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杨东晨:商周时期的阮共二国与密国关系考

2023年07月20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摘要:商和周王朝时西北有几个小国,位于泾水中游,大体当相于今陕西岐山县以西,彬县以东。其中姑姓密国较大,中心地域在今甘肃灵台县。共国较小,位于今甘肃泾川县北,阮国在今泾川县东南,均为密国的依附小国。

关键词:周朝 密国 共国 阮国

泾川、灵台县位于甘肃的东北部,灵台又在泾川县的东南。汉代时始设安定县(今泾川)、鹑觚县(今灵台)。夏、商、周时期,在今泾川县北有共国、县东南有阮国、均依服于密国(大约有今甘肃灵台、陕西彬县以西、凤翔西北地区)。拙文仅将这三个国家的史迹作一探寻,以与同仁交流。

一、阮共二国与密国的史迹探寻

共国位于今泾川县北,阮国位于泾川县东南,是商、周时期的两个小国。这两个小国的历史简单,文献记载甚少。周共王(前922~前920年)讨伐密国时,提到原因之一就是密常侵犯共、阮二国。

密国之载,见于《山海经·中山经》。文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揮渚,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蒲卢。”郭璞注:“密都,天地曲密之都。”袁珂校注曰:“按:例以《西次三经》,‘昆仑之丘’,实唯帝之下都语,此天地盖即黄帝也"。昆仑山即今日甘肃祁连山,在甘肃西南。所谓“密都”,即约距今8000年前的伏羲(又称宓羲)氏之都。《国语·周语》韦昭注引《世本》云:“密须,姑姓。”《诗·韩奕传》载:“姑,蹶父姓也。”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姑氏之别有阚、尹、蔡、光、鲁、雍、断、密须氏。”《世本》曰:"密须氏,商时姑姓国也,文王灭之,其后以国为氏。”密国又称密须国,姑姓,都城在今甘肃灵台县,辖地较广。周文王征伐,密国归服,国家仍存。

《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应劭曰:“密须氏,姑姓之国。”瓒曰:“安定阴密县是。”《正义》引《括地志》云:“阴密故城在泾川鹑觚县西,其东接县城,即古密国。”杜预释:密国,姑姓,在安定阴密县。《汉书·地理志》云:安定郡阴密县为“诗密人国”。民国《灵台县志》云:“密须国故城址在县西五十里,即今百里镇也。”李仲立等实地调查说:百里镇北依十字大原,东西长达100余里,南北宽约二十至三十里。南为山丘,群峰叠立;东西是宽阔平坦的达溪川,土地肥沃,适于农耕。四周群山环绕,宛如盆地。密须古城位处达溪河和南河交汇的西边三角地带内。台地西依吴家山,座西向东,广约千亩。东、西、南三川,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①共、阮二小国依服于密国。

在西周早期,密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是比较好的,王室也不断赐器物予密须国。如在密须国城北南侧断面上暴露出的灰坑、住室、灶坑等,文化层厚达2米左右。内有大量泥质灰陶和夷砂灰陶片,为鬲、豆、罐等器残片,还有铜镞、兽骨等。城东、洞山之北,距河床高约30米的台地上,还发现有仰韶、齐家文化遗存。这些都说明密国的历史是较早的,周对密须国还是相当友好的。

二、文王攻打密须与共王灭密

1.周文王攻打密国

西伯昌称王,欲扩大领土,遂攻打过密须国,《史记》有明确记载。《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二八《泾州灵台县城》载:“阴密城,县西五十里,志云古密国也。周文王伐密,诗所称密人不恭,此矣!”文王伐密,密国之王献大辂大鼓,表示忠心于王室,文王复退兵。《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王所以大菟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曰:“周文王伐密须国得其鼓与大路(指车),因以围猎检阅。”考古资 料也反映出文王虽讨伐密须国,但国仍在。甘肃灵台白草坡发现的姑伯墓。出土铜器铭文有“子”姓,又有殷的族徽,还有“父癸”、“父丁”、“父辛”、“父乙”等称谓。灵台县洞山西周墓的发现和清理,专家认为是周康王以前的密国墓地,为密国大臣之墓。出土的大铜鼎,形制、纹饰都和大盂鼎相似。墓的形制、葬俗等,同陕西岐山、凤翔出土的西周早期墓制相同,说明其受了周文化影响。

2.周共王灭密国

周共王,名伊扈,公元前922年继位,至前900年去世。他又称緊扈,恭王。他即位后,根据国力情况,采取了对远方诸国或民族实行安抚政策,对距镐京较近的国家不忠者,则采取了镇压政策。《史记·周本纪》载:“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这实际上是周共王以巡视的名义,观察共国之君的动向。因为密国从周昭王、穆王时期后与王室的关系就有些疏远了,原因是密国处在周与戎狄争夺地带,为军事要区。周共王游猎于泾水上游地区,实际上是观察密国之君的态度。当时密国的地域包括今甘肃灵台县邵寨、独店乡以西,泾川县黑河以南,陕西陇县、千阳县以东地区,麟游县西北的一部分,也包括在内。因而,周王室一直欲灭亡其国,占其土。再者,是密国常侵犯共、阮二国,引起周共王不满。

周共王游猎泾水上游,三个密国美女望而逃。密康公派人将三个美女收入宫内,向母后奏明了此事,母后听了大惊。《列女传》载康公母隗氏说:三个美女必须献给共王。“夫兽为三群,人三为重,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不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你),而何德以堪亡?王犹不堪,况尔之小丑乎?小丑配物,终必亡。”《曹大家》(班昭)云:“群、众、粲。皆多元名也。母猎得三兽王不尽收,以其害深也”;“公,诸侯也。公之所行与众人共议也。”康公之母所言的大意是:周共王游猎时不杀群兽,以免受其害。诸侯行事。要多与臣下商议。王选官员,不限于一族,以取得天下安宁。今天美女奔密,君有何德政敢全收之享用?应将她们奉献予周共王,以求得平安和太平。否则,我密国就会遭到不幸。密康公不在意母亲之言,也不献三位美女予共王。

果不出康公之母所料,周共王便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密国,夺取了共王西北的重要地区。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云:共王四年,“王师灭密”。《国语·周语》载:“康公不献,王灭密。”甘肃灵台、泾川一带的密国被灭之事,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二泾州灵台县引杜预注:“密须,姑姓国也,在安定阴密县。《史记》周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母不取群,公行不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汝,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共王 灭密,即此城也。”钱穆《西周地理考》曰:“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其地当在泾水下游。”可见灭密国之战发生在今甘肃灵台、泾川县一带。李仲立等实地调查后考证说:“共王伐密在金秋季节,正逢达溪河洪水泛滥,兵临城下,密康公仓促应战,夜半城破,骑牛逃跑,佛晓还未逃出。牛被澜在城东二里之处的河湾里,康公被擒。三女西奔之处,名曰‘三女川’,澜牛之地今称‘澜牛湾’。康公被杀后密人收拾无头尸体,造‘金头’,葬于洞山之阳的半山腰间,现仍有大冢存在。”②《重修灵台县志》载:“百里镇洞山古冢为密康公墓。”墓冢高10米,占地2亩有余。密国故地曾发现西周康王至穆王时期的文物,铜、玉、陶、蚌、石器等1230多件,充分反映了密国亡后成为周土的史实。李学勤先生论曰:“白草坡发现的西周前期墓地,大概都属于密须国。”③隋朝改鹑觚县为灵台县,因由是《舆地广记》载:取“文王伐密筑灵台”之故;泾川县系元代改保定县,以泾水和三个美女沿川道奔于密之故。共王灭密,连带灭共、阮二国。从此,三个小国之地(今泾川、灵台县)归于周。

三、密阮两国亡后形成的姓氏

密(密须)国亡后,遗民以国为姓,表示对先人和国家的怀念。密、密须、密贵、密革、密茅等,均为密国亡后陆续形成的姓氏。

1.密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密,出自姑姓,密国之后,密康公为周共王所灭,子孙因以国为氏。”《姓氏寻源》云:"黄帝后有密氏,亦出密须氏之后,或密康公之后。'密氏的郡望在太原郡,分布较广。南宋咸淳(1265~1274年)年间,有江西都统密佑,今江西庐江人。明太祖(1363~1399)执政时,有安抚使密定。《续通志》卷八十八载:明代有凤阳同知密镛,内黄知县密聪等。

2.密须氏等

密须氏。《古今姓氏书辩证》载:“《世本》曰:商时姑姓国也,文王灭亡,其后以国为氏。《姓苑》曰琅邪”;《古今姓氏书辩证》又载:“密革,《姓苑》曰:琅邪人也。”又云:“密芋,《姓苑》曰:琅邪人”。

密如氏。《路史》载:“秦后有密如氏。”《陈留风俗传》云:敦氏,“姑姓之后。”《姓氏急就篇》云:“秦安敦之后。史敦出自姑姓。”

3.阮姓人

《姓谱》云:“殷有阮国,在泾渭之间,子孙以国为氏,望出陈留(今河南开封)。”综上所述,在临近周朝国土西北的密(又称密须)国、共国、阮国,历史悠久,国土较广。周文王时期曾征伐过密须国,传说曾在那里筑有“灵台”。西周建立后,姑姓密国及阮共二国恭顺周王,关系较好。至昭王(前995~977年)、穆王(前976~922年)时期,密须国经济发展,武力较强,对周的统治不满,又不断侵犯阮、共二小国。周共王先是以游猎形式探试密国康公的态度,知密对王室不恭,遂于次年出兵灭之。密国亡后,国人怀念故君,便以国名为姓,形成密、密须氏等姓,历朝历代出现了不少名人。阮氏家族亦然,如晋代文学家阮籍等,号称“竹林七贤”。

注释:

①李仲立:《密须国初探》,载唐嘉弘主编《先秦史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李仲立:《密须国初探》,载唐嘉弘主编《先秦史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李学勤:《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文物》,1981年第9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