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人文信息 >> 正文内容

—记泾川籍全国著名路桥专家、教授级高工赵学勐博士

2024年10月27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他出生于甘肃泾川,中学就读于平凉一中和西北师大附中,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深造。毕业后长期在陕西交通科学研究所工作,所创立的“裂隙法”“钻孔桩无损检验方法”等公路、铁路、桥梁方面的科技成果具有“现代国际水平”,至今仍作为行业标准被应用和执行。他参加了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并多次受邀或作为中方团长率团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他为国内路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年届八旬之时仍长年奔走在国内外路桥项目现场或学术交流会场,却深爱着家乡,向亲人多次表达了叶落归根的愿望。

他就是全国著名路桥专家、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杰出泾川人赵学勐博士。

1933年2月8日,赵学勐出生于泾川县玉都镇上坳村的一个大户人家。起初长辈给他起名叫学孟,显而易见,是希望他效孔孟之道,多读诗书,光宗耀祖。后来他从报纸上看到有数位同名同姓者,遂改名为学勐,力旁从孟,音未变,有勇猛之意。

在村中尚健在的同辈人印象中,赵学勐从小天资过人,一直属于拔尖生。他的姐姐赵玉秀是解放前泾川县地下党员,解放后曾担任泾川县第一届妇联主任,她从思想启迪、性格塑造到经济支持上,极大地影响了赵学勐的人生成长。

赵学勐小学就读于玉都小学,初中至高一在平凉中学(今平凉一中)上学。1949年10月,他通过参加插班生考试,如愿考入了当时西北最好的高中——西北师院附中(今西北师大附中),离开家乡,赴兰州就读高二、高三年级。1951年7月高中毕业后,在父母和其姐赵玉秀的全力支持下,直接赴北京参加华北区高考,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在著名的红楼、民主广场和孑民(蔡元培)图书馆所在的北大理学院校区,他学习生活了一年。

1952年8月,随着国家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理科、文科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工科并入清华大学,他作为工科生又进入了美丽的清华校园。当时正处于学习苏联的高潮时期,清华大学参考苏联的教学体制,将原有的土木工程系扩展为土木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他就读于土木工程系。那时,我国公路与城市道路状况还很落后,而在苏联和西方已经相当现代化了。赵学勐看了国外科教文化纪录片,被那四通八达的立体交叉道路网和川流不息的车流所吸引,随即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这一超前于时代的专业学习当中。在这里他得到了高水平的教授教导,充分感受到老师教给学生的是“渔”,而非“鱼”,是“猎枪”不是“猎物”,清华大学良好的学风、校风使他终身受益无穷。

1954年8月至1955年7月,按照教育部门的统筹调整计划,他又转到了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在路桥系学习了一年的专业课。从1955年8月起到1959年7月的整整四年间,他在同济大学攻读了副博士学位(苏联时代的学位体制,等同于后来我国的博士学位)。丰富的学习经历,使他成为泾川籍乃至平凉市高级知识分子中,唯一同时读过北大、清华、同济三大名校的人。

1959年博士毕业后,按照国家计划,组织人事部门欲将赵学勐分配到高校系统工作。但对他有所了解的陕西省交通系统的领导则极力要求他回西安,从事国家第一个12年(1956—1967)科研计划中的黄土地区交通工程构造物设计研究。经过几个月的人员调配,通过用两个本科大学生的名额进行交换,他进入陕西交通科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从课题组长做起,一直有研究任务在身,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只耽误了不到两年的光景。1967年,正当红卫兵步行串联经过新建的城固汉江大桥时,他却和同事们在桥下进行大直径钻孔桩计算方法的现场试验。1975年,赵学勐开始任桥梁研究室副主任。

粉碎“四人帮”后,全国科学大会于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那是当代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正如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所言:“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赵学勐作为陕西交通系统的唯一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受到极大的鼓舞,并得到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1979年,赵学勐开始担任陕西交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基础研究室主任,走上了领导岗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他的学术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积累磨砺,在铁路、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面对西北地区沟谷纵横、地形起伏大,黄土湿陷性强,高边坡稳定性事故多发的难题,他所创立的新的方法——“考虑垂直裂隙影响的黄土挖方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简称裂隙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学术难题。1979年,经过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召集会议评审,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在编制铁路黄土路基标准图集时,采用了这一方法。时至2006年,铁道部在修订《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时,在条文说明中写道:“用于黄土路堑边坡稳定性检算的方法,目前主要有圆弧法和裂隙法”,表明裂隙法已经广泛使用了27年,并将继续发挥其作用。

在桥梁基础方面,经过赵学勐的首次验证、引进的钻孔桩计算方法(M法)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公路桥梁、水利水电工程、市政工程等方面,并已纳入各家的规范之中。随后,他的课题组提出的新方法(C法),则适应了现在发展很快的超大直径钻孔桩设计计算的需要。他的团队所创立的钻孔桩无损检验方法(水电效应法)成果于198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权。此后,和复旦大学力学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交通运输部第二公路工程局联合提出的“大直径钻孔桩垂直承载力动力测定方法”,被评为“具有现代国际水平”的成果。在高科技单位、人才密集的西安,此项目被列为1988年“陕西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实属难得。

1988年8月,赵学勐参加了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应力波理论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的学术会议,做了“具有新颖性”的学术报告。1989年7月,参加了由国家科委组织、科委主任宋健带领的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中国科技活动周”学术活动,和苏联同行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同年10月,赴法国巴黎、荷兰海牙参加两届国际学术会议。1989年11月,被陕西省职改办批准晋升为教授级高工。1990年,他受命负责接待苏联道路科学研究院专家来华访问团,陪同参观了北京、石家庄赵州桥、陕西的在建高速公路现场和兵马俑博物馆、上海的同济大学桥梁实验馆以及在建的黄浦江上的南浦大桥。1991年10月的回访中,他作为中方团长带队赴苏联进行了学术交流,参观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乌立扬诺夫斯克等地的学术机构和伏尔加——顿运河区的大型桥梁建设工程。1991年11月,赵学勐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接受了以国务院名义颁发的证书。

在20世纪80、90年代,赵学勐多次接受外地的桩基检测任务,带队出差去南方工作,出色地完成任务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于1987年7月15日晚间就他负责的工作作过专门报道。

1993年,珠海市政府邀请他所在单位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组建了集体性质的珠海市欧亚太土木工程科学研究所。后来他到龄退休后,在对方的力邀下受聘担任该所所长、总工程师和法定代表人。四年期间,完成了100多项工程检测任务,其中包括跨海湾的珠海大桥、淇澳大桥两座大桥,在业界赢得了信誉。

在20世纪90年代汹涌全国的创业大潮中,赵学勐毅然于1997年8月筹资创办成立了民营的珠海市环太建设科学研究所。至2002年,圆满地完成了所承接的河北宣化——大同高速公路河北段的黄土研究项目。该路系运煤路段,交通流量大、超载严重,又因该地区系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过去修建的大型工程较少,缺乏系统的试验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黄土研究室研究员、西安理工大学教授的支持下,研究项目按期完成,河北省科委组织技术鉴定验收,认为判定该地区是二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的结论是准确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成果出版了专著,有关数据已经纳入国标《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2004版)。在该地区筹建2022年冬奥会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动场馆的过程中,该项研究实际上提前为冬奥会等一大批后续建设项目充实了技术贮备。

在此期间,赵学勐的多项研究成果还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交通运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以及省级土木工程学会的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和优秀发明奖。他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曾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推荐为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会员,被建设部聘请担任桩基检测资质考核委员会委员,被相关学会推荐担任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桩基础学术委员会的委员等专业学术职务,还担任了全国第六届发明展览会评委,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委。他一生中,先后曾与国内的复旦大学力学系、同济大学、南京工学院、湖南大学土木系、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西安理工大学水利系等高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员广泛合作,取长补短,不遗余力,攻坚破难,成果颇丰,在学术界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赵学勐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在他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两个女儿以优异成绩双双考入美国名牌大学读取了博士学位,大女儿学成后回国在上海涉外企业工作,小女儿至今供职于美国硅谷从事科研工作。赵学勐于2018年去世时已是85岁高龄,但之前精神矍铄,仍然一个人经常性出入机场,往返于国内外有关单位、重大工程现场或学术交流会场,总是“在路上”。就在临去世前一两年,他还相继出席了全国桩基础、桥梁结构等重要的学术会议,并作专题报告。是的,他在路桥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学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样也一直“在路上”,服务着各地的路桥工程建设,造福着包括家乡人民在内的“大家”,与时代一并前行!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