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泾川县“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

2024年09月06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粮食安全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十四五”时期是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构建统一的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的重要攻坚期。为加快我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发展,实现粮食安全战略,根据《平凉市“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发展规划》(平粮发〔2022〕4号)《泾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泾政发﹝2021﹞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县粮食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为己任,加强企业管理,提升储备能力,对接落实项目,规范流通秩序,推动产业扶贫,着力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粮食仓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加强省级和县级储备粮管理。认真落实“两安责任”(即储粮安全和安全生产)、“一符三专四落实”和“一符四无”管理措施,实行储备粮管理“终身制”,层层签订储备粮管理目标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岗位到人,任务到人,管理无漏洞,不断提升粮食仓储保障能力。“十三五”期间先后完成省级储备粮轮换任务1450吨,轮换县级储备3052.68吨。认真开展春秋两季“两个安全”普查和政策性粮食大清查,做到了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深入开展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和“一符四无”粮仓建设活动,提高储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经省市普查验收,连续多年保持了一类“一符四无”粮仓县成果。

粮食储备规模功能全面提升。按照政府下达的政府储备规模,在交通便利,便于加工投放市场的原则建立储备企业库点2个,进一步优化了政府储备布局。十三五期间,在已建立6500吨县级储备小麦的基础上,建立县级成品粮油储备372吨,其中:面粉298吨,大米37吨,食用油37吨,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确保了储备粮食做到“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严格落实储备粮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储备平衡粮食供需、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的调控作用,以改革完善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政府主导、市场配置,质量第一、优储适需,底线思维、确保安全的原则,确保全县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建立应急加工企业2户、应急储运企业1户,并与14个应急供应和投放点签订应急保供协议,基本实现了应急供应网点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加强粮食流通领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制定了《泾川县粮食监测预警和保障应急预案》并积极开展粮食应急演练,保障了应急状态下原粮及成品粮油采购、调拨、加工、运输、供应等应对工作有章可循,为进一步管好用好粮食和应急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快“粮安工程”建设,进一步维护粮食流通秩序,规范粮油购销市场,确保粮油食品质量安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努力打造诚信便民的规范化、标准化放心粮油经营网络,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质量安全、品种丰富、价格合理的粮油产品。“十三五”期间,全县按照“五统一标准”建设“放心粮店”10户,其中改造提升“放心粮店”4户。

粮食流通能力不断增强。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严格落实“五要五不准”收购守则,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合理布设网点,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结合实施“放心粮店”和“主食厨房”,引导粮油生产经营企业和供应网点坚持以品质核心,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截止“十三五”末,全县共有国有粮食企业1户,民营粮食企业4户,私营面粉加工企业7户,大型饲料加工转化企业1户,个体粮商24户。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户,粮食产业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粮食仓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十三五”以来,按照国家和省市“粮安工程”建设规划部署,编制了全县“危仓老库”维修改造规划,积极争取对接粮食仓储物流建设项目。先后完成投资40万元维修改造盛谷公司危仓5座,增加仓容量4600吨;实施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争取项目资金115万元,其中:上级投资92万元,县级配套23万元,对盛谷公司城关和高平分公司2个收储库点进行改造,实现粮库业务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大力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仓建设项目,按照“政府补助、农户自愿、共同出资”的原则,在全县14个乡镇发放农户科学储粮仓2900套,使全县农户科学储粮示范户达到7500户,有效改善了农户储粮条件和生活环境,解决了农民“储粮难”的问题,减少了农户储粮损失。

粮食流通秩序进一步规范。着力推进粮食行政许可“放管服”改革,制定了《泾川县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服务指南》,严把市场准入关,建立了粮食经纪人管理制度,从严审核涉粮企业经营资质。十三五期间,以“广泛宣传,依法行政,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深入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为维护全县粮食市场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共为符合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审核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15户。组织执法人员,定期对全县37户粮油经营单位的粮食市场秩序、库存、收购、加工、卫生、质量开展巡回检查和专项检查,依法采取了现场警告、限期责令整改、经济处罚等措施,累计开展粮食市场专项检查60多次,保障了全县粮油食品安全。

节粮减损工作成效显著。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采取张贴海报和LED屏幕播放等形式,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粮食质量安全宣传日、粮食科技周、世界粮食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让消费者了解粮油基础知识,让科学营养、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倡导“文明就餐、杜绝浪费”的用餐方式,向全社会印发《关于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坚决遏制餐饮浪费的倡议书》《爱粮节粮反对浪费倡议书》等宣传资料,引导群众树立科学饮食新理念,自觉抵制铺张浪费,提倡绿色消费,适量点餐,剩餐打包,共建绿色文明的就餐环境,累计发放宣传彩页20000余份,张贴海报5000多张。

应急物资供应得到保障。按照职能划转要求,2019年4月从民政部门接收了救灾物资储备库,接收各类救灾储备物资七大类42种。其中,临时食宿类21种,防护用品类8种,动力燃料类1种,照明设备类3种,通讯广播类2种,器材工具类6种,工程材料类1种。投资1600元对救灾物资库电动门及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对原库内存放的各种物资进行了盘点,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分类、装卸、运输、回收、报废、补充等相关管理制度,持续优化储备品种、规模、结构,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在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制定了《泾川县救灾物资应急保障预案》《救灾物资储备库物资管理办法》,安排2名人员专职负责储存库管理,做到管理规范,职责明确,确保救灾物资数量真实、储存安全、管理规范,为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粮食安全主体责任不断压实。把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作为“十三五”期间全县粮食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按照省市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监督考核办法,切实履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承担完成了16项考核任务,并及时与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务、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依照法定权限,认真履行职责。各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工作任务和各自工作职责,针对每条意见制定了切实可靠的工作措施,建立了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建立了粮食安全责任约谈、责任追究、督查抽查制度,全面靠实工作责任,形成了政府和责任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抓粮食安全的工作机制,顺利通过了省市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验收。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呈现竞争优势重塑、经贸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我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阶段。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于国家安全特别是粮食、能源等关键领域安全构成严峻挑战。需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全县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十四五”时期是粮食安全和粮食经济发展的政策叠加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大局,把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新的国家粮食安全观,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等政策的实施,为粮食安全和粮食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十四五”时期,要抓住政策机遇,利用泾川地处甘肃东部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的区位优势,坚持整合区域粮食储备、物资储备、物流节点等基础设施,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现代物流骨干网络建设,提升跨区域分拨集散能力,在更高层次、更高质量上提升全县粮食经济发展水平。

(二)“十四五”时期是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的关键期。我县耕地相对较少、水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种粮比较效益偏低。随着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粮食品种结构性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十四五”时期,要严格按照中央关于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等要求,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完善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等,切实稳定和提高我县粮食自给率。

(三)“十四五”时期是改革完善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的变革期。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制度不健全,加工企业、批发交易、零售商超等重要流通主体商业性不多。农户和城镇居民储粮意识淡薄,防范和应对重大风险过度依赖政府储备。“十四五”时期,要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实施意见》要求,明确储备功能定位,优化储备结构布局,完善轮换运行机制,修订储备管理办法,完善分级动用方案,更好发挥政府储备“压舱石”作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推动形成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协同互补的新格局。

(四)“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提升粮食收储供应能力的攻坚期。受我县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配套滞后等因素影响,我县粮食仓储物流、应急设施基础薄弱。“十四五”时期,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加快推进改建、扩建和新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持续推进中心粮库建设,增强粮食安全运行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粮食应急供应、配送、加工网点的布局,加快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供应保障体系,努力补齐粮食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建设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信息统一汇集、储备实时监管、指挥协调高效。

(五)“十四五”时期是全面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的转型期。我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低,粮食企业自我发展,主动适应市场的积极性不高,主食产品加工工业化、产业化程度低,自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低,粮油经营链条短,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十四五”时期,要积极构建“产购储加销”体系,深入开展“互联网+粮食”行动,大力推进“网上粮店”、“放心粮油+主食厨房”等新业态,推动粮食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面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加强政府层面战略协作,不断释放粮食产业发展活力。

(六)“十四五”时期是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完善期。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物资储备仓储网络,并不断加大物资储备数量,持续加强物资仓储设施建设,适时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近几年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中央级和地方级救灾物资都发挥了重要应急保障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暴露出了国家物资储备依然面临着若干深层次挑战。主要表现是国家物资储备体系尚未建立,物资储备立法位阶偏低,统一调配、协同调配机制运行不畅,储备品类、规模、结构不够科学,应储备的物资却未储问题较为突出,物资储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亟待构建等。“十四五”时期,完善和建立国家物资储备体系,是推进物资储备事业全面发展的必然所需。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保障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职能,深化改革、锐意进取,转型发展,加强战略研究和系统谋划,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发展与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完善和提升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切实增强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发展实力,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推动粮食物资储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1.严守基本农田红线。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的首位,协调好粮食和经济作物争地矛盾。到202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1.25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2万吨以上,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2.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能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3.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多元主体参与的粮食流通,搞好粮食余缺和品种调剂。

4.强化粮食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与我县粮食安全相适应的粮食储备,加强粮食产购销加存调网络建设和应急体系建设,健全粮食调控机制。

5.倡导科学节约用粮。改进粮食播种、收获、储存、运输、加工、消费方式,降低粮食损耗和浪费,提高粮食利用效率,科学饮食,合理消费,开发无形粮田。

6.完善物资储备体系。认真履行救灾物资储备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进一步规范物资采购、管理、调运等工作,加快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发展按照夯实一个基础(即夯实县域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提升两个能力(即提升县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应急救灾救援保障能力),打造六大体系(即地方粮食储备体系、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粮食产业化体系、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粮食流通监管体系、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的总体部署,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积极适应形势变化,主动满足各方面对规划的新期待,切实履行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部门职责和行业使命,保障我县粮食安全。

——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居民吃粮买得到”的底线,全面搞活粮食流通。县级粮食储备保持在省市核定规模以上,新增县级粮食储备5000吨,县级储备粮总规模达到11500吨以上,粮食监测预警更加灵敏、准确,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管用。

——仓储物流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推动与粮食和物资收储保障供应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新建30000吨中心粮库1座,完成投资5000万元;国有粮食仓储企业全面应用环流熏蒸、智能电子测温、机械通风等储粮技术,科学保粮率达到100%;粮食和物资收储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粮食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培育1户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国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国有粮食企业年盈利水平15万元以上;改善农户储粮条件,新增农户科学储粮3000户以上,投资150万元;大力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粮油加工企业,促进产业规模和效益稳步增长。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到“十四五”末,建成完整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完成县、乡(镇)两级20个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网络达标建设;建成“放心粮店”15户,其中“示范放心粮店”5户;

——粮食流通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落实有关粮食法律法规,规范依法行政行为,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监管制度不断创新,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建立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点10个,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覆盖率达到100%以上,粮食质量安全指标的综合检验能力达到100%以上。

第三章   发展重点

一、夯实县域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积极完善粮食收购制度。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和执行政策的带头示范作用,优化收购方式,优化为农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开展粮食购销活动,充分掌握有效粮源,满足市场供应,实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十四五”期间创造条件增设收购网点,国有粮食企业新增2个收购网点,方便农民售粮,做到本地粮源应收尽收。鼓励和引导12户民营企业,24户个体工商户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发挥粮食经纪人的基础性作用,活跃粮食市场。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落实收购资金,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企业自主收购粮食的支持力度;争取商业银行支持,拓宽粮食企业融资渠道。

二、提高粮食流通能力建设

(一)加快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体,通过卖旧建新、撤并收缩、整合提升等措施,建设分布合理、功能齐全、资源共享、物流通畅、方便快捷、服务高效的粮食现代物流,全县粮食仓储物流水平进一步提升,粮食机械通风达到100%,环流熏蒸仓容达到80%, 具备粮情自动测控系统的仓容达到80%以上。一是新建3万吨中心粮库。按照通道网络化、原粮四散化、作业机械化、运行信息化、设施技术标准化的要求,投资5000万元,征地40.99亩,新建5栋钢筋混凝土双T平房仓,总仓容30000吨,建成一站式用房、器材库、消防泵房等设施,配套安装粮情检测和智能化储粮系统及其他附属工程等。二是新建1座800平方米仓容量为2000吨的低温可调式冷藏冷冻库,购置安装低温控制系统及冷藏冷冻配套设施,完成投资1500万元。三是完成投资2500万元,维修改造盛谷公司应急粮食收储网点4个,仓房10座,仓容量10150吨,其中城关分公司4座仓容4250吨,荔堡分公司2座仓容1500吨,玉都分公司2座仓容2500吨,王村分公司2座仓容1900吨。分别对屋顶铺设彩钢夹心板,更换安装密闭门窗、防潮地坪、墙面防潮处理、配套粮库智能化管理系统,维修改造大门等基础设施。

(二)加快智慧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粮食”模式,打造“智慧粮食”建设。加强粮食信息化关键技术和专用装备应用,提升收购、储存、调运、加工、供应等各个环节信息化水平,建成具有泾川特色的“智慧粮食”新体系。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模式,推广“网上粮店”、“放心粮油+主食厨房”等新型粮食流通体系零售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在原有的“放心粮店”的基础上申报“陇上好粮油”项目,提升全县好粮油新零售网络供应服务功能,促进群众对粮食行业的新认识,实现与全国好粮油新零售网络有效对接。

(三)加强粮食产销合作。支持粮食企业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与周边国家和企业开展全方位交流,与粮食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机制。鼓励我县与主产区粮食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确保全县粮食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粮食产销合作,充实粮食产销合作力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粮油加工企业与我县粮食企业合作建立粮食加工企业,支持主产区粮食企业在县内建设仓储物流设施和营销网络,打造产销一体的粮食流通合作企业。建立收购网点,年均外采调入小麦10000吨以上,年均外采调入大米4000吨,满足口粮品种需要;加大秋粮内购外销力度,年均外销玉米20000吨以上。

(四)完善国有粮油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国有粮油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办法》,对全县粮油仓储企业进行备案登记,实施动态管理。坚决杜绝违规拆除、迁移粮油仓储物流设施,以及非法侵占、损坏粮油仓储物流设施,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或其他保护不力等情况。加大乡镇废弃粮库的保护力度,优化整合、合理利用。对于确需拆除或改变用途的乡镇粮库,必须按照“功能不降、先建后拆”的原则,统筹协调重建,确保辖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总量、布局及结构满足粮食安全需要。

三、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

(一)增强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活力。积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粮食企业布局,增强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活力。引导国有粮食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组建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粮食龙头企业。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企业,创新粮食企业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粮食企业成为依法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二)培育新型粮食流通主体。大力支持多元化主体发展,积极引导粮食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粮,活跃收购市场。注重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导示范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粮食行业领军企业。引导粮食企业,加强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合作,提高粮食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粮食经营模式。

(三)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利用“优质粮食工程”打造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优化产业结构,支持鼓励粮食龙头企业扩大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供给,加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县域优质小麦、玉米为支撑,特色小杂粮为补充的粮食生产体系建设。通过打造特色产品以及主食应急加工全产业链项目建设,推动粮食企业向上游与新型农业主体开展产销对接和协作,采取定向投入、专项服务、订单收购、代储加工等方式,建设加工原料基地。

(四)培育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重点向粮油加工企业和购销企业倾斜,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粮食产业龙头企业集团,有效发挥其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和骨干带头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加快建设适应不同需要的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优质粮油产业带。全面落实“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争创名优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努力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一至两个在全省和全市叫得响的泾川粮油品牌,改变我县粮油产品品牌不少、名牌不多的现状,带动农民种粮增收和企业增效。

(五)发展粮食循环经济。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支持粮食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探索开展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提高粮油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倡导绿色粮源、绿色仓储、绿色工ㄏ、绿色园区建设,在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体现再利用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

(六)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大力促进粮食加工业发展,重点扶持优质小麦及小杂粮、胡麻油、菜籽油等地方特色粮油精深加工。加快推进主食品种标准化生产、社会化供应、产业化经营。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专用粉、全麦粉、营养强化粉等精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增加安全绿色、优质营养、适口方便、种类丰富的粮食产品供给,增加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的特色产品供给,增加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中高端产品供给。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8户面粉加工企业为依托,组建以粮食加工、转换、配送、仓储等为一体的粮食加工生产联盟,提升粮油产业发展聚集度。

四、加强应急储备体系建设

(一)适度增加储备规模。严格落实省、市核定的地方粮油储备规模,优化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储备比例。进一步完善轮换管理和库存监管机制,抓好储备粮油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做到轮换及时、库存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按照国务院“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和市政府下达的地方粮油储备计划,在已建立县级储备小麦6500吨、成品粮油储备372吨的基础上,增加县级储备小麦5000吨,全县粮食储备规模达到 11500吨。积极鼓励粮食购销企业面向农民和用粮企业开展代购、代销、代储业务。引导粮食经营者主动承担粮油最低最高库存义务。

(二)规范粮食储备监管。“十四五”时期,发改(粮食)、财政、农发行等各部门要建立从上而下的地方粮食和物资储备监管协作基本框架,从成立领导机构、增进信息交流、开展联合调研、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协同执法、统筹库存检查、加强考核协调、实行联合惩戒等方面形成合力,整合运用监管资源。要综合运用“双随机”抽查、信用监管、信息化监管等手段,着力推进监管手段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存储安全,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

(三)完善粮食储备保障机制。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完善储备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我县改革完善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科学定位粮食储备功能,根据粮食应急保障的需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仓储设施、加工项目、集中配送企业和供应网点,有效提升全县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四)完善物资储备保障机制。不断加强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0万元,新建四级标准的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切实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合理确定储备物资品种、规模、布局,储备除生活救助类物资外,增加防护用品、生命救助、生命支持、污染物清理、工程设备等救灾救援物资储备。完成省市下达的储备冻猪肉任务;按照城区人口每人每天消费1斤蔬菜、保障7天消费量的标准,长期储备冬春蔬菜,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需要。不断完善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保障、日常管理、应急物资调运等制度,加强对冻猪肉、冬春蔬菜储备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实现管理更加科学,储备布局更加优化,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储备物资收储动用轮换和日常管理成本明显降低、效率效能明显提升。

(五)加强“放心粮店“建设。加大“放心粮店”日常监管力度,完善“放心粮店”准入和退出机制,以“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申报项目,提升门店形象、经营管理模式和网络供应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粮食”的作用,实现与全国好粮油新零售网络有效对接,进一步加大“放心粮店”建设和提升改造力度。到“十四五”末,确保我县“放心粮店”达到15户,每个乡(镇)至少提升改造1户“放心粮店”。

(六)加强应急网络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县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体系,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实现对粮食生产、需求、库存、价格、储备和粮油市场动态信息的监测分析,力争做到市场异情早预警、早决策、早应对。到“十四五”末,建成完整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其中中心城区建设3个规范化粮油应急供应点,并统一配置营业柜台,统一门头标识及智能管理、结算系统。在乡镇建设14个粮油应急供应点,与现有应急加工企业、应急储运企业,共同构成应急供应保障体系。采取企业自愿、政府认定、签订合同的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粮食加工和经营企业承担应急保供任务,确保严重自然灾害或紧急状态时的粮食供应和市场稳定。

(七)加强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建立我县粮食预警监测系统,继续落实2个粮油价格监测直报点的统计数据收集与整理,初步形成县乡一体化的监测预警体系。跟踪服务已达标的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和应急加工企业,抓好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全面提升应急能力。注重隐患排查、监控和整治工作,突出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对应急粮源、应急车辆、应急值守、通信等基础设施跟踪监测,消除各类隐患。完善粮食应急供应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增强应急保障实战能力,在发生自然灾害、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起区域粮食市场供求异常波动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五、提高粮食流通市场监管能力

(一)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积极探索互动式培训,全面提高粮食市场监管人员素质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工作业绩优秀的人才,授予荣誉称号,给予职位晋升等,激发监管队伍活力。倡导典型带动作用,利用报刊、电视、公众号、部门网站等,大力宣传优秀监管人才和典型经验做法。

(二)建立健全流通监管制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召开会议,学习和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开展粮食流通管理方面的专项检查或联合执法工作,根据形势研究并提出突发事件的解决办法和重大案件的查处方案,研究确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事项。建立行政复议、案件移送和告知制度,形成粮食流通行政执法信息共享机制,切实提高执法监管水平。

(三)加强粮食经营者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行业信用体系管理经营者名录库和信用评价体系,制定全县粮食经营者社会信用评价实施细则,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油仓储管理办法》《泾川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泾川县信用体系监管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披露,惩戒管理等制度规范,确保信用评价体系能全面客观公正反映粮食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状况,最大限度发挥粮食经营活动守法诚信评价信息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作用。科学设置信用监管档案示范文本,逐步建立企业诚信档案。

(四)强化粮食流通监管效能。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执法装备配备力度,积极与财政等部门衔接,落实执法车辆、记录仪、录像机、录音笔、扦样器等执法装备。突出重点环节,提升监管合力,加强与市场监管、卫生、价格等部门以及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的联合监管力度,切实增强对粮食收购、运输、储存环节的质量、卫生、统计、库存、仓储设施和技术规范的监管,切实提高监管效能。

六、提高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一)完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重点完善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提高快检、卫生安全、农药残留、真菌毒素、常规检测等原粮检验监测,承担地方储备粮、政策性用粮及新收获粮食的质量监测、抽查和普查工作。推进国有骨干粮食收储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快检设备。整合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资源,在全县布设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点3个。持续推进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扎实开展质量抽查、完善过程监管制度,优化出入库监管模式,切实发挥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作用。

(二)落实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落实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和风险监测点的作用,扩大检验监测覆盖面。按照《甘肃省粮食收购和出入库必检项目》文件规定,把好粮食出入库质量安全关。落实国家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年度计划和省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加强新收获、库存、“放心粮店”和流通环节等各类原粮及成品粮油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建立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防止超标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源头治理,加强与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完善联动机制,落实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主体责任。持续加强进口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力度,实现进口粮食质量安全信息互通共享,督促辖区内进口商、进口粮食加工(储备)企业落实进口粮食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强化源头治理。

七、加快行业科技及信息化建设

(一)深入实施“科技兴粮”。积极贯彻落实我县《关于推进“科技兴粮”的实施意见》,力争到“十四五”末,我县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学研用融合更加紧密,解决一批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粮食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技术转移成效不断放大,特别在粮油储藏技术、粮油精深加工、粮食质量安全、节粮减损、现代粮食物流、“智慧粮食”和粮食新零售等领域的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县粮食优质品率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粮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以上。

(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粮食科技成果与标准的对接,广泛征集粮食企业技术难题和科技需求,健全粮食行业科技成果、人才、机构“三对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运作的粮食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积极组织我县粮食企业参加全省、全市粮食科技活动周,展示对接粮食科技成果。立足我县粮食行业急需解决的瓶颈制约问题,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经济节约的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和推广应用。“十四五”时期,结合“中国好粮油”行动,推进粮油加工能力建设,在粮油骨干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增强我区粮油名品、名企、名牌竞争力。全县国有粮食仓储企业应用环流熏蒸、智能电子测温、机械通风等储粮新技术、科学保粮率比例大幅度上升。

(三)构建智能信息化体系。实施“互联网+粮食”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智慧粮库建设,夯实行业信息化基础,重点加强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粮油加工企业电子商务、粮油供应应急网点的信息化建设。“十四五”时期,对全县各储粮库点未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仓库进行改造,使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覆盖率大幅度上升,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实用、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规范统一、运行高效的粮食行业信息化系统,进一步提升仓储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四)深化信息技术与粮食行业的融合。利用云平台、大数据技术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建立粮食行业内部与涉粮部门间信息交换机制,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构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调度信息平台,提升粮食质量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和粮食应急指挥调度效率。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升行业经营和管理水平。

八、提高依法管粮水平

(一)加强行业法制建设。加强粮食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粮食优惠政策与依法管粮的法律法规社会知晓度,建立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实现全部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信息可网络查询。认真履行部门职能,依法管粮,将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管相结合,扎实有序开展粮食库存检查、夏秋两季粮食收购检查、政策性粮食出库检查等专项检查工作,以检查规范粮食流通秩序,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提升粮食行政执法权威。

(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县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自觉把系列讲话作为做好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把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法律法规作为本系统干部职工日常学习的重点内容,完善粮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创新学法形式,拓宽学法渠道,把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好不好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加强对粮食经营主体应履行的法定义务的宣传教育,提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的意识和能力。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粮食质量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九、推进“人才兴粮”建设

(一)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积极实施“人才兴粮”战略,通过搭平台、建机制、强培训等方式加强教育培训,鼓励和支持全县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干部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的业务技能和知识结构。在抓好基层干部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将基层企业普通职工纳入行业人才培训范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公开招聘大学生到国有粮食企业工作,特别是粮库智能化、信息化和粮油加工方面人才的引进,为粮食行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后备力量;为解决行业人才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等不合理问题,为粮食经济的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二)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激发粮食行业人才活力。积极探索分配激励制度,鼓励多劳多得,按贡献论报酬。为优秀粮食行业人才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推行粮食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标准。积极探索推行荣誉激励制度,加大行业优秀人才宣传表彰,增强优秀人才的政治荣誉感和职业自豪感。

十、大力实施节粮减损

(一)加强粮食安全宣传教育。以贴近生活、贴近消费群体为主线,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力度,继续将节粮减损工作向纵深推进。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丰富和完善宣传思路手法,开设“粮食安全”专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主阵地作用,扎实开展粮食科技周、世界粮食日等宣传活动,普及节粮减损知识,树立粮食安全理念,唤起社会公众爱粮节粮反对浪费的意识。继续加强泾川县盛谷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粮食安全宣传基地建设,加大对学生及社会各界到基地接受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力度。

(二)促进农户源头减损。鼓励藏粮于民,积极实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建立和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继续争取农户科学储粮仓项目。“十四五”时期,计划投资150万元,为农户发放科学储粮仓3000套。鼓励、支持粮食仓储加工企业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实现农户粮食保值增值,减少农民储粮成本,规避粮食市场风险,切实降低农户粮食产后及储存损失,实现减损增效。

(三)推进粮食流通环节减损。加快新仓建设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持续推进“一符四无”粮仓建设,提高安全储粮能力,减少储粮损失。继续在粮食储备等企业开展“四合一”绿色储粮新技术。鼓励、支持粮食仓储、加工企业推广应用节粮减损新设施、新技术和新装备。持续推进原粮“四散”化(散装、散运、散卸、散存)运输, 鼓励企业购置散粮运输装备及装卸设备,推动传统运输方式转变和效率的提升,降低装卸运输的损耗。不断提升粮油加工科技水平,减少加工环节损失浪费。加快推进小麦、玉米、小杂粮、马铃薯、胡麻油等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应用步伐,推广高效低耗新技术,引导粮油适度加工、合理加工,促进粮油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循环利用。推进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鲜食品等主食产品的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粮油精深加工,减少粮食加工损失。

(四)持续推动消费减损。积极倡导勤俭节约、营养健康的科学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养成良好的饮食文化,将节粮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深入人心,坚决制止和杜绝餐饮浪费行为,推行简餐和标准化饮食,加大力度推进“光盘行动”。大力宣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引导全民科学膳食、健康消费、文明消费,把制止餐饮浪费融入到食物多样、绿色生态、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方便适口的饮食中,讲究营养健康不浪费。推进“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校园,满足城乡居民对放心粮油的需求,带动全社会关注、爱惜和节约粮食,着力推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明确实施责任主体。明确职责分工,细化落实工作任务,加强对本《发展规划》的指导和监督。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尊重粮食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在本《发展规划》实施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在政企沟通、信息收集、技术应用、标准推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原则,突出本《发展规划》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改革政策、优质粮食工程、仓储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等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落实。强化重大建设项目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抓住关键环节、难点问题,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补齐短板上取得新突破。将本《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落实情况和年度实施计划,纳入部门、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落实保障机制。发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挥棒”导向作用,推进本《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三、健全金融支持政策。坚持政府投资主导,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全县粮食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粮食收购、仓储、加工、物流等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加大对全县粮食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继续将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支持范围。开展小麦、玉米、油菜籽等农产品的保险+期货试点业务。引导粮食企业合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管控价格风险。开展企业资产抵押和订单、仓单、应收帐款质押等融资业务。创新“信贷+保险”、产业链金融等多种服务模式。支持保险机构为粮食企业对外贸易、“走出去”提供保险业务。

四、加强规划实施协调。坚持全县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一盘棋”思想,强化中央与地方、相关部门之间对全局性、战略性等重要目标任务的统筹、协调,建立横向纵向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对本《发展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分析,完善本《发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修订和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本《发展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环境。

五、强化党建政治保障。加强党对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自觉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统筹谋划全行业改革和发展。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对本《发展规划》实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形成推进全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