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张怀群:重新发现的泾州大云寺地宫史料

2023年11月04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泾州大云寺地宫被发规。虽然在1966年经《文物》公布与世,但是能看到这份杂志的人极少。之后,相当的有关著述发表。看到者亦少,几十年过去,这些也成了需要重新发现的史料。

2002年以前,对泾州大云寺地宫有唐朝壁画的记载文字廖廖,或语焉不祥。对大云寺地宫也只有简练的描述或以有一句话的记载,需因世人关注的是金银棺,而非地宫,壁画,又因发现时没有留下绘图和照片,没有对每一位参与发现者当场调查。

当时全国发现的棺椁葬制的地宫还没有。有此知识的人无几。把塔下安奉合利的容器叫塔基。不知道棺椁葬制地宫是取“黄肠题凑”葬制原理成寓意的实例,不知道舍利套函和地宫,大概是一个定整的棺椁制组合体,因此把泾川地宫叫“砖砌墓室”,认为金银棺最重要,把最美好的文字都集中在对金银棺的描写上,地宫石门上的线斜描写也较为译尽,作为考古来说,没有哪一样重要与不重要,都应该如实来描了。留下遗憾的是把地宫用了几百个字,简约地交代了一下,其写作者也没有亲眼见过地宫,是从泾川提供的原始资料写的,地宫是什么时候拆掉的?也没有涉及,只有乔碎成等几位老入说青砖有用处,墓晨面的青砖私人家庭是不敢用的。因此就被生产队做了农业设施律设的材料。

其实,地宫和金银棺同等重要,因为它是中国以棺椁葬制安奉舍利的第一座地宫,就是舍利山塔上安奉演变成在地下以棺椁——也就是中国木棺材式样的金棺材安奉舍利。舍利葬制中国化,地官。在三国,北朝就已经有了,但不是棺椁葬制。地宫里有中国木棺式样的金棺材,这是第一座。从建筑史角度评,第一座棺椁葬制的地宫是什么样?第一座唐朝的佛教舍利地官在哪里?就是甘肃泾川的这一座,中国建筑史的图片典籍。应该把它收进去。但是没有拍下照片,以后。比泾川地宫更著名的法门专地宫被发现,其建设史也比泾川地宫晚了180多年。

1966年《文物》杂志首发

1966年第3期《文物》杂志发表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执笔:董玉祥)《甘肃省泾川县出土的唐代含利石函》首次记载石函,地宫:“1964年12月。甘肃省泾川县城关公社贾家庄生产大队社员在城北水水泉寺东南约1里处平整土地时。挖出一砖砌窨室,室内置“舍利石函”,即告知县文化馆”“石函出上地为贾家庄生产大队属地。其近地势平坦。后依山岭,前临泾水,窨室作券网,方向正南北,室门南开。作方形。前有函道,宽约1.5米,长约2米。函道内有砖彻石台通向地而,甬道两侧壁上原绘彩色壁画,惜经风化,现已剥蚀殆尽。室门系由四块质地坚硬的大理岩制成。门顶呈平圆毛。长1米,高0.36类,厚0.19米。门楣正中刻一束莲座,”“门坎石条作长方形,上阴刻吐枝四蕃莲花纹,室门原有一大石板封口。“舍利石函”即置于室内。““函内所置的金,银钗和砖室甬道内散数枚“开元通宝”等遗物,很可能是当时的‘施主’们的施舍之物。”

这是大云寺地宫记迷文字的离殇,由此至2002年,各类文章描述依据于此,且写作者都未亲眼见过地宫和石函。

1966年(文物)杂志首次发表大云寺含利套函文图两个月后,因“文革”开始。《文物》杂志停刊。但是,文物考古工作并未完全停止,一系列重大成果。除了新华社,《人民日报》进行了简略报道。许多具体材料没有发表的园地,郭沫若于1971年7月22日给周恩来总理写了报告。《文物》于1972年复刊。“泾川套函”如果不在1966年3月发表。得等到1972年之后。

1985年7月,刘映褀(已故)著《泾川一览》出版,有《金银棺》篇,内容刊于《文物》文章。这是“文革”后首次独立成篇重提大云寺佛舍利金银棺的文章。

《中国大百科金书·考古卷》称泾川大云寺塔基、金棺银椁在舍利瘘埋制度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1986年8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以甘肃泾川大云寺塔基为题,对地宫高度概括,对壁画有一句话记载:“泾川唐代塔基,塔为唐泾川大云寺塔。地宫正式出规。同时,还使用了金棺银椁,这在舍利略规制变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地宫平面方形,砖彻,券顶,门向南,门前有短甬道,甬道两壁绘壁画(已脱落)。宫门上中施半圆形门楣,刻香炉,宝盖和飞荧。门内两侧石壁上刻天王力士。地宫内置舍利石函、函身四周刻钻序。铭束有建塔官吏和僧众的题名。”

1990年12月,刘映祺撰写的《泾川出土文物--唐代“金银棺”》一文,简述了《中国大百科金书》记载泾川金银棺事,从全国10余处塔基中只选了泾川金银棺作为代表性塔基,精印了彩色图版。论述了郭沫若重视,请到中央,出国展出20多年后。从中央重回省上。

1996年12月,我的《泾州之秘》(1996年12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有《武则天下诏在泾州建大云寺后制“泾川金银棺”)篇。对地宫结构记述基本到位,对壁画也只有一句话的记载。

《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大事记》(2002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记载一句:“本年,甘肃省博物馆发现唐泾川大云寺塔基及其地宫。”

2002年11月,我约专著《泾川与世界遗产:西王母圣地》《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内有万字文(38年前,世界之宝泾州大云寺合利金银棺发现记》,首次披露38年间发现及之后全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细节。如周总理低调处理泾川金银棺出土新闻,使世界之宝与走向世界的机遇擦而过之历史,郭沫若与国宝和鉴定金银棺,泾川发现了两个舍利塔基,一县为何出土两批合利的世界之最等等。还有《隋文帝给泾川发舍利子》《修复泾州大云寺有无可能》两篇文章。

发现当事人重述地宫壁画

2008年,当年去过现场的章成先生撰写文章《泾川大云寺舍利石涵出土之后》、对地宫彩色壁有记载:“藏地宫已暴露出来,坐北向南,上下四壁全用砖石砌筑,方约1.5米多,人要屈身才能进去。门前有过道,长2米,宽1.5米。两侧及地宫有彩色壁画,风化剥蚀已尽。“

2012年,当年发观当事人,时任贾家庄生产队会计贾林元(已故)写的《泾川县大云寺金棺材出土前后》说:“此坑坐北面向南,长的2米。宽1.5来。深2米,地铺天蓝色四方砖,南面有下坑的砖铺台阶,下面是长方形过道。过道墙壁上东西都是用白石灰粉刷墙。上面画有“飞天”人物彩色壁画两对,四角有蓝天白云彩色画”“大石函箱子和金棺材是我父亲贾树忠和贾兆福两人从小窑洞抱出地面。”“当时把大理石箱打开一看,有一个小匣子,我父亲和贾兆福就交给时任队长乔万福。紧接着队长当场就交给我(贾林元)。我就用黑羊毛口袋包着抱回生产队会计办公室。”下午1点左右我亲自打开大石函箱子,当时在场的共有5人看见。有我(贾林元),乔毛,乔通,乔勤娃,乔万银,他们在饲养站喂牲口。以上4位老人都已过世,“随后队长就叫我(贾林元)、乔碎成,乔富贵,乔元姓,乔麦元5人连夜用人力车拉送到县文化馆,我(贾林元)抱的“金银棺材”匣子。张馆长给我写了收条”“金棺材重量一斤一两八钱,收据条子我拿回来贴在生产队金计办公室文卷柜里面右下角上。现已快50年了,文卷柜上的纸据不清。“我父亲说,金棺材的详细情况你最清楚应记下,挖了金棺材的坑要牢记。墙壁上的白石灰叫党原一位老汉赶着毛驴都铲下驮走了,这是我父亲砍柴时看见的,问老汉你拿白石灰片有什么用,老汉说千年的陈石灰是一种刀尖药,哪里破了流血,就贴在那里可以止血。随后给了我父表一大片。”

2012年,乔碎成(已故)讲述:“我哩生产队里有几十个人平田整地,我哩看见一块地埂上堆着一堆瓦渣,队长叫我哩拉走。把地腾出来第二年种地。就在瓦渣快要拉光时,忽然看见有一些碎砖头,像有人摆过的一样,整齐得很,我哩就一层一层拆转。大概拆了将近50公分深的时候,看见靠北面有墙,墙上有一块拿白灰粉过的墙面,四角各有一个“云云子”图案,旁边有两块白色青石板。拉开以后,发现有一个洞洞,大家都很高兴,说发现宝贝了。”“和我一块的两个姓贾的人进去了。一个叫贯兆幅,另一个叫贾树忠(这两个人都去世了),我和几个人在外面等着。他们进去后。看见了一个石盒子。里而装着一个像“轿子”的宝贝,上面有一把老式的锁子,钥匙就插在上面,拴钥匙的链子上发出金光,像有电的样子,我哩就把它抱,地宫不大,方方有两米。石盒子有五升斗斗那么大,盖于上刻有“大唐泾州大云寺”几个大字,旁边还复一些文字。我哩几个人就把石盒子抱出来,拿回了队部里,当时在我队哩驻队的县武装部的一个退伍军人,跑上向县文化馆报告了情况。后晌,县文化馆派的人来看了,队里让我和几个社员用架子车拉上石函。送到了县文化馆。到时天已经黑了。县文化的的人员在电灯下打开了石盒子,里面是一个银色的匣子,再是一个金色的匣子,打开后有一个玻璃瓶,从里头倒出来十几个黄米大小的发光颗颗,当时不知道是舍利子。里面还放着一个很粗的金钗子,九,十个很细的银钗子,后来,听文化馆的人说,玻璃瓶里装的是佛祖舍利,看完以后,我哩就回家了,其他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后来县上把我哩奖励了一下。给队里发了一个架子车轮轮子。大概值六十来块钱。现在修大云寺的地址,就是我哩当年发现石函的地方。给县上指认的。后来发现了壁画片片子,说明重建大云当的地方对着哩。”

石函、地官,壁画的本来面目愈加清晰。

时光飞逝,1964年大云寺发现地宫进人第59个年头,今年2月,偶然间我看见了宏学经的《再谒大云寺》,才知道他也是发现的当事人且是唯一全面清理地宫者。亲自参加发现的有可能就剩他两个人了。我即刻以微信抢救性和他交流。互发90多篇(条)资料信息。唤醒他记忆深处的记忆,他写成了《我亲眼看见的出士时的泾州大云寺唐地官》(刊发于(平凉日独》2023年3月29日)。他详细写到了地宫结构和内置。”土冢下是地宫,坐北向南,离地平面约7米,一条甬道南北走向,宽约1.5米。长约3米。深约4米。

所有发现者当中没有反映过的重复实细节有,“舍利石函置放在进门正中三层供台最上,供台一层比一层小。台顶和石函大小一致。供台是用青砖平砌起来的。”地宫外甬道两侧砖砌面,原有彩色绘画剥落殆尽,有各种颜色混杂的绘画碎屑掉在角落,甬道南有上下台阶数层,封地宫门的大石板人工加工过。他身高1.8米,弯腰钻进地宫后能伸直腰。地宫质地坚固,正方型。墙面灰砖平砌。用砖考究,精磨、做工精湛,白灰缝隙,手摸墙面光滑无堵。地宫是拱顶,草帽型,“帽顶”凸起。形似太阳的小方国,拱顶砖工精美。拱枯顶吊下絮絮连连植物根系,如蜘蛛网布满。有雾气缭绕。地宫地面铺方灰砖,覆盖绸缎级光滑的绵土,又覆盖一层黑红色“薄毯”。他用竹筛子筛了地下细土。地宫雾气缠绕,与绵土及红酸枝或柏木粉未有关。门口石板,白灰及壁画碎屑、绵土,黑红土没有拿回去,被废弃。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