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张怀群: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

2023年04月03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摘要:无名小村是每个现代人不能忘却的籍贯地(出生地),无名小村开村人文地理标志、历史地标式农居、丝绸之路陆上延伸段原创之路依稀遗址,皆是乡愁标志。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每个小村保留一处村标、屋标或路标,或有必要。

关键词:农村现代化;村标、屋标、路标;乡愁保护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一现场是土地(地皮),土地(地皮)上将被取代的或不被取代却自然消失的重大历史遗存或乡愁标志至少有两大类,一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延伸段原创之路依稀遗址或路的痕迹,二是千百年村落的原创人文地理标志和原创最久的历史地标式农居。

飞速发展的发达地区,如浙江等省,或少数民族聚居的云、贵、桂等山清水秀的南方各省,保留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经典传统村落和经典民居最多,一些偏远、最贫穷地区特别是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恰恰绝少保留有传统村落和百年民居。

不是名地、未出过名人、未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历史或文化事件,不盛产龙井茶叶式特产、无制造宣纸式的传统工艺,不是大姓郡望、不是规模华侨之乡,不是规模台胞故乡的小村,本文通称为无名小村。无名不是无名字,而是不著名。无名小村绝大多数未保留千百年小村人文地理标志和历史地标式经典农居。

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延伸段的原创道路和原创痕迹,存在于千村万庄地理地貌和名字之间,因无名小村平凡的如同其土地上的小草树木无名,因此,集体无意识该村现存的丝绸之路原路依稀遗址和原创痕迹需要保护。

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在进行时,本文直奔客观焦点,即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已列入全域旅游景区之外的无名小村,必须保护好丝绸之路经过时留下的原创路貌或原创痕迹,每个无名小村应该至少保留一处开村(村落特征、自然地貌)人文地理标志,保留一处最早的历史地标式原创农居。

任何一个华人暨祖父都有不能忘却的籍贯地(出生地)。不用假设,10年、30年、50年、80年后,任何一个华人回到他的籍贯地或他的出生地即无名小村,寻找原地原境在何处?但见是统一尺寸的街、房、公园所在。问寻小村最早的农舍或在?原址或在一个广场地下。

无名小村目前没有村级遗址公园, 绝大多数没有保存最早的农舍。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必由之路。

“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 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

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依稀路标和数千年、千年、数百年村落原点,每一个华人的籍贯地(出生地)、故乡小村保留一至若干处开村原创标志,是农村现代化历史大潮流中的抢救性保护项目。全国约466万多个小村(村民小组),保留466万多个村标,是倏忽间的作为,己经把当代这一代人推向了第一线,成为保护这个标志的当事人。一念之间,一种是每个无名小村保留一至若干处原创标志,一种是填平垦复,垦复之上蝶变成现代化农村。或在俯仰之间,一种是466万多个小村标志将被保护而非选择性重点保护,又能保存丝绸之路原创之路的依稀路标。一种是不被保护,或在多少年后复原。

一、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存在现状

(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靠岸后的陆上延伸段是网状的,丝绸之路的原路依稀路标存在于北方、南方的千村万寨原创人文地理地貌和原创民居之间

陆上丝绸之路从入,至河西、陇中、陇东、陇南、关中、长安、渭南、中原以远;海上丝绸之路靠岸后,要在沿海各商埠、关市、互市、榷场间互通并走向大陆腹地。事实的路在古代是网状的。在传统历史地理概念中,疑似存在着一条通衢大道;或在民间传统记忆中,有一条长驱直入、宽敞平坦的官路。其实这是现代人以现代的汽车路、公路、国道、高速、高铁线为参照想象出的一条古代交通大动脉。实际上,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延伸段原创的原路、原创的路的痕迹今天还能看见的到底有多少处?虽然还没有被普查、认定,但是它是存在的。沧海桑田,现代工业、现代交通诞生以后,隧道穿山,天堑架桥,原路的大部分以文化层的形态与今日各种新路、耕地、都市村镇建筑、院落的地皮叠加。以楼兰古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以阳关、玉门关为代表的关城遗址,以嘉峪关、山海关为代表的城楼,还有万千烽燧、长城、关隘遗址等是最确切的路标存在;北方、南方石窟是凿在石头上的路标;四十里铺、三十里铺、二十里铺、十里铺、五里铺、三里铺、杜家店房、窑店、独店、王家铺或四十里堡、十里堡、张家堡是非物质的路名。丝绸古道两侧网状的小村原创地貌,也是路标并附着于地名之中,如茶马道、张家崾岘、二十亩趟、军粮地、官路、盐客路、盐路、胡同、胡同口、漕头景家、凤翔路口、独店什字、桥子坡、桥上、土桥等,它们连成一线,不是直线平坦,而是弯曲迂回,以山峰、沟壑、山湾、溪水、沟渠、梁峁、崾岘、坪上、横山为导向,自然形成了网状之路,与从古创立的集市、今日乡镇街道所在地相连。南方的水乡泽国、小桥流水、纵横密布的水运网络及渡口、岸口、码头及地名则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延伸段,有水运特征的白水洋、水洋、邵家渡、张家渡、双港、杜桥、王家河、李家河、苏家河多为村名,因水和水运,以埭、堰、坝、桥、笕、浜、渎、栅、阜、漾、滩、泾、塘字最为常见,附近村落多蒙其名。古代的中外客商以商帮为纽带,一部分以驼队、骡马商队、马帮、驴队、手推车帮、牛车帮、马车帮,一部分以船队把中外百货从国外运至各关市、交市、互市、榷场和连锁集市,何处能畅销,何处能发财,就在何处打尖寄宿发市,何处就是丝绸之路市场,商贾自古是以赚钱为第一目的。网状的丝绸之路在千千万万无名小村及农家的门前屋后经过,无名老屋亦是丝绸之路的无名商栈、路标,这就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地延伸段的前世情境。丝绸之路未曾断裂的地名和路之地貌链还顽强地存在于历史时空中,活在万分之一二人的记忆中。

(二)、丝绸之路原创路标和无名小村开创历史由大量的石窟群、长廊、石窟带、土地庙、山庙、三官庙或祠堂作为人文地理标志

1. 石窟是北方、南方丝绸之路的地上遗址,原创、原生态的丝绸之路是跟着石窟走的。

石窟群、石窟长廊、石窟带是跟着水(河流、山泉)走的,具体定点依据在于哪一片石头的石质密度高、崖面齐整如削。从今日新疆入境,著名的新疆石窟、敦煌石窟、榆林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须弥山石窟、泾川南石窟、庆阳北石窟、关山云崖寺石窟带、泾川百里石窟长廊、甘陕泾河石窟带、子午岭石窟带、陕北石窟带、关中石窟带、中原石窟带、山西石窟带、西南石窟带,等等,无数的石窟龛存在于石头山之间,它们在悬崖上,超脱于时空,与时代发展无冲突,主要是不与历代建筑争地皮,不与世人争地产产权,不碍国道、省道、高速。钻山隧道也曾损毁了部分,但幸存者还与今日高速列车窗口中的笑脸示意,虽然无人关注它们,但会在近百年间存在,除非未来科技能在交通大动脉两侧、县道乡村道路两侧的石山土山中开发利用新的能源、资源,它们是会存在的。它们是丝绸之路原路片段标志和地上遗址,有今天还能看见的路标的功能、价值;它们承载了中国化佛教文化、佛教历史、佛教艺术;还有大量的石窟是中外商栈石窟,古代商贾最早就曾住在石窟中,这是待研究、可催生出无数研究成果的无尽资源。它与本文主题无缝对接的价值,则是丝绸之路沿线无名小村开发史的见证、标志,是天然真实的、开村祖先原创的、人文原生态的、古代的,不是现代的山寨版旅游景点。

2.部分村落有庙和祠堂,庙和祠堂是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之一。

部分无名小村内外,如桌、如车或半间屋、一间屋、三间屋至建筑群的庙宇,自有神话、仙话、民间原始信仰、儒释道诞生,它们就出现了,年年岁岁有庙会,逢年过节、祝寿庆生、红白喜事去烧高香顶礼膜拜。一间屋或四合院式祠堂,自开村同姓人聚居后即产生。本文重点强调的是,小庙、祠堂占据的寸土寸金地皮位置,是祖先智慧即中国智慧的体现,必定是藏风聚气、背风向阳、居高临下、一览无余、怀抱众山、群山聚拢、二水合一、三水合一之地,或者在一个高高的山嘴上,有一间小庙,在举目之间,在任何角度都可以仰观它的高大。在村口,在村上,在胡同,在沟湾,在水侧,在村的靠山,在十字路口,庙宇、祠堂占地,即是神灵、祖先喜爱的风水宝地,是庙产,是村产,是谁也不去侵占毁坏的禁地,客观的存在于今天。它们和石窟一样,是承载儒释道的千年平台,传承着中国道德、中国精神、中华元素,传承着华民族血脉即姓氏繁衍的物化记忆,保护着小村上百代民众心理平安,见证着人丁兴旺、安居乐业之境。小庙、祠堂也有被忽略的功能,是无名小村开发史的标志。

(三)、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与自然地貌同在

1.传统村落存在了几千年,1949年以后,先后被划分成农业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村民小组。行政区划红线如墙,生存的基础是土地,一个传统村落的千百人由一个村分家为若干个小村,有的祠堂、祖坟地被分在另一个大队,但记忆未忘却。

2.无名小村开发史在百年、数百年、千年、数千年之间,开村之际以自然地貌为小村标志,今天基本存在。为数不多的很幸运的无名小村因有重大考古发现,可知开村于春秋、秦汉、唐宋某年。规模性的今日无名小村开村于何时?出土文物、族谱、口传历史缺失,最古老的窑洞或民居遗址在何处?还很少有考古队、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文化人类学家以小村(生产队、村民小组)为单位,考证出每县每乡每个大村每个小村的开村史确切年代,以立碑、修志方式让今人一目了然,让所有的城市人口知道诞生祖先或自己生命的那个人类文明点、老家小村己有数千年或数百年历史。

因祖先的高超智慧,依地貌为无名小村选址,为小村原址划出红线,第一为避洪水,选择峪、土嘴、石嘴、梁峁、坪上、涧边、趟腰、十字路、坡低、坡头、壕掌、湾心、沟圈、坳心、槽底为开村标志。另一显著地标是涝池,雨季储水,平时用水。第三种标志,是塬上人下至数里的深沟汲水的之字山路。南方的地理地貌标志便是河流水道的岸口、码头。村口无不种植上槐树、楸树、柳树、桐树、椿树、樟树、榕树、松柏。开村标志在集体无意识中存在,人们不担心这些自然标志会消失,正如泉水自溢,溪水长流,河不可逆向,山不可自平,它会和村人为伴,年复一年的存在。

3.相当的无名小村没有小庙、祠堂,这也是随处可见的类型。

二、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因现代而变化

(一)、无名小村原标志或地貌因现代而变化

现代的一般标志是街、道红线为横平竖直,地面呈水平。因此,下列地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突出的线型长嘴,两侧有窑洞加老屋,要挖掉长嘴,与前后山崖取直线。

一个若干公里长的古代胡同,正是丝绸之路古道,一定要填平。

来去十几回盘旋的山路,也正是丝绸之路的古道,或取直或废弃。

一个天然的土崾岘,经过了千百年的脚步和车轮,要人工在两侧以现代材料加宽或改造。

一个弓型的大湾,背风向阳,削去两端弧线,为取直线。

一个偌大的古代湫池凹地如盆,或要填平。

一个数百年的土堡内早已是耕地,堡墙挖掉。

一个山峰的尖顶如削如锥,一定要铲平作开发。

一个千百年历史的大涝池,储水防洪,要夷为平地。

这是民俗学家、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家、景观设计家、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家面临的常见问题。

(二)、无名小村的老庄老屋坐落、式样因现代而变化

无论南北,1978年以前,小村(村民小组、生产队)各户基本延住在明清、民国、建国后建造的祖居中。以平原、丘陵两大地貌形态,可分为纯原区、纯川区、靠山兼川区,纯塬区,塬区兼塬边区,塬与川之间的纯山区,无川塬的丘陵区、纯丘陵区等。

民居形式有,流水或小巷两侧房对房式、四合院式、无院墙式;以深深的胡同为排水道,两侧以半地坑、明庄为主的窑洞民居式、半明半喑窑洞式、窑洞兼瓦房式,临水或靠山或半山间窑洞兼房屋式,等等。1949年以前,每户以私有土地而建,面积随心所布,自己规划,一般在占地1亩至5亩之间,多以3亩为主。民国时期形成的村级道路、乡级道路、县级道路,基本分阶段在丝绸之路古道或古代大道上重叠。上世纪初诞生的汽车路,横穿一个县,经过三五个乡镇;不通汽车的无名小村的山峰、沟壑、山湾、溪水、沟渠、梁峁、崾岘、坪上、横山大什字、涝池保持的还是秦汉唐宋明清时的地貌。当代,依附于此的老屋坐落、式样因现代而变化。

(三)、农村现代住房建设阶段回顾

1978年以后,史上真正意义的农村动土建新房时代开始,非绝对贫困村经历了三个阶段。

1.居民点阶段(1978-1998)

在平坦的耕地里,生产队划出数十亩耕地,统一规划院型、路宽之红线,每户0.3至0.6亩,街道式小巷形成,统一院墙、房屋、门楼式样,多建3间屋,以砖墩、土墙、青瓦为主,兼有土坯箍窑。门前是通汽车的土路。全小村约一半户数乔迁居民点,多是三四家、两三家同住一个院的兄弟分家之户。全小村另一半住户还住在古代屡建的老宅中,个别独门独院家庭在原地上盖新房三五间。

2. 小康屋阶段(1999-2010)

未入和己入居民点的户数各占一半,同时更新换代住房,20年前的建筑被改造,以砖墙、钢梁、青砖院墙、合金门窗、可出入汽车的大门楼为时尚。街道硬化并可排水。未进入居民点者,在古代开基的老宅盖起新门楼,新砖瓦房。此时很少有土坯房、茅屋,质量可保50年的农宅基本全覆盖,人均一般约50平米,大多数的户人均3间屋,农村住房革命一次性完成,无住房或住危房者基本不存在,自来水、电、网络信号等逐步配套。

3. 新农村美丽乡村阶段(2010年至今)

约从2010年起,全村各户进入统一规划的小康屋街道,各户修建统一式样的两层三层小洋楼,有前院后院、栅栏院墙、统一施红瓦或青瓦为顶,统一为白墙、金墙,相邻的若干个小村连成一体,门前是两车道的硬化村道,村中心有偌大的广场,有功能设施齐全的村委会,或有偌大的公园,也是一个景区,有的不亚于大都市的小公园品质。

学校、村文化室或村图书室、村老年活动室、村卫生所、全民健身器材、篮球场布设在村委会周围。

三轮建房,地皮免费。第一轮、第二轮房屋建设,基本没有政府补贴,第三轮则基本上享受危房改造补贴。

第三轮的两层三层小洋楼式农民之家建成后,绝大多数农民迁入,新农村新生活开始,非贫困村的农民们喜出望外,心花怒放,无不安居乐业。

三、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或历史地标式农居正在消失

在相当的无名小村,从第二轮建房起,乔迁新居者保存旧居,原窑洞、房屋、前院、场院存在,几百年、上百年的古代老品种树木成荫,遮蔽着故居即小村历史标志。房屋坚固、窑洞凉爽者,老年家长不忍心拆除,还独守在旧居常住看护,理由是两层三层楼房起居不方便。旧居又是最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养殖场地所在,因此,有的村一户两套住房的家庭并不少见。

(一)、旧居拆除垦复恢复耕地合情合理,但每个小村保留一处历史地标式农居是应该的

1. 地坑窑洞消失最多

三轮迁入小洋楼式农民之家而闲置的零星最古老农宅、二三十年的旧宅,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多数是百年四方形地坑窑洞,政府每年有垦复旧庄基、增加耕地面积的考核指标即项目,专款专用,每年必须填平一部分地坑窑洞、垦复旧宅。由于数代种植的百年大树笼罩,未经政府批准擅自砍伐树木违法,林木因此得以保护,但树下耕种,产量微薄,增加的耕地只有面积,而未真正变成粮田。而在中国民居中最能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智慧的民居是黄土高原的土质、石质窑洞,数量最大,也最脆弱,消失得最多。但是,旧居拆除垦复,恢复耕地,是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的国家战略,全民拥护。本文提出每个小村保留一处历史地标式农居,占地约3至5亩。或地标式农居成片,有重大历史考古价值或可以开发为旅游景区,有为村民脱贫致富、就业价值的小村,则不至保留一处,应该值得考虑。

2. 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或历史地标式农居将消失

多数原有优质耕地在三轮建房进程中己大量被占,全家进入城市不再居住的闲置民宅即将拆除,原创庄基将填平,更多的胡同即一个小村的原创地貌垦复,实质是把百年前一个在千百年原址上历代重修的小村整体搬迁到另一块肥沃平坦的耕地而已,原创的小村记忆、生存状态、乡愁载体整体变成耕地。

江南水乡,有小桥流水,有舟楫水运之河流水道,就是无名小村的标志;依山傍水之大南方地区,凡丘陵地带不会消失无名小村原创标志。只有平原、塬、平川的村落整体移位,这正是沧海桑田的活态演进,近5000年、3000年、千百年历史的乡村历史物质标志不复存在。

所有小村的人文地理标志全部保留,有悖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的国家战略,本文仅提出每个小村保留一处开村之人文地理标志,占地约30至50亩,且是事实林地;或有重大历史考古价值或可以开发为旅游景区,能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就业的小村,则应保尽保。

(二)、整村搬迁,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和历史地标式农居自泯

由于整村搬迁、移民搬迁,无名小村历史原创、人文地理标志和历史地标式农居自泯。

本文未指所有整村搬迁、移民搬迁后的无名小村的人文地理标志要全部保留,本文指每个整村搬迁、移民搬迁后的无名小村保留一处开村之人文地理标志,占林地约数亩至数十亩,其待遇和未搬迁的小村人文地理标志相同。

综述,无论哪一种原因、形式、状态,假以时日,无名小村原创人文地理原貌将消失,历史原创地标式农居不在,千乡一貌,万村一面,村村相连,无名小村将是城镇化之后的现代街道格局,不是城中村,而是村变城,农村就地城市化,小村原创人文地理标志成了门牌号码存在。但是,如果保护了小村人文地理标志、历史地标式农居,则不会有遗憾和损失。

四、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和历史地标式农居保护与“非遗”保护的差异性

(一)、“非遗”因人而传承,传承人不必固定在每一个小村

“非遗”中的传统工艺及生产、生活方式,技术绝活等海量内容,有传承人在,“非遗”就存在。“非遗”因人而传世,人不论在哪个小村,有传承人,“非遗”就不会失传。传承人也不必平均安排在每个小村,或因家族村落祖传因素,传承人或集中在一乡数村,或一乡数村空白,但这并不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有力保障,传承人大有可为。申报、批准,就是各级“非遗”。不申报、不批准同样是无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有传承人在,“非遗”不会一次性消失。

(二)、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和历史地标式农居是固定在地理中的,是不可移动的,是与土地山水原生态连成一体的

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本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决定其命运的是大自然,它是天然的,它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不可动的,在几千年、千年百年间,与一个无名小村人的命运同时存在。无名小村的数千年村落地貌标志、建筑遗址,数百年、百年老宅,一旦消失将永久消失,任何科学技术,任何力量,也不能复原其失不再来之根性、原创性的本质,而且它是被平均分配的,它是与每个小村与生俱来存在的整体。一个小村存在,它将永久存在,而小村在它不存在,这是目前正在发生的和保护“非遗”有差异的变化。一种是永久消失随时发生。一种是无名小村标志被保护就不会消失,不保护必然消失。

(三)、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和历史地标式农居保护不是选择性保护

每个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和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拯救老屋行动、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物保护单位等各种形式的保护实质不同,意义非常,前者是有选择的,是好中选优的,是不平均分配的。后者是每个无名小村的地位、价值是平等的,是无选择的。正如每一个小村都要脱贫,每一个农民都要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社保一样。因此,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和历史地标式农居保护不是选择性保护,而是全覆盖保护。

五、为数千年农村变为新时代新农村欢呼,保护丝绸之路原路遗迹、无名小村标志、历史地标式农居应是政府行为,民俗工作者大有可为

(一) 、保护丝绸之路原路遗迹、无名小村标志、历史地标式农居应是政府行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组成。

本文主题不存在先进与落后、创新与保守、跨越式发展与无所作为、迷信与科学、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与钉子户的事实碰撞,这种民间争论意识普遍己不存在,也不是全国城镇化运动与小村标志到底该不该保护的学术讨论,全国人民都在为数千年传统农村变为新时代现代化新农村而欢呼,农村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是一回事,是几千年的梦和终极目标。

几千年、千年、百年历史的无名小村,一夜之间进入新时代,窑洞、土坯房、茅草屋变成与城市现代美宅无异的楼房,四通(通水、通电、通网络、通道路)至家庭,“家庭智能”即将叩门,村道成街道,屋内陈设城乡无异。种植现代化、现代化+未来智能化农业种收在耕地现场流水线式完成,不再要打谷场。养殖则是工厂化养殖场与民居分离。乡村只以门牌区别此村彼村。现代化农业、智能化农业、基因农业、智能化生活实质内容,将使城乡差别缩小至无缝对接。

此时,以政府行为,在一个无名小村保护一至若干处人文地理标志和历史地标式农居;幅射于无名小村但不再有交通功能的丝绸之路原路现存段也能得到保护,这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组成。

(二)、无名小村遗址和历史地标式农居及遗址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新建成的农村绿地面积组成

乡村绿地面积和布局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是绿水青山的具体内容,现存的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地、历史地标式农居遗址地纳入绿地面积,一举多得,一劳永逸,一张规划图是永久保护手段,一张规划图管到底。绿地在,无名小村标志、老屋标志或丝绸之路原路的痕迹在。不垦复历史地标式农居,不是浪费了耕地,而是增加了绿地,一片绿荫,是一个小村遥远的大标志。走进绿荫中的古路,古丝绸之路原路的痕迹、古代的原道路、古代的涝池、古代的历史地标式农居将永远活着。

(三)、重大考古发现原址也应该保护

不是无名小村标志,不是小村原地貌,而是在耕地和非耕地之间,有古人类遗址、窖藏、地宫、钱窖等重大考古发现,原址也应该保护,不能把文物清理后入馆收藏,而把遗址做耕地和道路、建筑所用,除国道、铁路等重大建设项目以外,应该作为历史文物标志地保护。这些历史文物标志地承载的历史大事件、历史人物生活原地,就在此地而非他地。不能把规划之外的这些原址埋没、遗忘。综述,一个县约2000个小村(村民小组),全国约有466万多个小村,殆有466万多个小村人文地理标志和历史地标式农居;村标、屋标所占耕地,应规划在绿地内。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延伸段的原创原址,规模巨大,应该立碑,尽最大可能保护。它们是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原创原地组成,将是现代化农村的人文历史标志、历史根源、文明见证,是乡愁的源头,将是天然的村级历史博物馆、村级遗址公园,它与任何时候的任何文明水平、发展速度都不冲突、不矛盾。全中国最低一级的行政自然村机构所在地、小村记忆、故乡根源的标志和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延伸段的原创原址完整保存,也就是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史完整保存,留给后人和未来。

以今天的国力、文明程度、科学技术水平、全球化观念、文化自信和实力,考证每一个小村的开村历史,保护每一个无名小村的天然人文地理地貌标志和历史地标式农居、丝绸之路依稀路标,是一念之间、一句话的事。危机是,国家保护措施正在落实的速度,赶不上人文地理标志和历史地标式农居被消失的速度。或部分小村标志、历史地标式农居在保护行动开始的前夜、在集体无意识或选择性放弃中消失。

--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2018年年会入选论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