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民俗风情 >> 正文内容

河灯文化:火里莲花水上开,宛似流觞曲曲来

2023年05月24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放河灯,一种华夏民族的民间祭祀及宗教活动,用以悼念逝去的亲人,祝福活着的人们,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放河灯习俗的起源非常早。原始社会时,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十分有限,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火成为吉祥温暖的象征和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为避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高浪急时,便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上祭品,点上蜡烛,以彩纸作帆,放到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先秦时期的著作《诗经》记载了秦洧两水有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在侵略邻国、战争不断的奴隶社会,用船载火攻城摧寨时,对阵亡将士水葬,船上置鲜花燃灯已经形成了惯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围篝火歌舞活动,“举灯蟾魄圆”。晋代在每年月亮最圆最亮之夜,“纵情玩月、火烛竟宵”“载船玩月”。

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导办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灯。唐肃宗曾下诏天下设放生池81所。宋真宗定佛诞日为放生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举灯玩月,放河笙歌。宋代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活动。

我国是个多河的国家,这就为河灯、水灯的流传,提供了可靠的地理条件。南北东西、地域不同、名称各异,风俗亦有区别。北方多称“放河灯”,南方多称“放水灯”,而南京则俗称“斋和孤”,江浙一带更称为“一点红”。在每年的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在江南,病愈的人及亲属制作河灯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灾祸。

姑娘少女对这个习俗特别钟爱,往往在节日夜,自制小灯笼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顺水飘流。我们的邻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亦有沿河顺水放灯祈福的习俗。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顺风,用纸、布、绸、塑料、金属制作河灯,漂浮到金门、马祖,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灯船上还装有慰问信和礼品,使放河灯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在泾川,也有长达2000多年的放河灯习俗,是泾川西王母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放河灯的主要目的在于敬神、 祈雨,求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农历三月二十这天晚上 ,泾川民众怀着虔诚的心情,将自己的姓名和祝福的话语写在五彩莲花灯上。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将河灯点燃,一瞬间泾汭两河变成灯的河流。灯恋河,河恋灯,灯河一片放光明。此时,天上河灯闪烁,人间河灯漂流,其情其景,美轮美奂。

泾川放河灯的习俗还有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相传在西汉文帝时期,西王母要去东南巡游,临行前把风神和雷神叫到行宫,吩咐风神去睡觉不要刮风、雷神要三天两头打雷下雨,保证当地风调雨顺。恰恰风神和雷神耳朵都不咋好使,听错了嘱托。风神三天两头就刮大风,刮得是天昏地暗、土焦地干、人畜难存,生怕耽误了西王母的吩咐。而雷神误听为西王母让他去睡觉,加上平日里比较懒惰,索性一睡就是三年。

西王母巡游归来回到行宫,看到泾河的夜晚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一问才知,黎民百姓因为三年大旱已经苦不堪言, 不得已,夜间张着灯从泾河里挑水抗旱。这让西王母非常吃惊,一怒之下撤了风神、雷神的职,并要求新任风神、雷神一旦发现泾河灯光,便要及时降雨。

自此以后,每逢遇到天旱,百姓便家家户户制作河灯,夜晚成群结队来到回山脚下,在泾河上漂放,西王母看到河灯,便知民间发生了旱情,即令雷神及时降雨。百姓为了感念西王母的恩德,每逢西王母的诞辰等重要节日,也欢天喜地地制作河灯,到回山脚下的泾河中漂放,以示庆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