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刘后滨:泾州与唐人的安西想象

2023年07月30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唐代的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县北,距首都长安不到五百里,是从河西陇右地区进出长安的门户。安史之乱以后,泾州经历了从王畿到边郡的转变。随着河西陇右的军队 被调往内地平叛,秦陇及以西的地区都被吐蕃占领。代宗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二十余万众进攻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并引吐蕃进入长安。此后,泾州被吐蕃占领五年,直到大历三年(768)唐朝设泾原节度使,十二月己酉,“以邠宁节度使马璘为泾原节度,移镇泾州”①。诗人沈亚之在元和八年(813)西行到了泾州,听到当地百姓都在传颂镇将郝址建议修筑临泾城和善于与吐蕃作战之功,将郝址向两任泾州地方长官刘昌和段祐所提修筑临泾城的建议记录下来,“勒其事于临泾城”,就是著名的《临泾城碑》。碑文记载,元和年间郝址向其时的泾州主帅段祐的建议中提到,“今王畿之傍,列为边郡”②,只有修筑临泾城,才能有效防御吐蕃的侵扰。

泾州虽说在行政建制中不属于京畿道,但在唐朝前期,它是靠近京畿的内地州郡,人们并不以边地看待这个交通要地。但是,随着吐蕃的占领,尤其是此后长期成为唐、蕃交战的前线,泾州确实列为边郡了。泾州从王畿之傍,到列为边郡,体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盛唐气象由此顿衰。唐朝前期人们建功立业的辽阔西域,已经完全沦丧。白居易在《西凉伎》诗中写到:"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凤翔和泾州都在长安的西境,泾州和凤翔一样成为了唐朝的边防。这个变化,在中唐以后文人的诗文创 作中得到了及时而切实的反应。他们并不愿放弃对“平时安西万里疆”的宏阔想象,当然现实决定了他们也只能停留在想象之中。而这个想象的现实基点,往往就是作为近畿的边防之地——泾州。

一、泾州是遥领安西、北庭的大本营

唐代中后期,广大河西和西域地区成为了一个笼统的概念,为了宣示帝国的声威及对河西和西域地区的主权,唐廷一直任命安西四镇和北庭的行军节度使,而且这个职务都是由泾原等州节度使、泾州刺史来兼任的。

唐代安西四镇包括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一度为碎叶)、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安史之乱以前统一由安西都护或碛西四镇节度使统领,治龟兹。北庭节度使统辖伊(今新疆哈密)、西(今新疆吐鲁番)、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三州。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安西四镇及北庭诸州与朝廷的通道陆续中断。到九世纪中叶,回鹘据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镇。由于四镇和北庭在安史之乱后很长时间内还有唐朝留守的将士镇守,虽然河西、陇右地区被吐蕃占领,四镇、北庭与朝廷的联络长期中断,但是唐朝并没有完全放弃对其哪怕是名义上的控制权,所以一直设立四镇北庭行军(行营)节度使,由泾州刺史、泾原等州节度使兼任。最早担任此职的当是马璘,常衮撰有《故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扶风郡王赠司徒马公神道碑铭》(《全唐文》卷四一九)。其后是段秀实,《旧唐书·段秀实传》载,马璘死后,“寻拜秀实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镇北庭行军泾原郑颍节度使。三四年间,吐蕃不敢犯塞,清约率易,远近称之"③。《资治通鉴》记其事在大历十二年(777)九月,“辛酉,以四镇、北庭行营兼泾原、郑颍节度副使段秀实为节度使”(7247页)。后来还有朱讹、刘昌、段祐等人陆续担任此职。建中四年(783)发生的泾原兵变,其主帅朱讹在给其弟朱滔的信中也是将四镇与泾原并提的,“泾原四镇,士马争驱;陇右凤翔,献书继至。三秦之地,指日克平;吴蜀之间,已令宣示;河北一路,用卿殄除”《全唐文》卷五二六朱讹《遗弟滔书》)。他在建中元年被任命为四镇北庭行军兼泾原等州节度度。权德舆撰有《大唐四镇北庭行军兼泾原等州节度度支营田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射使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南川郡王刘公纪功碑铭(并序)》(《全唐文》卷四九六),称其“理泾人十五年,政成事节”,是段秀实之后最有成就的泾州长官。

为什么四镇、北庭的行营或行军节度使要由泾州刺史、泾原节度使来兼任,更准确地说是四镇、北庭行军节度使都兼任泾原节度使,而不是周边的凤翔、邠宁节度使?这和泾州的地理位置及其交通地位有重要关系。是其作为长安通往陇右和西域门户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成为遥领安西、北庭的大本营。代宗时元载进《城原州议》,提到“四镇北庭,既治泾州,无险要可守。陇山高峻,南连秦岭,北抵大河。今国家西境尽 潘原,而吐蕃戍摧沙堡。原州居其中间,当陇山之口,其西皆监牧故地,草肥水美。平凉在其东,独耕一县,可给军食。故垒尚存,吐蕃弃而不居。每岁夏,吐蕃畜牧青海,去塞甚远,若乘间筑之,二旬可毕。移京西军戍原州,移郭子仪戍泾州,为之根本,分兵守石门、木峡,渐开陇右,进达安西,据吐蕃腹心,则朝廷可高枕无忧矣’ (《全唐文》卷三六九)。这篇奏议之中,说的是在原州(今宁夏固原)筑城事,重心还是要固守泾州,通过固守泾州这个根本之地,就可以“渐开陇右,进达安西”。

建中四年(783)唐蕃清水之盟所议定边界,“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父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西使临洮,又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旧唐书》卷一二五《张缢传》,3548页;《全唐文》卷四三二张缢《与吐蕃盟文》)。泾州境内的弹筝峡是唐朝和吐蕃边界的最西端,也是最为关键的战略要地。

至于河西走廊一带开元、天宝时期分别由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安史之乱以后很快被吐蕃所占领,不仅不可能成为唐朝控遏安西、北庭的根据地,甚至也不在唐朝遥领的范围之内。

二、泾州是抒发安西想象的立足点

泾州作为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遥领安西四镇和北庭的大本营,这个特有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其在中晚唐的边塞文学创作中,成为了抒发安西想象的立足点。诗文之中的泾州是一个胡汉风俗分界点。王昌龄《山行人泾州》(《全唐诗》第141卷)写道,“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徙倚望长风,滔滔引归虑。微雨随云收,檬漾傍山去。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岂伊怀土多,触目忻所遇"。以泾州为立足点的安西想象,与安史之乱以前盛唐边塞诗的风格气象已经迥然有别。

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作《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中写道,“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呈现出来的是从陇山往遥远西域边塞及其奇异风光的无限遐想。另一个边塞诗人高适在《独孤判官部送兵》一诗中写到,“出关逢汉壁,登陇望胡天。亦是封侯地,期君早著鞭”。登陇望的是胡天,望胡天是要建功立业、拜将封侯。这就是盛唐边塞诗的主旋律。

安史之乱以后,边塞诗的格调更多的是悲凉和哀叹,并且在这种悲凉和哀叹之中,抒发着对盛唐气象的追慕,对辽阔西疆的想象。被称为韩门大弟子的张籍,是中唐时期创作了众多边塞诗的著名诗人,其诗中往往表达出站在泾州而充满了对安西的想象和怀念。如《泾州塞》写道,“行到泾州塞,唯闻羌戍鼙。道边古双喉,犹记向安西”(《全唐诗》第386卷)。《赠赵将军》写的是,"当年胆略已纵横,每见妖星气不平。身贵早登龙尾道,功高自破鹿头城。寻常得对论边事,委曲承恩掌内兵。会取安西将报国,凌烟阁上大书名"。最为著名的是那首《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诗题虽是《凉州词》,可是边将已经无人解道取凉州了,更不必说遥远的安西,那只能是一种美好而凄凉的想象。这个想象的立足点,无疑就是“西临有边邑”的泾州。

随着泾州成为边防重地,盛唐边塞诗中许多对辽阔安西征战场景的描写,安史之乱后都转而成为摹写泾州的诗句了。戎昱《泾州观元戎出师》(《全唐诗》第270卷):“寒日征西将,萧萧万马丛。吹笳覆楼雪,祝纛满旗风。遮虏黄云断,烧羌白草空。金铙肃天外,玉帐静霜中。朔野长城闭,河源旧路通。卫青师自老,魏绛赏何功。枪垒依沙迥,辕门压塞雄。燕然如可勒,万里愿从公"。此诗创作时间待考,大概写于安史之乱结束不久。要是写在三四十年以前,这种场景完全要移到安西甚至葱岭以西地区。晚唐诗人李频《赠泾州王侍御》(《全唐诗》第587卷)写的是,“一旦天书下紫微,三年旌旆陇云飞。塞门无事春空到,边草青青战马肥”。他是对在泾州担任守御之责的友人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泾州要做到“塞门无事春空到,边草青青战马肥”,都已经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了。

泾州成为了一个令人感伤和生发无限遐想的边州。皎然《送韦秀才》,“晨装行堕叶,万里望桑干。旧说泾关险,犹闻易水寒。黄云战后积,白草暮来看。近得君苗信时教旅思宽"。胡曾《咏史诗·回中》,“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沈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都是状写泾州的沉郁顿挫的感伤之作。而李商隐《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之外尽汀州。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鹅雏竟未休”。表达出的是强烈的悲愤与无助。安定郡,即泾州。李商隐在泾州入幕,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喜结连理,从此陷入到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一辈子郁郁不得志,迷惘彷徨。

诗人们想要体验一下边塞风情,泾州大概也是少数可选的去处。晚唐诗人姚鹄在《和徐先辈秋日游泾州南亭呈三二同年》中写到,“多此欢情泛鹤舟,桂枝同折塞同游” (《全唐诗》第553卷)。同年及第的三二好友,来到泾州,是体验边塞的秋日风情去了?中唐诗人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的那种在边塞思乡的情结,所谓“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同样体现在流寓于泾州的士子心中。晚唐诗人项斯《泾州听张处士弹琴》(《全唐诗》第554卷)写道:“边州独夜正思乡,君又弹琴在客堂。仿佛不离灯影外,似闻流水到潇湘”。泾州真正成为了引起游子思乡的边州。李洞《段秀才溪居送从弟游泾陇》写到,“抱疾寒溪卧,因循草木青。相留开夏蜜,辞去见秋萤。朔雪痕侵雍,边烽焰照泾。烟沈陇山色西望涕交零"。在泾州的冶游,反倒引起了深沉的感伤,西望烟雾笼罩的陇山,想到的是那里的朔雪和边烽。

结语:泾州向西是安西

沈亚之在元和八年(813)所作的《临泾城碑》,是泾州作为安西想象立足点的一个里程碑。他还没有放弃安西想象,所以他转述的镇将郝址的话语里,尽管也强调修 筑临泾城是为了“艰其来”,是为了防御吐蕃进攻,也尽管他能想象出来的泾州以西之地只有“旷数百里",但是他用很平实但充满希望的语气描写道,“其土乃流沙,无能出水草,当涉者尽疲,即屯临泾为休养便地"。那个时候,涉者只有入寇的吐蕃,就是大唐的敌人西番或者戎狄,但是沈亚之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他相信“涉者”之中一定还会有走向遥远安西的大唐将士和建功立业的边塞诗人,还有“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商旅驼队。所以,在碑文中,沈亚之对镇守泾州十五年、建立了 赫赫边功的泾原节度使刘昌进行了公然诋毁,说他听从小人之言,为了挟吐蕃、邀边 功以自重而拒绝了郝批筑城建议。事实上,曾担任宰相的文学家权德舆在刘昌死后,写了《唐故四镇北庭行军兼泾原等州节度支度营田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射 使持节泾原诸军事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南川郡王赠司空刘公神道碑铭(并序)》,其铭曰:"大君有命,式是西土。西土濯征,众心成城。寿甲雕戈,泾师以贞。隼旗√冕,泾俗以宁。肆厥忠力,秉兹义程。”④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刘昌在沈亚之的笔下之所以如此不堪,恐怕还是与他美好的安西想象有关。

唐前期诗文中的泾州,是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的门户,人们谈论泾州,都是由东往西去的感受。安史之乱以后,人们关注泾州,则是如何在这里抵挡吐蕃的进攻。他 们忽略了其间的数千里流沙荒漠,似乎泾州就和安西连接在一起。而当泾州在人们的想象中再也不成为安西的大本营时,长安作为帝都的历史也就该结束了。

①《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291页。

②(唐)沈亚之:《临泾城碑》,见肖占鹏、李勃洋校注《沈下贤集校注》卷十一,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231—234页。按,段祐在贞元十九年(803)五月接替刘昌担任泾州节度使。《旧唐书·德宗纪》记载:“(五月)甲子,四镇北庭行军泾原节度使、检校右仆射、泾州刺史刘昌卒。甲戌,以泾原节度留后段祐为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镇北庭行军泾原节度使。"见《旧唐书》卷十,398页。段祐担任泾源节度使直到元和初年,元和三年正月庚子,“泾原段祐请修临泾城,在泾州北九十里,扼犬戎之冲要,诏从之"。见《旧唐书》卷十四《宪宗纪》,424页。据李商隐《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白居易在元和年间能够担任翰林学士,就是因为他拟写的任命段祐为兵部尚书领泾州刺史等职的制书得到了宪宗的认可,“明日,以所试制《加段祐兵部尚书领泾州》,遂为学士"(见《樊南文集》)。

③《旧唐书》卷一二八,3286页。

④《全唐文》卷四九九。《权载之文集》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