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杨树:泾川西王母信俗

2023年07月02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泾川县城

这里,是西王母降生地。

这里,是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

这里,是华夏母亲•西王母的诞生地……

泾川,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怀抱在孕育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流域之中,以其具有远古人类历史文化魅力而成为炎黄子孙寻根访祖的热土,这里以其闻名遐迩的西王母文化和西王母信俗而享誉海内外,成为华夏子民崇拜华夏母亲的圣地……

泾川西王母信俗

西出泾川县城,在泾河汭水交汇之处,有一座挺拔苍郁之山,掩映于蓝天白云之中,山前泾汭两河汇流拥抱。登临巅脊有乘云邀天之感,这就是西王母之山——泾川回山。相传,西王母姓杨名回,回山上建有西王母祖庙——王母宫,所以回山又称王母宫山。

王母宫山下摩崖浮雕壁画中,半人半兽具有老虎特征的石刻,是古籍中记录西王母的早期形象。经专家研究认为是西王母氏族原始宗教中动物神转向神人崇拜过程中产生的氏族图腾。身边三只怪异的神鸟称“三青鸟”专门侍供王母吃喝。壁画的左右雕刻有周穆王、汉武帝拜会西王母的故事情节,这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由虎齿豹尾向后世神人形象转化的遗存。壁画前的西王母塑像是据汉武帝会见西王母的传说中的描述所造,西王母雍容华贵,美丽、慈祥,坐骑一虎。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西王母的美学理解和对母亲美、女性美的崇尚。

01 朔源演化

有学者认为,早在中华文明诞生之始,西王母就连同她那个神秘国度,与中原文化形同手足却又泾渭分明。直至最后,他们相互交融,难分你我,西王母成为一个人、神、国、巫、俗杂糅的复杂综合体,并与中原文明合一,构成东西两仪,阴阳互补,父育母养,血肉相连的民族文化共同体。

虽然,西王母部族处在上古时期的边蛮戎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原民族的各类史籍中依稀理清它的脉络。据《史记》等记录我国先秦历史的权威著作记载,“西王母”既是与觚竹、北户、日下并列的古代四荒古国,也是西王母古国(部落)的首领。她连同她的部族代代相承,任凭岁逝更替,他们国不更名,王不改称,先后伴随了中原疆土上的黄帝、颛顼、舜帝、大禹等诸多风云历史时代,直至周穆王时代,他们依然游牧于陇山附近的黄土高原上。

历史学家吴晗考证: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因而闻一多认定“西王母,是中华民族的总先妣”,认为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在几千年的华夏世代记忆中,和其他上古始祖一样,人们以神话这种特殊的传承方式,将其作为我们的根,我们的魂,质朴而坚韧的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并最终定格为创世神、始祖神、救世神、生育神、母亲神和美神 。

从现存最早的神话资料来看,早在据说由禹和伯益所撰《山海经》中就记载了许多有关西王母的神话形象。说她“状如人、蓬发、梯几戴胜、豹尾虎齿、善啸”,以致进而吸引了后世诸多神话小说家的目光。从《竹书纪年》到《西游记》等千百年间产生的神话故事中,西王母那威仪三界、呼风唤雨、位尊天母的神职所在被渲染的无所不能,神往直至,而最令人向往的莫过于她那个生长着3000才可一熟的蟠桃瑶池琼楼仙境。

西王母在道教创立之始就高居显位,并参照固有的道家五行学说配位于西,并为其虚拟配对了东方对偶神:东(木)王公,即后世所称玉皇大帝。正如《列仙全传》所载: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木公共理阴阳二气,养育天地,陶钧万物,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地位十分崇高。   在道教中,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瑶池金母、金母、金母元君、九灵大妙龟山金母。《道藏道迹经》记载:“王母上殿东西坐”,“观之年方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霭,容颜绝世,真灵人也”。但在台湾信众心目中,西王母则是年逾古稀的老妪形象,并亲切的称其为“母娘”或“蟠桃奶奶”。

民俗西王母是西王母文化的民间文本,是西王母文化的朴素化、通俗化、世俗化表征。其实它仍然包含了民族、神话、宗教乃至文学艺术等学科的西王母形象。

同其他始祖信仰所衍生出来的民俗文化一样,西王母民俗对民间生活的影响涉及各个方面。即使是在今天,西王母信仰仍然兴盛,尤其是在甘肃泾河流域、台湾宝岛、青海湟河流域、新疆天山及山东泰山等地区,西王母信仰对人们的生活依旧是那么显著。这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闻名全国的甘肃泾川西王母信俗,其文化的传承性、原始性、典型性已经成为中国仅存的西王母信俗的活化石。

在泾川,西王母民俗文化对民众的影响几乎涵盖了他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庙会、节庆、民间艺术以及农事等等。

02 图腾崇拜

《山海经》中,描述西王母为虎齿豹尾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西王母羌戎部族将虎作为氏族图腾,显示了西王母后裔对虎图腾的崇拜。原始图腾的虎文化有着丰富的积蕴。神话传说西王母的早期形象为虎齿豹尾之兽,后来古籍中介绍西王母坐骑为虎。而今泾川当地民间敬虎为神,虎被列为四方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青龙和白虎东西相对,青龙主春,白虎主秋。据传,虎神能驱妖镇宅,祛邪避灾,人们常常将虎的兽面形象装饰在青铜器、茶具、酒具、瓦当等器物上或大门门环图饰上。

在泾川民风民俗中简直离不开虎的形象。民间尤爱把虎看作孩子的保护神,给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睡虎头枕,虎的形象被塑造的既威武敦实又笨拙可爱,民间给男孩起名很多都带有“虎”字,意在希望孩子长得虎气生生,活泼健壮,长大有所作为。面虎、布虎等都成为妇女手工制作的艺术偶像,民间工艺品虎的形象更是八面威风,憨容可掬,寄寓了人们对吉祥、平安、生机盎然、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这充分体现了泾川民间对西王母的民俗信仰。

现存于泾川县博物馆上世纪70年代在泾川出土的西周虎纹铜觚、铜爵和战国虎身铜壶,不仅证明了西王母故里虎崇拜历史的悠久,而且也为西王母文化地提供了宝贵的考研依据,还有出土的“龙提梁飞虎凤钮铜壶”,集龙、虎、凤于一身,说明东部农耕先民的图腾和西王母部族的图腾的相依相存。

03 王母庙会

西王母民俗最显著的特征有祖祠、宫庙、庙会、祭祀、朝拜、朝觐、纪念、祈求、寄托、祖先崇拜、特别崇拜、心理崇拜等物质文本存在和程式性、俗成性的民众参与活动和心理需求愿望。民间西王母信仰的主旨是祈求长寿幸福、国泰民安,同时对西王母又长期存在着祖先崇拜意识。

因而在泾川,也形成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西王母民俗文化。对民众的影响几乎涵盖了他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庙会、祭祀、节庆、起名、民间故事、剪纸、布艺、建筑、郊游、农事等等各个方面。其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农历三月二十西王母庙会和西王母诞辰祭祀活动。

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反映了民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各地庙会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西部西王母游牧(羌、戎)民族图腾为虎,中原农耕民族图腾为龙,两大民族共融成为今天华夏民族文化体系中水乳交融的精神内质,因而,西王母被尊为中华人文先祖之一。西王母文化原始古老,五千年间积淀于三千里昆仑之间,形成了神话区和信仰区,周秦之后的泾河流域留下了祖庙、庙会。陇山之东的泾川西王母文化遗存,所以从汉代起,西王母祖庙矗立于泾川回山,而内地或中原民族的西王母信仰便从这里起源。

古历三月二十,是宋代重修回山王母宫的日子。当时宫殿建成之日,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雅士云集,冠芸相接,香火鼎盛,信众摩肩而至。其后沿传经久不衰的盛大庙会,也逐渐由庆典活动演变为朝拜祈福,观光游览,文化交流,经贸活动。有史考据,据宋《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记载,从宋开宝元年起(公元968年)至今,西王母庙会已是第1049届,千年风雨,千年诚心,千年久拜不衰,千年高潮叠起……

回山王母宫始建西汉元封二年,宋初、明嘉庆年间曾两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毁于兵燹。1992年由民间组织第三次重修,陆续建成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配殿、祭台等主体建筑。西王母大殿与东王公大殿珠联璧合,院内两侧配殿——三皇殿、五帝殿面面相对,照应出道教建筑与中国皇宫建筑的布局和规格品位。

然而,两千多年来,西王母祖祠——王母宫,屡损屡建,香火不断,体现了信众对西王母的恒久的崇拜之情。西王母庙会当天,各方信众不避风雨路遥,前来祭拜西王母。午夜12点多,就有信众前往王母宫“抢头香”,祈福、求吉祥、许心愿,虔诚之心、虔诚之情尽在“头香”中。人们虔诚的作揖鞠躬,上供布施,祈求这位集母爱、长寿、美丽、团圆、和平于一身的始祖母亲能够保佑华夏国泰民安、昌隆永盛、风调雨顺;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健康团圆、平安幸福、吉祥和顺。

古历七月十八日,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的寿诞之日,同样是西王母庙会的盛会。“2013癸已年公祭华夏母亲西王母大典”,将西王母庙会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当天上午,泾川回山王母宫大殿院内旗幡猎猎,古乐悠悠,香火缭绕,在悠远、空灵的钟鸣鼓乐响声中,来自海内外1000多名信众、民俗文化研究者齐聚于此,共同祭拜人文先祖华夏母亲西王母。象征着全国省区市民众共祭华夏人文始祖的34响鼓声与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最高礼数的9响钟鸣在回山上空震荡飘扬,全场庄严肃穆,令人在敬畏中心灵得到了再度净化。

乐舞告祭把公祭活动推向了高潮,以“道天理、通地仪、德人乐”为主题,展现了远古时期华夏子民对西王母这位中华美神、华夏母亲的崇拜和景仰之情。

在泾川西王母庙会中相传三月三日是西王母在瑶池召开蟠桃盛会的日子,宴会以蟠桃为主食宴请众仙,故称蟠桃会。每年这一天,信众都会在回山王母宫自发组织祭祀活动。

那么,三月三、三月二十、七月十八、九月九的西王母庙会其意义之深远不言而语。除此而外 ,每逢清明、端午、十月一、春节、等时节,人们都会自发的前往王母宫山祭拜西王母。从1992年至今,王母庙会期间,仅台湾同胞每年朝拜西王母的信众达十万之众。2008年,历经千年而不衰的西王母庙会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民俗学会专家乌丙安、陶立璠等评价说: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泾川西王母庙会是最早、最大的。

泾川回山西王母庙会规模之大、历史之久、影响之远,保留下来的各类民俗遗存、民间文学艺术等,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可谓第一,成为西王母文化体系中一个唯一的文化符号。

赶庙会的信众

瑶池金母

04 采取圣水

采瑶池圣水,是西王母祖庙庙会首选传统仪式。自有了西王母庙会也就有了庄严、圣洁、盛大的采圣水仪式。千年风雨,千年诚心不改,千年圣水取之不竭……

每逢采圣水,从早晨五点多钟开始,游客和泾川城乡群众或倾家而来,或结伴同往,或携亲带友早早从四面八方云集回山,或朝拜人文先祖西王母,或观赏泾川风光。站在回山祭台上极目远望,山川、田野尽收眼底,层林尽染,阡陌交错,鳞鳞泾汭两河交相辉映。山上山下人潮涌动,车水马龙。上至西王母大殿前,下到回屋厅下,不论是回山之上,还是瑶池泉边,到处是人流涌动,道乐声声,会幡猎猎,香烟缭绕……

风景秀丽的西王母瑶池更是引人入胜、热闹非凡,具有传统风俗和民族特色的瑶池圣水采水活动,给这个往日幽静、清雅的风景小区带来了欢乐和喧闹。

古风犹存的瑶池夜月亭中,清流从石龙口中喷涌而出,叮咚作响,倒影中的石龙时隐时现,欲跃而起……

身着宫女服饰的“七仙女”将“圣水葫芦”吊入泉中,将石龙口中的清流盛满,在锁呐、鼓乐声中采到圣水。顿时,夜月亭边一片欢腾,男女老少蜂涌而来,争相舀水、争相尝水,那情那景,着实感人。

采圣水仪仗队一路浩浩荡荡,将“圣水葫芦”送到王母像前,焚香化表。之后,在落日的余辉中,将圣水依依还入泾汭河交汇处,泾河汭水相融、相汇,流向远方。

05 放天河灯

燃放天灯、河灯,是西王母庙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信俗活动,也是庙会期间传承至今的一项信众表达心愿的祈福活动。

庙会当晚,各方信众集聚王母宫山脚下的汭河边,举行富有神秘色彩的诵经仪式,随后由信众将事先做好的纸质灯笼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点燃齐放。九连天灯,九串红灯,闪闪烁烁,划破夜空,象征着祝福民众健康平安、九九长寿!

放天灯,这一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西部民间工艺,最早出现于迎新春、闹元霄的灯会,历史源远流长,广博久远。而今,民间也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天灯——孔明灯。

燃放河灯,是我国西部民间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泾川西王母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精华,与博大精深的古西王母文化同样有着源远流长的千年历史。

放河灯时,民众怀着虔诚的心情,将自己的姓名和祝福的话语写在五彩莲花灯上。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将河灯点燃,一瞬间泾汭两河变成灯的河流。灯恋河,河恋灯,灯河一片放光明。此时,天上河灯闪烁,人间河灯漂流,其情其景 ,美仑美奂。

西王母信俗与西王母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与华夏民族之心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华夏。

作者简介:

杨树,甘肃泾川县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民俗学会会员、平凉市影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平凉市作协理事,平凉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西王母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政协泾川县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委员。被授予全省“优秀青年记者”、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高级摄影师,《平凉日报》记者,出版作品集《飞云流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