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柳毅传书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 点击数:

   柳毅传书,是唐代产生的一篇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为老百姓所喜爱,有无数的画本、戏曲、电影、电视在传播它。这个 故事的主线就是传书,也就是湖南人柳毅把泾河边泾河牧羊女的信传到洞庭湖;故事的起因是泾河,如果没有泾河,就没有泾河龙王,因而也就没有泾河小龙,没有 泾河小龙,也就不能娶洞庭龙君之女为妻,同样也不能传书,这个故事就不能成立,因此,泾河龙王和洞庭龙王是一个因果关系,泾河是因,洞庭是果。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薛举占领了关中、陇东以西的国土,有兵50万,称为大秦皇帝,把泾川蒋家坪的薛举城暂定为国都,并向长安进发。李世民当时才19岁,是秦王,他率军亲征薛举,久攻不下,积劳成疾,李世民只好回长安疗养,第二年再来,这一仗,打了整整18个月,终于取胜。28年后,做了皇帝的李世民再次来到泾川薛举城,写了《经破薛举战地》诗。泾川民间传说,李世民之所以取胜,是泾河龙王帮助了他,实际上,是在18个 月之中,泾河曾发过特大洪水,李世民军队行动快,未被洪水吞没全军;第二次,是泾河提前结冰,李世民大军得以顺利过河,攻破了薛举城。因此,李世民对泾河 特别是泾川段的泾河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就封泾河为“敕赐泾水龙天圣祖济惠帝君”的最高封号,建置庙宇。这之后,随之产生了《魏征梦斩老龙》的故事。唐代的 李朝威是陇西人,李世民也是陇西人,他们是一个家族,李朝威就以泾河龙王为起因,写了柳毅传书的故事。

   经过千年风雨沧桑,泾川薛举城的将台和城基、城壕和唐槐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它东、西、南、北各长3000米,这是第一个物证。关于泾河龙王庙的考证依据,最早的、早权威的是唐代的出土文物,那是1981年,平凉地区博物馆征集到一块唐代墓志铭,墓主是唐代的一位官员,即唐岁军节度、上柱国刘元实,他的墓地在泾州城南五龙堂之西。这块墓志铭在刻下刘元实墓址的同时,也无意间留下了五龙堂的记载,由此证明,泾河龙王庙始建于唐代;在元代,五龙堂改名五龙庙,元至顺四年(1233)重 修,留下了两块碑刻,碑刻至民国时还在,被收录在《陇右金石录》一书中。元代的朝廷命官肃政廉访副使王柏写了《五龙庙记》碑文,碑文完整地收录在清乾隆十 八年的《泾州志》中,碑文也写清了李世民封泾河龙王和龙王庙在泾川的史实。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碑文和《泾州志》,又全部收录在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受皇帝之命 编撰的《钦定四库全书》中,同时还收录在清代《大清一统志》、《甘肃通志》、清代大型丛书《古今图书集成》之中,还有清代光绪《泾州乡土志》、清代宣统 《泾州采访志》也都对此作了记载,在民国《泾川县采访新志》、《泾川县志》中也都有记载。

   从唐代至民国,至少有10部 典籍史书记载了泾川五龙庙,记载中说:泾川回山之麓有龙王湫庙,有唐太宗御碑,就是说这里既有庙,也有水,老百姓在天旱时来这里求雨,很灵验,庙上有匾, 叫“感应灵湫”。泾河龙王庙和李世民御碑,在清末民国初年被毁。张学俊先生多次勘查,采访当地老人,终于找见了庙址和庙的遗址,就是宫山晓钟向西一华里、 原西兰公路之上20米的平台上,有一眼矿泉水,清洌香甜,从古代一直流淌至今,这个泉址是不可移动、不可损毁的,是和史书记载吻合的又一个权威证明.

   鲁迅先生在点评记有泾州、薛举城的唐代《灵应传》故事时,认为《灵应传》取了《柳毅传书》的故事。关于五龙庙的五龙,是除泾河龙王外,还有东海龙王、西海 龙王、南海龙王、北海龙王,泾河龙王与大海龙王并驾,可见地位之高。近几十年来,泾川县对《柳毅传书》和泾河龙遗产的保护和应用从来没有间断过,1984年,《泾川民间故事》收录了《柳毅传书》《魏征梦斩泾河老龙》两篇故事,出版后,被国家艺术科学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收录。1985年,原平凉电视台台长吴晔编导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泾河行》,拍录了泾川县画家刘文君的水彩画《柳毅传书》、大幅工笔画《魏征梦斩泾河龙》,在全国许多电视台播放。1988年,泾川县政府在北门广场建了由县政协副主席刘映祺先生设计的泾河龙雕塑,1996年出版的《泾川县志》,也收录了泾河龙王的记载。泾川的中小学生和文艺爱好者,经常以泾河龙王和《柳毅传书》为主题,作诗作文。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