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张怀群:《回山王母宫旧图》作者是刘景向

2020年01月07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回山王母宫旧图》和《共成善果》册序之文字及书法作者是刘景向。

刘景向,字仰斋,清朝泾州城人。家有商铺,在今县城中山街工商银行北侧,坐东向西。他取得贡生功名后,一度在安定驿(如后世市级公务宾馆)官膳堂帮工,专门为官员、上层人士用膳服务这是因为家道中落,迫于生计。二是在衙门里侯缺,利于获得公干之信息。

安定驿在今南门陡街东面、上坡百米处。明代至清代,此间为泾州重地,森严、神秘且繁华,朝廷高官、封疆大吏至泾州,均吃住在此,林则徐去新疆经泾州在此下榻,日记有载。如此重地,为何在陡坡上?首先,是无古时频发的水患之虞,其次可防城内有变之困。而陡坡叫州坡,是官道咽喉,从长安东上之车马人等,经太平关下州坡时即可入住。西下长安,出安定驿即可上州坡。

刘景向在官膳堂帮厨,官员用膳后,大厨师即可歇息,洗涮是刘景向之份内。在比6尺宣纸还大许多的案板上,他用抹布蘸着泔水,撸袖抡膊写榜书,尽案板大小写一个字,抹去,又写一字,又抹去,又写。此时只他一人,可放任天性,每天不知要写多少榜书,不用纸墨,节能环保,书艺亦飞进,过足瘾才罢。一日,他正写入状态,“哎呀!”他被吓了一跳。

“你写字功夫如此之好,为何做厨下帮工?”

他回过身,但见是今天用过膳的巡抚级大官,大官饭后为消食而信步,经过膳堂,窗口见有人似在写榜书,趁兴而入,不出声,在刘景向身后端详己久。

刘景向跪下去:“大人,免罪。小的平生酷爱读书,又爱写字,趁洗案写字,是我最享福之举,也因为买不起大纸和墨。”

“你的书性,你的精神己超出俗人。有功名吗?”

“回大人,惭愧之极,只是个贡生。”

“贡生己了不起,你起来,我给你相断,你不要嫌官小。”

不久,刘景向做了灵台县县学教谕,在文庙给秀才讲经学,掌文庙祭祀,约八品官员(相当后世文化、教育局长),此为其一生中最高公职。

刘景向书法名大,泾州城北门城楼上供奉着关公,外悬巨匾,上有榜书“护国佛”三字,旁署仰斋刘景向。

据泾川文史专家王金生先生回忆,父亲手托着启蒙时的他,无数次仰望城楼上巨匾,听父亲讲祖上传的、父亲所知的刘景向故事,又听父亲与耆老提起刘景向而说到冯玉祥军队拆除王母宫之不堪史迹,冯军一拆而不可收,拆庙者某无意上至北门城楼,突发霈雨,电闪雷鸣,拆庙者某被雷电当场击死,民意哗然,谓拆庙有报应,冯军这才停止拆庙。

1958年城楼拆除,“护国佛”巨匾落难于三元宫王金生家祠堂内多年,父亲每每触景生情,又讲刘景向学问大,书法出类拔萃,长于榜书,画也不一般,曾给回山王母宫画了全图,活灵活现。“画哪里去了?”“不知道下落了。”

刘景向后人不可考,王金生知其侄孙刘效锡是民国时大学毕业生,在上海绘制地图,有多部地图集出版,《申报》上多次发表他的地图作品。刘景向其侄号刘麻子,为在饥饿关筹钱买粮保性命,曾在街头卖刘景向藏书和刘效锡地图集,王金生也多次见过。

王金生家商铺在中山街西手,与刘景向家商铺正对中山街。王家商铺号正兴隆,王金生曾祖父始创业,祖父开染坊、杂货铺,置四合院,又以布匹为大宗商品,利润可观,因此有“王商户”之号,也因此有读书人。父名嘉绩,字熙之(1909-1961),民国早期师范讲习科毕业,在阳保(今汭丰郑家沟)小学当校长,后调回文庙小学,教高年级语文、历史,后在茶馆代人写信与诉状,解释文史典故。我考证王母宫108庙全图及《共成善果》册序史境,王金生得知,脱口而出刘景向是全图和序言的作者,只因父亲多少年间讲刘景向故事,只因门当门,户对户,王家三代人对刘景向故事如对自家历史一样稔熟:光绪年间重修王母宫,经理会成立,官方请刘景向绘了王母宫108庙写真全图并标注,写了《共成善果》册序之文字并以楷书写于册内,存留至今。

《贡生刘景向在芝麻上写字》

刘景向是泾川合志沟人,字仰斋,贡生学历。当年他去兰州考试,全场三千多人,他把一篇八股文用蝇头小楷写到芝麻上,是一粒芝麻一个字。学台认为很奇,于是把芝麻字用几个大盘子端上,以吹鼓手迎上,在三千多人试场上反复转了两三次。学台说:“你们这里面再有人能写到这字吗?”连说三次,无人应声,学台把笔提起,在试卷上批字:

刘景向字压通场,取为首名举人。

刘景向在泾川水泉寺“共池涌碧”亭子上书写过“凫鷖乐游”匾一方,又在城关杨柳村公路北姓李的墓碑上写过一幅对联:祥迎夸父峰顶日,瑞绕王母宫山云。经过好多书法家、韵士评论,都认为写作俱佳。

讲述:刘锡三

搜集整理:张怀群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三十日搜集于城关镇杨柳村

(张怀群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泾川民间故事》泾川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年7月版)

刘锡三,1915年前后生,城关镇杨柳村人,民国时为政府文秘,后务农,长于口传地方文史,能书法。1987年前后,我曾去杨柳村半山上先生祖居之窑庄,先生也多次来文化馆我的办公室,送他的书法于我,我多次当面求教,采访到他口传之文化遗产史10多篇。他传承的《贡生刘景向在芝麻上写字》,我们谨以传奇珍藏,由此可知刘景向不仅榜书惊世,微观书法也是一绝。刘景向为水泉寺共池涌碧亭题写之匾,为杨柳李姓墓碑写的对联,刘锡三先生亲眼见过。

刘锡三,20世纪10年代生人;王金生,40年代生人;两位泾川文化耆宿未曾谋面,年龄相差约30岁,接受我采访在30年间的首尾,传承的清朝泾州文化大师刘景向之名、字、贡生出身、书法成就、文采出众等核心内容却如此吻和,刘景象天分和成就,足可见其高度与真实。奈泾州全境曾存在过又几近消失了的刘景向故事和其书画、文字作品,可以想见其规模,也不可想像其全貌,而历代人杰不被岁月湮没者,能有几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