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让泾川文化梦回汉唐 大放异彩

2023年05月23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泾川,地处甘肃东部黄土高原,陕、甘交界处,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312国道、西平铁路横穿全境。

距西安240公里,自古就是甘肃的“东大门”,丝路要冲、长安门户,泾河流域的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泾川县名因临泾河川而得,商建阮、共两国,东汉治郡,北魏建州,古称泾州、安定,置郡建州设县有2100年历史,素有“王母故里、佛宝圣地、陇东粮仓、甘肃绿化第一县、中华名果之乡”等美誉。

悠悠岁月,滔滔泾水,孕育了奇特的文化长卷。

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产生过许多神奇。

泾川是人类学的奠基地。从相继发现的大岭遗址看,60万年前的旧石器早期时代就有人类生存。一个蒙古血统的妙龄少女是因情所困,还是因病凋落,香魂消融人生年轮定格在16岁,其缘由至今还是一个谜,无人揭开。它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泾川人”。

泾川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受到世界华人瞩目。

在远古时期,荒蛮时代,一个蓬发戴胜,勇敢善良的女王,统领着母权制度的王国。世代女王荣姿焕发,她自昆仑山降生泾川,助黄帝战蚩尤,向帝舜进贡,不求封赏,只求民族和平吉祥,率先促成华夏东西方文明第一次融合,会见过中国第一个大旅行家周穆王,她是华夏母亲,被人尊称为“西王母”,一个神秘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王国,甚至代有其人。延续了好多时代神话,产生了博大精深的西王母文化。

西王母作为中华远古人文始祖,与炎、黄二帝开启华夏文明的曙光,与周穆王、汉武帝有着拜谒互访、指点迷津的传说记载,《诗经》记载,公刘与百泉、农耕文化,留下探索的足迹,彪炳史册。创造的和平、团圆、慈悲、宽仁的文化内涵,受到华夏儿女世代的敬仰传承,发扬光大。尤其20多年的母娘崇拜在台湾深根,台湾泾川朝圣之旅已经架起海峡两岸交流发展不可忽视的桥梁。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西王母宫被公认为“中华西王母祖祠”,北宋开宝元年的西王母庙会,距今已举行1047届,“西王母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20多年的母娘崇拜在台湾生根,吸引了多达10万人次的台湾泾川朝圣之旅,已经架起海峡两岸交流发展不可忽视的桥梁。今年六月已被国家台办确定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泾川是首屈一指的佛教胜地,享誉海内外。

先后有12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兴泾州佛事,古往今来是丝路重镇,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节点 。过去是这样,现在和未来更是这样。自1964年以来,曾三次出土佛舍利,数目之多,机缘之巧,盛世重光,千年一现,堪称世界之最,创造了“泾川奇迹”引起考古界、佛教界、学术界高度关注,被佛学界资深专家誉为“华夏佛宝圣地*国际佛舍利供养暨研究中心”。百里石窟长廊记录着它曾经的辉煌,破败,甚至屈辱。这绝非巧合,也非偶然,它的遗存之多,足以挡住历史的沉烟,延续未来的血脉。新时期,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给泾川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泾川是重要的军事屏障,为历代王朝所倚重。

在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迹。贞观初年,吐蕃来袭刚刚登基的一代明主李世民惊呼:“泾州失守,长安危也”。初唐人口300户,1200多万,几十万军队中而最精锐的20万精兵就驻扎在当时的泾州,足见其“拱卫关中”的战略地位何其重要。历史上的前、后秦安定城东之战,北魏当原城之战,唐初李世民薛举高庶城重大战役,奠定了战乱烽烟的最后结束,盛世开启。

漫漫黄土,巍巍宫山,见证了农耕文明的苦难。

泾川是古代多民族交汇最频繁、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民俗文化荟萃之地。

丰茂的粮草,足以保证来往的军民、商旅、僧侣的供给。更是一个佑护金朝女真神秘皇族的部落,前世今夕解不开的神秘故事,让考古学家叹惋,让人类学家赞叹。完颜民俗文化村是全国关内最大、传统民俗保存最完整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具有800多年历史的金代女真人萨满教祭祖仪式流传至今。他们掩埋了许多同伴的忠骨英魂,从河南蔡州抬着最后一个金朝皇帝灵柩,以守灵人的身份顽强活下来了。成语“泾渭分明”之争,柳毅传书传说发源地,魏征梦斩泾河龙,五龙庙,长武城等等不胜枚举。宋代名城范仲淹与韩琦开府泾州,构筑环庆路,抗击西夏,结交滕子京,为后来留下《岳阳楼记》千古名篇留下伏笔。值得一提的是以黄土地窑洞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印迹,以“罐罐蒸馍”为代表的民俗小吃,以泾川温泉为代表的养生休闲文化,扎根黄土地,名扬大西北。

泾川是个华夏诗歌之乡,尤其朦胧诗和爱情诗的创作之根,在这里能找到源头。

李商隐、王昌龄、柳宗元等文人墨客动情于回山泾水,尤其是被中国文学史公认为中国朦胧诗鼻祖的李商隐,招赘泾州,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女儿的真挚爱情,点燃了他一生诗歌创作和幸福生活的高峰,留下了《瑶池》、《安定城楼》、《锦瑟》、《无题》等名篇,安定城楼作为泾州名片与全国四大名楼,并驾齐驱,留下千古佳话。中国的朦胧诗鼻祖从这里开启爱情,引领诗歌高地。为泾川成为全国诗歌之乡、爱情之乡、文化重地,为后世举办蟠桃诗会奠定了基础。泾川王母宫石窟珍藏的三碑石:陶谷碑、镇海寺之碑、南石窟寺之碑,尤其后者是目前全国留存最早的北魏金石,其书法价值代表了魏碑的最高水准,是与《中岳庙碑》、《张梦龙碑》、《吊比干文》等比肩的北魏名碑,是后世临摹学习魏碑书法艺术的瑰宝。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

华夏文明的曙光由甘肃开启,历史文化名城泾川从来没有缺席。有学者指出: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疑问和谜团,恐怕不得不求教于甘肃。平凉的每一个文化发展都与泾川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泾川是一个有着绿色符号,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所在。它傍泾水而生,它靠文化扬名于世。泾川文化囊括了这个地方的血脉。它因此被称为“王母故里,佛道圣地,养生宝藏”,人杰地灵,文化重地,当之无愧。

泾川更是一个文学艺术之乡。明代进士吕时中,任职泾州时,邀同榜进士王鹤、汪集同游王母宫,以此为题,饮酒唱和,留下诗词可比李商隐、行书作品可比王羲之,被有心人勒石流传至今,成为弥足珍贵的金石珍品。我们把它制作成拓片开发出来受到各界的推崇、收藏。近年发现的明代嘉靖年间的蟠桃会碑刻,这些都为蟠桃诗会找到了最早的缘起,这些都传递出强烈的文化符号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近年成功举办的“春天送你一首诗”(与《诗刊》社联办)、海峡两岸“华夏母亲西王母”杯全国散文诗歌大赛,六届蟠桃诗会、“正大之夜”诗会、青鸟文化沙龙,都为泾川作家群、诗人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大量的作品宣传了泾川,带动了泾川的精品文学创作;县书协六人次冲击国家书法展,或获奖或入展,形成了平凉公认的“泾川书法现象”,为甘肃当代罕见。楹联文化在泾川传承,摄影事业人才济济,蓬勃向上,都为宣传泾川,记录泾川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为西王母的子民,七仙女能歌善舞,为我们的舞蹈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女神西王母的舞蹈、25军军魂吴焕先烈士的英雄事迹都在省市舞台取得了骄人成绩。

泾川更有值得一提的是寻根文化,“天下胡姓出安定”,还有阮姓、梁姓、皇甫、席氏等都先后组团来泾川谒祖寻根,都共同认定安定是他们最早的郡望。利用好、保护好、开发好,也是泾川独有的文化根脉,未来发展的话题。

泾州历史,延绵不断;泾川文化,文脉绵长。文化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泾川在发展文化方面也做了大量行之有效基的基础工作。一是开展了文物调查、保护及抢救性修复整理,境内现存、发现和出土的舍利塔遗址、佛舍利、石窟、佛像等佛教遗存1500多处;申报了王母宫石窟寺、南石窟寺、牛角沟遗址三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泾川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地方学者和各界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在历史典籍中寻找有关泾川的前世今生,在文物脸谱中寻找文化符号,先后出版了《西王母之旅》、《圣地泾川》、《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20年》、《泾川文化遗产录》等著作。二是与台湾宗教团体,相互支持轮流举办了5届“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研讨会”;邀请佛教、历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先后6次在北京、兰州、西安等地召开泾川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发行《甘肃泾川西王母文化》、《泾川佛教文化论》、《泾川百里石窟长廊图解》。

今年5月10日,就要举办的中国泾川李商隐研讨暨第七届蟠桃诗会,大咖云集,赋诗作文,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挖掘泾川特有的文化资源,致敬先贤李商隐,借助诗歌的魅力,让泾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这位曾经忠君爱国的大诗人,这位忠贞不渝为爱情而歌一生,为世人所知,让他精美绝伦的朦胧诗回归它应有的地位。因为诗歌,我们的土地充满诗意;因为文学,我们的土地深沉而被人瞩目。在遍地文化的平凉、泾川,我们应当无愧于时代,创造新的辉煌!写出更美的华章!

我衷心祝愿:泾川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泾川的明天更加美好!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