,方形柱身表面雕佛主像,且镌叶形背光,塔柱直通窟顶。而下王母庙上半部的八角形塔柱上则雕刻一些供养天,供养人和飞天,小塔仅仅置于象背之上,未抵窟顶”。“就风格而论,它在各方面与云冈第6窟及那里其他早期窟内的造像完全相似”。“云冈第6窟与泾州下王母宫庙石窟所表现的悉达多生活(佛传)场面的浅浮雕的相似性,是最有趣且最有说服力的,在中国早期的佛教雕塑中,这种场面仅出现在云冈另一个同期洞中,本文的两例以及巩县石窟中。在下王母庙发现的那些以长幅横卷式雕于大象下方近基坛顶部之处——表现佛陀掷象(图17)的场面不见于云冈。这个故事位于下王母庙石窟中心塔柱的东南角。它可能是表现佛涅[上般下木]场面的残余部分。关于这些浮雕本生故事及在泾河流域洞窟中出现的重要性,我们拟在本文第二部分

  关于王家沟的讨论中将予以阐述”。

  1925年,美国考察团考察王母宫石窟时,墙内砌进了若干残头像,其中保存较好的7个被拿出,现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

  第十四章 当之无愧的圣地:泾川佛教文化遗产的地位

  l、泾川是中国出土佛舍利最多的县——佛教第一圣物为佛生身舍利,出土一处塔基即为佛教圣地,泾川出土了1一处佛舍利塔基,还出土了一处北周慧明舍利塔基,为佛教圣地之地位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2、有十二位帝王供养泾川佛事。

  3、在北魏把佛教繁荣推向极致的胡太后祖籍泾州。

  4、泾川有佛教传人最早(西元三世纪)的物证,早于西秦的鎏金四件组装铜佛。

  5、泾川有开凿最早、品位最高的石窟——南石窟、支提窟。

  6、泾川有十六国早期至唐开凿的512窟龛组成的百里石窟长廊。

  7、入《高僧传》的10位高僧与泾州有缘。

  8、泾川城乡寺庵达133座,僧尼达1.8万人。

  9、佛教遗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石窟寺。

  如果有上列之一条件,足可列入佛教圣地;泾川的条件令世人刮目相看,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应用必大有可为,前程无量。

  泾川佛教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东段北路最重要的佛教文化遗留,是丝绸之路上一处辉煌的文化遗产。

  (完整的佛教文化遗产录,还待进一步挖掘)

  2002年8月14日记,2007年5月27 日补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