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金申:新发现的十六国时期法常造鎏金铜佛立像

2024年04月08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金申简历:

1949年北京人,1968年内蒙古上山下乡,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美术五年。一直从事佛教美术考古及文物鉴定,为中外大专院校和文博单位授课,桃李天下。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点评专家。文物著述三十余种,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善画达摩类佛画,对草原人马有深入体会,画风刚健,独树一帜,获得美术界及艺术市场一致好评。

新发现的十六国时期法常造鎏金铜佛立像

僧法常造释迦牟尼佛立像,铜鎏金,高14 厘米,北京宝隆艺苑中心博物馆藏品,出自河北省中部一带(图 1)。光背及台座已失,仅存像身部分。鎏金局部尚存。像背后阴线竖刻“石赵法常佛”五字[1]。佛面相方圆丰满,大眼横长,额正中有白毫。袒右肩大衣斜披而下,衣领凿刻连珠纹图案。胸前线刻火焰宝珠图案。大衣贴体,衣纹厚重有力,躯干正面和后背衣纹呈 U 形。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抓大衣一角。整体造型饱满,细部线条雕刻有力,富有立体感。

▲图1  铜鎏金僧法常造释迦牟尼佛立像 高14厘米 河北中部出土 铭:“石赵法常佛” 北京宝隆艺苑中心博物馆藏

佛发为高肉髻,上有浅线刻纹,仍属 4 世纪佛像普遍流行的磨光式肉髻样式。再将其造型框架和细部手法与同时代甘肃炳灵寺早期石窟造像和其他存世独尊铜佛像相比较,可直观判断其为公元4世纪十六国时期的作品。佛像背后阴线刻“石赵法常佛”五字。“石赵”应指石勒、石虎叔侄所建的后赵(319—351,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一带)。魏晋时期诸多小王国割据,为了加以区分,当时的僧人经常在僧名前冠以他所在的国主的姓氏和国名,如后秦国主姚兴迎高僧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所译经皆冠以“姚秦三藏法师”,还有三国时的魏国法师康僧铠所译佛经则标名为“曹魏三藏法师康僧铠”,等等。这里的石赵指的应该是后赵。

▲图2  十六国 金铜佛立像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图3  4世纪 金铜弥勒菩萨立像 高32.9厘米 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藏

▲图4  十六国 佛坐像 高19厘米 甘肃泾川县玉都乡出土

▲图5    西秦  炳灵寺第1窟佛立像

▲图6    十六国  炳灵寺第169窟佛坐像

法常,应是僧人名,《高僧传》“佛图澄传”中 恰 有 佛 图 澄 的 弟 子 名 法 常 。佛 图 澄(232—348),西域龟兹人,晋怀帝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时年已 79 岁。“佛图澄传”中记有佛图澄止于邺城(今河北临漳)的内中寺,派遣弟子法常北上襄国 ,法常与从襄国而来的弟子法佐相遇,二人谈话议及师傅 ,佛图澄全都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云云[2]。僧人法名虽然难免重复,但这尊佛像与佛图澄的时代(4 世纪初)和活动地域都能对应,其背后所刻的石赵僧人名字很可能就是佛图澄的弟子法常。据此也可以判断,此像的制作年代应该在后赵存续期的 319 至 351年之间。

通观 4—5 世纪的佛坐像,佛发髻以磨光肉髻的形式占绝大多数,即佛发正中肉髻不刻画发纹,犹如一颗大圆珠,圆润光亮,极为醒目。这种磨光肉髻形式应是4世纪十六国时期至北魏初期佛像的一般规律,为当时的流行样式,也是判断佛像时代的着眼点之一,一直到北魏依然流行。如云冈20窟大佛高达17米,堪称雄伟,也是磨光肉髻。(图 7-8)。且目前所见十六国佛坐像均着通肩式大衣,胸前及前襟部衣纹呈 U 形或 V 形,衣纹断面呈浅阶梯状,尤以两臂部分衣纹刻划深刻有力,层次明显。而有的铜佛像在领子上刻连珠纹,也有的将衣领处理成圆领状并刻有连珠纹。另外,和早期石窟造像一样,十六国时期的造像种类较单一,小像几乎全是禅定佛坐像,应该是禅定僧禅修时的观想像。此件法常造像为立像,高肉髻上有浅线刻发纹,且胸前刻有摩尼宝珠火焰纹,身穿袒右肩大衣,较为少见。

▲图7  十六国时代的金铜佛像(原日本新田市收藏)

▲图8  北魏 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

▲图9  北魏 陆浑县功曹魏灵藏等造像 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第234龛

法常造释迦佛像前胸上刻摩尼宝珠及火焰纹,纹饰细腻,线刻流畅,早期佛像上出现这种纹饰很少见。在佛像胸前出现的摩尼宝珠及火焰纹可见龙门石窟北魏开凿的古阳洞北壁第234龛陆浑县功曹魏灵藏等造像,(图 9)此像是太和末至景明年间所造。禅定佛像双手作禅定印,袒右肩大衣,结跏趺坐,胸前浮雕有火焰宝珠纹,宝珠中心有一“卍”字。又在南壁第66龛比丘法生造像,是景明四年(503年)比丘法生为孝文帝并北海王母子所造像龛的主佛也是禅定坐佛,胸前也有同样的宝珠纹,正中心位置也可见“卍”字。(图 10)

▲图10    503年 比丘法生造像 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第66龛

法常僧的资料目前尚未查到,但在高僧佛图澄的活动地域能够发现法常刻款的金铜佛像,使我们有理由推测此像有可能就是佛图澄的弟子法常发愿制作的。果若如此,该像将为研究佛图澄的事迹增添一点宝贵的实物资料。

▲图11  后赵  建武四年佛坐像  高39.7厘米  出土地不明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带铭文的十六国后赵时代的金铜佛像传世甚稀。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的后赵建武四年(338)竺 某 造 金铜 佛 坐 像( 图 11),高 39.7 厘米,出土地不明,是佛教美术史上的标尺之作,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残留的铭文:“建武四年岁在戊戌八月卅日,比丘竺……慕道德……及……三……生……”[3]可知此像为比丘竺某发愿造,据他的竺姓判断,应该是印度一带的僧人。旧例魏晋时僧人的法名前冠以“竺”,表示他的籍贯是印度,冠以“支”示意其籍贯是大月支,冠以“康”则为康居人,冠以“何”则属西域何国出身,而中国僧人则在名前冠以“释”。据此也可以推知,后赵国当年招揽了多名如佛图澄、竺某等印度和西域僧人。今法常造像又为佛教美术史增添了一件标明为后赵的单尊金铜佛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原文刊载于《文物春秋》2020年06月刊

注释:

[1]金申、彭永华 《两家藏古代佛像:苔花斋藏佛像》[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2]慧皎《晋邺中竺僧图澄》[M]/慧皎 .高僧传:卷九 .朱恒夫、王学钧、赵益注释 .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539—568.

[3]金申 《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金申 《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