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泾川县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

2020年01月06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泾川县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2018—2025年)

泾川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九年七月

目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3

一、发展基础..................................... 5

二、发展机遇..................................... 6

三、问题挑战..................................... 7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8

三、发展布局..................................... 9

四、主要目标.................................... 10

第三章 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12

一、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产业........................ 12

二、努力提升清洁生产产业........................ 18

三、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20

四、加快培育通道物流产业........................ 25

五、持续优化清洁能源产业........................ 27

六、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29

七、多方培育中医中药产业........................ 32

八、积极推进数据信息产业........................ 34

九、全力加快煤炭石油产业........................ 36

十、鼓励支持装备制造产业........................ 36

第四章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37

一、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37

二、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38

三、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38

四、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39

第五章  保障措施及推进机制......................... 41

一、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41

二、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41

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42

四、强化绿色金融支撑............................ 42

五、加强财税政策支持............................ 43

六、加大精准施策力度............................ 43

七、严格监测评估考核............................ 44

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44

前  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编制出台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全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制定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为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和绿色发展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泾渭河流域核心区,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属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建设中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的重点地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担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立足全县经济社会基础条件和长远发展实际,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生态+”发展格局,力求从源头上根本上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市委四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体会议精神和县委十七届三次、四次、五次、七次全体会议精神,依据《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甘发〔2018〕6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发〔2018〕17号)、《中共平凉市委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平发〔2018〕28号)、《平凉市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平政发〔2018〕101号)、《中共泾川县委泾川县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泾发〔2018〕27号),编制《泾川县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全县推进生态产业和实现绿色发展崛起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精心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1.政策制度体系更趋完善。先后制定出台《泾川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6-2017)》、《泾川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泾川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泾川县“十三五”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规划》、《泾川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规定》、《泾川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泾川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明显。抢抓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以泾河、汭河、黑河、红河生态屏障为主体,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生态公益林等生态林业建设项目,持续加大荒山造林、道路林网、城镇绿化、村屯绿化力度,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7.33%。精心实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全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2.4%。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生态林业建设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等称号。

3.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扎实整改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巡查反馈问题,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全覆盖,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7年,全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96吨标煤/万元,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达到85%,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王村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水质目标。

4.绿色生态产业初具规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质为目标,全力推动三产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5.4:28.57:36.03调整到2017年的24.7:23:52.3。农业生产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壮大果畜菜等特色产业,全县果园(挂果园)面积15.43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22个,搭建日光温室、大中拱棚2.1万座,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工业经济方面,泾川工业集中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先后建成天纤棉业10万锭棉纱、正大公司30万吨饲料、15兆瓦农业光伏发电等项目,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方面,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被列入全省20个大景区,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全面建成,城关凤凰、泾明白家、汭丰郑家沟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中心建成主体,“陇上泾川”县域电商公共品牌正式启用,三产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二、发展机遇

1.中央省市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持续加大对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释放出了很多的红利和强大的动力,为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新空间、带来了新机遇。

2.外部环境相对有利。泾川县是丝绸古道西出长安的门户重镇,国道312线、福银高速、西长凤高速及西平铁路横贯全境,是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交汇处和陇东重要交通枢纽,是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关天经济区的重点区域,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全国肉牛优势发展区域、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基地和农林产品基地,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城市。省市作出的加快推进陇东能源基地开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重点部署,为全县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强大内生动力。

3.内在发展要求迫切。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盯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尤其是不断调整全县产业发展结构,三产比例日趋合理,形成了以果品、畜牧、蔬菜为支柱的农业产业体系,以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建材、能源开发为重点的多元工业体系,文化旅游、商贸流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不断繁荣,但作为西部欠发达县份,要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谋划一批牵一发动全身、既能尽快实施见效又有利于积蓄长远发展动能的绿色生态产业重大项目,大幅提高生产绿色化程度,促进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生产方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的集约生产方式转变,加速能源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力加快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泾川建设进程。

三、问题挑战

1.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面临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发展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要素成本上升、环境约束强化、部分产能过剩等现象将可能成为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2.县域经济实力支持有限。2018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6亿元,仅占财政支出22.58亿元的9.6%,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地方财政税源短缺,现有财力只能保基本、保运转。项目建设对上级投资依赖较大,地方财政自给率低,一些投资项目县级财政无力配套,自我投资建设、推动发展的能力有限,与发达县份存在较大差距。

3.绿色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特色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综合效益不高,龙头企业少,传统生产方式比重大,石油煤炭、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展缓慢,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数据信息、商贸物流等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支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绿色金融、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等方面的保障不足,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崛起任务艰巨。

4.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从产业结构比例看,传统农业县和欠发达县份的特征依然明显,一产不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起步晚、比重小、底子薄,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二产不强,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三产滞后,文旅融合发展仍处在探索阶段,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商贸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对财政收入的贡献额度有限。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十三次党代会,市委四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体会议安排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清洁生产、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中医中药、数据信息、煤炭石油、装备制造等绿色生态产业,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泾川。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红线。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坚持创新驱动,动能转换。发挥创新对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主推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和供给。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融合,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坚持循环利用,绿色转型。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重点,按照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要求,把循环发展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途径,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循环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注重加强规划指导,强化政策引导,放宽市场准入,凝聚各方共识,引领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

坚持示范引领,整体推进。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选择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建设一批绿色生态示范产业园,实施一批绿色生态示范重大工程,引领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转型发展。

三、发展布局

围绕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立足各乡镇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优化空间布局,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城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南北二塬绿色果品产业经济带、泾汭河川区无公害蔬菜产业经济带和山区生态安全屏障,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城区:以县城为中心,依托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轻纺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能源化工,积极发展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以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为依托,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和中医养生产业,配套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打造全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

塬区:以南部塬区和北部塬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果业,加快培育早中晚熟合理搭配、品种品系优化配套、栽植模式更新换代的现代果品基地,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优质果品、苹果苗木、果品产业技术开发集成示范、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四大基地”建设。

川区:以泾汭河、黑梁河、红河川区为重点,坚持日光温室提质、塑料拱棚增效、露地栽培扩量的思路,多方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区和专业乡、专业村建设,加快陇东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山区:以泾、汭、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大规模开展面山绿化等国土绿化行动,精心实施面山绿化、荒山荒沟绿化和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持续推进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努力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四、主要目标

到2020年,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传统产业全产业链绿色改造和绿色示范产业发展取得较大进展,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全面完成市上下达的资源节约、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约束性指标,生态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到2025年,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绿色示范产业发展壮大,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占主导地位,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完成市上指标,整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形成绿色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

表 1-1 泾川县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指标表

类别序号目标名称2016年 实际2020年预期

2025

年预期

绿色产业发展1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亿元)/11.5
3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例(%)///
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35555
5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比重(%)505560
6林下经济产值(亿元)1.523
资源                                                    节约7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4.4120
8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51.22100完成市上下达指标
9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420
1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11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万元)149.563.5
1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490.55
13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50.157.5
14资源产出率(%)///
15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380

第三章  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以培育支柱产业为目标,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综合考虑全市布局及全县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突出绿色与特色相结合,围绕抢占文化、通道、科技、信息、生态“制高点”,重点发展循环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中医中药、数据信息、煤炭石油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培育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产业,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挑起大梁”,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产业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绿色化引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健全完善“五个一”产业推进模式,在农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统揽,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种养殖结构,积极构建绿色循环农业体系,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以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等绿色循环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实施绿色循环农业项目,引导农业生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循环发展的路子,逐步构建绿色循环农业发展链条。

(一)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1.果品产业: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果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有机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和全国绿色果品出口基地,以南部塬区和北部塬区为重点,建成优质果品、苹果苗木、果品产业技术开发集成示范、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四大基地”建设和市场、关联产业、服务、支撑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集约化经营。到2020年,建成优质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6.6万亩以上,绿色食品(苹果)原料标准化认证基地30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7.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6万吨,优果率达到80%以上;总产值突破20亿元,人均果业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贮藏量达到20万吨,占果品总产量45%以上。

2.畜牧产业:围绕建设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以党原、玉都、丰台、荔堡、太平、飞云、窑店、高平8个乡镇为重点,着力加快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到2020年,建成3.5万头肉牛生产基地,出栏量达到1.8万头;建成12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出栏量达到6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0.8万吨,蛋类总产量达到0.3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0.1万吨,畜牧业增加值达到0.8亿元。

3.蔬菜产业:围绕建设陇东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以泾汭河、黑梁河、红河川区为重点,坚持日光温室提质、塑料拱棚增效、露地栽培扩量的思路,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区和专业乡、专业村建设。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拱棚西瓜达到1万亩,设施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产量达到7万吨,产值达到1.2亿元,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50%。

4.粮食产业:着眼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农田,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全面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全力确保粮食安全。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别稳定在45.03万亩和12.5万吨以上。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推行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加快绿色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绿色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建立标准化基地;大力推广健康养殖、设施栽培、保护性耕作等增产增效技术;加快主要农作物及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和技术集成,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达到20.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力争达到70%以上;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动物疫病疫情快速诊断、监测、预报和紧急处理,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2.实行产业化经营。围绕果、菜、畜特色产业,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即招大引强“引”一批,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兼并重组“改”一批,改造提升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把握机遇“建”一批,建设培植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切实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县、乡、村三级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成2处以上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600个,社员数达到5.2万户,建成国家级示范社10个,省级示范社28个,市级示范社62个,县级示范社70个。

3.推进品牌化营销。果品产业要以“名果名园”创建为重点,不断扩大GAP认证基地、出口创汇基地、绿色认证基地规模,提高果品质量;全面推广设施蔬菜种植“春提早、秋延后”等技术,在抢占先机中赢得市场;畜牧产业要在科学饲养、疾病防控上做足文章,进一步打响“泾龙牌”红富士等泾川名果、泾川放心菜、泾川绿色畜牧业品牌。到2020年,果品商品化处理率达到80%,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1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5个以上,建立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2个以上。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打响“陇上泾川”电商公共品牌。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大力推广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直销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农户与市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扶持营销企业在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支持旭康、富原红等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继续扩大对外出口,持续提升经济效益。

2.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向优势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优先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以手工制造为主的小微企业和工商户,以“大众创业”促“万户增收”;支持金融信贷、信用担保等政策向贫困村小微企业或工商户倾斜,每户启动性贷款规模不少于5万元,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得到实惠有效的金融帮扶服务。

3.强化农业技术支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依托旭康、鼎惠、鼎康、富原红等龙头企业,逐步建立科研单位、高校、企业协作发展机制。鼓励群众主动购买农业保险,强化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构建以“三品一标”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品质,打造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特色农产品,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促进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三品一标”农产品比重达到65%以上。

(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1.积极拓宽产业发展链条。围绕果品贮存加工、肉牛屠宰购销和蔬菜储销运输,鼓励现有企业实施改造提升,扩大生产规模,引资建办一批生产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集群,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统筹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推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销售、全域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

2.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一批规模大、辐射面广的农产品外向型精深加工企业,多方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带动贫困乡村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升级,使贫困户更多的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收益。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3亿元。

3.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等新兴业态,建设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家庭农场观光、乡村生态休闲和民俗体验旅游,形成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五)推进农业资源循环化利用

1.秸秆综合利用。逐步实施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发电和秸秆沼气等燃料化利用项目和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带动生物质锅炉推广、燃煤锅炉生物质化改造和秸秆养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全县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和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绿色发展。

2.禽畜粪便综合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粪污收集、贮运、处理、利用设施,大力推广“畜沼果”“畜沼菜”等循环生产模式,以养殖小区、养殖组、养殖大户的猪鸡粪便为基本原料,建设有机肥料加工厂,生产的有机肥料专门用于果园及绿色无公害蔬菜、绿色无公害设施蔬菜的种植,最大限度推进畜禽粪便等废弃物集约式规模化综合利用。

3.农林枝条综合利用。充分利用果品基地修剪枝条废弃物等可回收资源,生产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机制木炭;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严格控制木材粗加工项目;推动森林抚育废弃物资源利用,鼓励抚育采伐、造材、加工等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柴生产木板、培养食用菌等,提高废旧农林枝条的综合利用程度,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专栏1  绿色循环农业重点项目

1.泾川县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9200万元,以泾汭河、红河、黑梁河川区为重点,年种植高原夏菜1万亩,新建日光温室50座50亩,钢架大棚750座450亩。到2025年,该区域累计建成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6万亩。 2.平凉红牛”泾川肉牛育肥场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691万元,新建双列式暖棚牛舍10栋,办公用房、生活用房及附属配套工程。3. 泾川县富原红果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苹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项目。计划投资1640万元,建设年处理2万吨苹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一条,配套果箱25000个、叉车2辆及配备电脑、网络信息化设备一套。 4. 泾川县鼎康牛业发展有限公司有机肥生产线项目。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有机肥料生产线及基础配套设施等。                                                     

二、努力提升清洁生产产业

按照“资源化、循环化、再利用”原则,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推动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陶瓷建材等传统重化工业和传统制造业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向信息化、集群化、绿色化、高端化、循环化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全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57.47吨/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3.07吨标煤/万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按照“企业入园、清洁生产,产业成链、融合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产业园区内、产业园间,以及不同产业链之间的物质循环和工艺耦合,促进产业集聚区企业整体集聚共生融合发展。按照“出城入园、一区多园、分类入园”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优化“一区两园”的空间布局,以煤化工、石油化工、棉纺服装三大产业为规划主导产业,配套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物流产业。

(二)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先进、成熟、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和装备,加快推进煤化工、陶瓷、建材等传统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引导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全生命周期控制”,探索建立绿色制造产品生态设计的激励机制和推行模式,开展生态设计试点示范,建设一批清洁生产技术工艺。按照“打造西北纺织城”的总体目标,以天纤棉业公司为依托,加快棉纺加工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紧盯棉纺行业发展前沿,以50万锭棉纱生产线项目为支撑,鼓励延伸产业链条新上项目,招商引进一批针织面料、化纤制品、棉花交易等上下游产品,实现全产业链条开发。到2020年建成30万锭棉纱生产线,到2025年建成50万锭棉纱生产线,力争把泾川建成甘肃最大的棉纺加工基地。

(三)持续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围绕轻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加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攻关,打造优势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工业,不断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墙体材料,全面提升建材行业发展水平。以华润、家园陶瓷企业为依托,通过科技创新增加新产品,大力发展中高档陶瓷釉面墙面砖、文化仿古砖等高品质陶瓷产品。以信泰公司等建材企业为基础,不断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煤矸石等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煤矸石烧结砖、空心砖等砖瓦类产品。引导中盛建材改进石灰生产工艺,积极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骨干企业和生产基地。

专栏2  清洁生产产业重点项目

泾川汇丰重油仓储公司含油废物工业无害化综合处理项目。计划投资4450万元,建设以收集、贮存含油废物和浮油,对含油废物(油泥)进行无害化处置。

三、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按照“大集团引领、大园区聚集、大项目支撑、大市场带动”的思路,深度挖掘县域文化资源,着力打响“王母故里·佛宝圣地·养生泾川”文化旅游品牌,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依托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子。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增大,实现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

(一)优化文化旅游布局。发挥泾川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按照“集约资源、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示范引领”的方式,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加快重点景区建设,着力构建以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为核心,泾河丝路风情带为轴线,田家沟生态旅游区和王村四坡红色旅游区,何家坪、南石窟寺、罗汉洞、完颜民俗村和官山度假区5个景点为支撑的“一心一带两区五节点”全域旅游新格局。

(二)健全景区景点体系。大力开发山水休闲游、文化历史探索游、生态度假游等旅游,形成各景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山水生态游。建成田家沟生态乐园、温泉生态养生度假小镇、官山生态休闲酒店、蒋家北魏风情休闲度假村。积极发展自驾游、登山、探险、健身、水上游乐、农家体验、田园采摘等多种旅游项目。农业观光游。以创意农业花卉观光游乐园、大运现代农业观光园、全国优质草果示范基地为依托,开展农业观光游,建成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工业观光游。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以展示现代企业文化精神为内涵,发展工业旅游。民俗民风游。以展现泾川民俗文化精华为理念,建设陇东民俗文化博物馆、西王母远古氏族文化主题园、完颜部落等民俗旅游主题景区,加快建成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乡村民居游。扶持发展汭丰郑家沟、玉都康家、党原高崖、红河田赵、王村二十里铺等民居旅游,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成城关延风、王村掌曲、泾明白家、王村完颜、党原城刘等10个旅游村,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休闲养生游。大力开发温水资源,挖掘传统中医医疗康体功能,建立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疗养院和康体保健区,积极发展各种运动场、训练基地、滑雪场、垂钓基地和体育竞技类主题公园等体育旅游场所,打造休闲养生健身旅游品牌产品。红色文化游。抢抓国家支持革命老区发展机遇,重点规划实施吴焕先烈士纪念馆二期工程,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充实配套服务功能,创新展示方式,推进红色文化旅游发展。

(三)改善旅游基础条件。加快连接景区、主要乡村旅游点“最后一公里”交通网络建设,积极与省市交通运输部门衔接,在制定交通运输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适时对交通运输规划进行调整,做好通往景区道路与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的合理对接,将通往旅游景区的标志纳入交通标志建设范围,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将城区主要公交线路延伸到各个旅游景区,延长通往景区的公交运营时间,着力改善景区交通条件。积极开通城镇通往旅游名村的旅游公交专线,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中,同步实施交通主干线与旅游名村之间道路延改项目。积极发展旅游专线和汽车租赁,开通泾川至周边城市机场、重点景区、主要乡村旅游点旅游专线。到2020年,实现景区、旅游村、养生产业园与交通干线的互联互通,全面提升旅游可进入性。

(四)完善文旅产业要素。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六要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深度挖掘传统风味,树立品牌意识,形成泾川特色餐饮系列。优化酒店结构布局,适当发展高档宾馆,大力发展中档宾馆,实施文旅综合体项目,建成四星级酒店、旅游度假、文化金融和养生养老工程,到2020年,星级宾馆酒店达到3家,星级农家乐达到15家。完善客运站点,增开景区间旅游交通线路,完善铁路、公路交通和网络预订票务系统。重点景区(点)规划建设旅游商品销售区,推广“电商+旅游”融合新模式,力争到2020年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明显增大。

(五)丰富文旅产业内涵。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深度挖掘大云寺、王母宫、百里石窟长廊、完颜民俗等景区文化内涵,大力推进互动性、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加快花样年美年文化城、百里石窟长廊保护开发、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颜民俗村、山水白家特色旅游小镇、锦绣凤凰田园综合体、县“文化三馆”和“乡村舞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旅游消费的促进作用。深入挖据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的旅游价值,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按照全省旅游专业村、农家乐建设规范和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到2020年,力争创建3个3A级旅游景区,1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3个以上旅游专业村,100家农家乐。

(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组团参加西北旅游营销大会、银川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加强与腾讯、携程、去哪儿、同程等专业平台合作,建立以官网、官微、官博和入境短信等为载体,以满足游客自主查询、自主安排行程、自主导游导览、实时分享传播、在线交互评价为内容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持续办好海峡两岸西王母民俗文化交流活动及华夏母亲·西王母公祭大典等系列活动,以融入“西兰银”旅游圈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重点,加强与西安、银川、敦煌等文化大市及庆阳、天水等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建立资源优势互补、客源相互输送、线路合理延伸的合作机制,借助各类旅游宣传平台,充分展示泾川特色文化魅力,提升泾川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专栏3  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1. 泾川县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新建道路4.4公里、景区管理中心3036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3500平方米、综合服务中心2978平方米、养生园4200平方米、廊厅工程276平方米、绿化区域面积79447平方米、广场硬质铺装8135.6平方米、广场连廊827平方米、景区水景观5100平方米。2. 泾川县文旅综合体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新建集休闲度假、文化金融、综合购物、旅游地产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实施文化旅游大厦、四星级酒店、旅游养老地产等项目。3. 世行贷款泾川县百里石窟长廊保护项目。计划投资1.0343亿元,完成城隍庙、韩王墓维修改造工程,敷设排水设施,新建水冲式环保厕所,配套绿化工程,埋设 0.4KV 照明输电线路 2公里,安装125KVA 箱式变压器 1 台;安装综合监控报警系统;敷设 PE100 给1.614公里、硬化社区道路6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 40 盏;新建垃圾集中点12处,新增垃圾箱 155个,化粪池5座,购置垃圾清运车2辆;开展专业培训。 4. 泾川县大云文化学术报告厅建设项目。计划投资783.43万元,新建2层框架结构报告厅1500平方米。5. 泾川县博物馆建设项目。计划投资4027万元,建成占地30亩4000平米园林化布局的县级博物馆,建成仿古式展览厅、商务区、休息区等。 6. 泾川县吴焕先烈士纪念馆提升工程。计划投资8500万元,规划占地280亩,修建5500平方米展馆1座,新建1万平方米英烈广场,完善山体景观、停车场等配套工程。7. 泾川县乡镇旅游名村乡村旅游建设工程。计划投资4000万元,在城关镇凤凰村、泾明乡白家村、王村镇完颜村、汭丰镇郑家沟村、红河乡田赵村、罗汉洞乡挽头坪村等重点旅游景点范围内,依托产业优势,开发生态旅游观光资源。 8. 泾川县泾明乡“山水白家”特色旅游小镇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187万元,完成“山水白家”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规划,新建特色民宿、古人类生态园、特色花卉园、生态餐厅、农趣体验园及乡村记忆馆、公交车站、停车场、特色养殖基地等。9. 泾川县城关镇“锦绣凤凰田园综合体”项目。计划投资2.45亿元,一期建设花卉园、游乐园、动物园、停车场、配套基础设施等;二期建设游客中心、商业街、康养中心、养生酒店、博物馆、配套景区公共服务设施等。 10. 泾川县罗汉洞农旅综合体建设项目。计划投资4698万元,建设柿子主题广场1处、柿子博物馆1处、柿子观光园10处、古柿观光园1处、采摘园20处、柿子摄影写真部落1处、观景台40处、山门7座、采摘园10处,柿子博物馆1座,生态屋36座,柿集1处、柿庄1处、同心亭3处、柿子文化长廊1处、柿子文化广场1处、柿子文化广场茶园1处、儿童乐园1处,百年古柿林1处、柿子茶社1处、柿子酒庄1处、柿子醋坊1处、改造民居30户,建成柿子食疗站1处、柿子美容院1处、民宿体验屋5处、柿子食坊6处、甜柿种植园1处、生态停车场4处、修缮窑洞20孔及配套工程。11. 泾川县王村镇完颜民俗村建设项目。计划投资5600万元,主要修建垂钓池、拦洪坝、薰衣草庄园、美食街600亩1处,及附属配套工程。

四、加快培育通道物流产业

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抢抓“一带一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机遇,主动对接关天经济区、关中平原城市群、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等发展规划,巩固和发展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优势,推动环境影响小、综合效益好的物流业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及循环农业融合发展,促进物流业国际化、信息化、高效化和绿色集约发展。

(一)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加快优化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综合运输服务网络、交通信息化网络和应急救援保障网络,积极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论证、适时启动一类通用机场建设,争取定平庆高铁泾川段项目,积极推进华崇灵泾运煤专线铁路(泾川段)、西平铁路新增二线(泾川段)和平庆铁路(安口-崇信-泾川段)、S319正宁至平泉公路、S202环县至泾川公路项目建设;加快泾川县汽车客运站建设,优化公交站点及线路布设,加大出租车和汽车租赁市场环境整治,提高城区交通综合服务水平。

(二)发展商贸物流产业。依托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加强交流合作、项目联建、区域互动和资源共享,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新建城北商品一条街,扩容提升中山街、泾州街、东大街等城区商业圈,争取10户以上大型购物广场、品牌连锁店和专卖店入驻,构建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县级商贸中心区。加快发展快递物流,扩大快递网络覆盖面,加强与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合资合作,组建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带动本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经营企业和农业合作经营组织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延伸产业链条,建立长期稳定的外销合同,扩大外销市场,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形成服务西北,走向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商贸物流基地。

(三)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加快智慧城市“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等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突出电子商务交易、信用、物流、供应链协调、融资服务关键环节,培育跨区域电商平台。加快培训和引进电子商务人才,推动流通企业建立和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加快推广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支持流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等环节实行科学管理。重点支持苹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于一体的电商平台,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项目予以倾斜扶持。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20%,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到90%以上。完善电子商务信用监测及信息安全体系,全面提升电子商务服务水平。

专栏4  通道物流产业重点项目

1. 泾川县富原红果品贸易有限公司二期2万吨果品冷藏库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在平凉市泾川县窑店镇凤口开发区公司原有1万吨果品冷藏库基础上,实施二期工程,新建果品冷藏库2万吨,整体达到3万吨。 2. 泾川县泾延果品专业合作社16000吨果品冷藏库新建项目。计划投资4300万元,规划在罗汉洞乡王家沟村新建果品冷藏库16000吨。3. 泾川县商品交易市场项目。计划投资2.4亿元,规划占地128.1亩,建筑面积为9.4万平方米,主要布设家具建材、汽配汽修等功能。4. 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400万元,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认证、品牌培育、质量追溯等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增强城乡电子商务流通配送能力。 5. 泾川县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计划投资9000万元,占地36.65亩24433.46平方米,计划新建6层商务酒店1幢7400平方米,4-6层快递物流综合楼3幢19425平方米(1#、2#6层,3#4层),1层电商物流配送中心3幢3595平方米。

五、持续优化清洁能源产业

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目标,抢抓国家、省市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天燃气、电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产业,不断提高清洁能源生产和利用比例。以实施清洁能源利用项目为抓手,依托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推进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下游产品,做强产业后续延伸。坚持集中与分散开发并重,消纳和外送并举,优先存量、优化增量,合理控制光电开发节奏,促进光电、生物质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融合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大型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大清洁生产共性技术研发,开展关键工艺技术攻关,加快重大清洁生产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加大对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创新清洁生产管理和服务,构建“互联网+清洁生产”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清洁生产技术产业化服务中心,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加快发展光伏发电。在工业园区、学校、厂矿企业、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等场所大力推广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与设施农业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扶持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探索制造业、农业与光伏发电互补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特色优势明显、产业链条完善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培育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扩大天燃气利用规模。对县城区集中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淘汰分布式燃煤小锅炉,大力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天然气供热。依托西气东输线路管道建设,大力实施煤炭资源气化项目,发展煤基天然气产品,形成煤炭资源的清洁能源就地转化。采取抽采结合等方式加大煤层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扩大管输天然气覆盖范围。

(三)全面加强电能应用。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应用成熟储能技术,发展分布式能源,加快充电桩建设,制定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在城市公交系统、出租车系统、景区专线车以及公务用车、专用车等领域率先推广纯电动汽车。逐步在酒店、餐馆等场所淘汰化石能源,鼓励旅游住宿等服务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并在峰谷电价差、阶梯电价以及利用弃风弃光电力方面争取政策支持。

(四)大力发展生物质能。认真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在有机废弃物资源丰富的种植养殖乡镇,发展生物质沼气发电。积极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将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作为县域清洁供热的重要方式,加快燃煤锅炉及民用散煤的替代,开工建设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严格落实环保措施,全面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专栏5  清洁能源产业重点项目

1.泾川县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装机容量3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热点联产项目。 2.泾川县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计划投资5000万元,规划在循环经济产业园西工业园区建设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1处,主要负责回收农作物秸秆等农牧业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配套沼气发电设施和生产有机肥配套设备。其中:部分沼气用于周边企业、乡镇及农户生产生活,其余部分用于燃气发电,产生的沼渣和沼液分别加工成颗粒有机肥和沼液肥。3. 新能源汽车二期项目。计划投资1265万元,购置纯电动出租车50辆,安装50个直流快充充电桩,配置3台高压充电箱变,监控平台设备3台,箱式变压站、室外三网等基础设施。 4. 甲醇加注站及车用充电桩建设项目。计划投资800万元,新建SF双层甲醇地埋罐4座,车用快速充电桩40个及基础设施工程,购置甲醇加油机4台等。

六、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依托重点骨干企业产业技术优势,围绕环保基础设施、节能环保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城区生活污水提标扩容、污泥处理处置及中水回用、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构建集约化、高值化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产品实现由以低端为主向中高端转变,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加快形成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的产业体系。

(一)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1.实施城乡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污泥处理处置和中水回用工程,实现污染物排放达到一级A标准,污泥处置量达到20吨/日,城市中水回用比例达到60%以上。同步实施玉都镇、党原镇、荔堡镇、高平镇、窑店镇、王村镇污水处理站建设工程,到2020年,县城规划区内污水收集率达到95%以上。

2.完善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填埋场及中转站规划建设,实施城区、玉都、飞云生活垃圾处理场(站)等工程,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

3.加快雨污管网改造。实施城区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和荔堡镇街道排水排污工程,2020年实现县城建成区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构建城镇中水管网系统,将城市废水或雨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园林灌溉及洗路洗车。

(二)加快节能环保改造

1.强化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对建材、煤炭、石油等高排放行业进行深度治理和提标改造,确保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国家排放限值要求。在重点用能企业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推进节煤、节电及余热回收利用、能源高效利用等节能技术,引导企业使用先进节能技术。

2.大力实施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对燃煤锅炉进行集中治理改造,加大高效锅炉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序推进城乡冬季清洁供暖,逐步实施城乡居民取暖土炕、小火炉、厨房煤改电或洁净煤替代工程,推广碳晶、电热膜等采暖新技术,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3.加快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加强节能环保技术重大创新平台、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环保节能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推动环保节能技术产业化、绿色化、规模化。完善全县公共场所照明系统,对城区、乡镇主街道、休闲广场、小区路灯照明系统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推广采用太阳能灯具,安装太阳能电池板,采用“电+太阳能”的智能调节系统,降低能耗。

(三)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1.优化调配生产生活用水。以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为核心,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节水改造工程,严格水权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水资源保障工程,全面建成朱家涧水库,启动实施刘李河、凤凰沟水库工程,积极做好盘口水库和洪河水库前期工作,年增加供水能力440万立方米,全年用水总量控制在0.58亿立方米以内。新建、加固防洪堤防,疏浚河道,维修加固疏水渠道,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水利工程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功效,提高防洪蓄水工程利用率。

2.科学促进砂石资源持续利用。规范砂石资源管理,加强砂石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禁止在基本农田、饮用水源地等生态功能保护区,依法设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汭河流域河道等特殊保护区域内从事砂石开采活动。打破传统获取河道砂石开采权模式,探索对县域内的河道砂石资源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有效避免采砂业主间的恶性竞争,减少可采区无序、超量开采现象,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双赢。

3.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在乡镇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行政村设立回收点,全面回收废旧塑料、金属等可再生资源,做好统一整理、分拣、储运,严防二次污染,到2020年,主要再生有色金属回收率、废纸回收率、废塑料及废橡胶回收率分别达到90%、95%和95%以上。大力推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园林废弃物、城市污泥等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回收循环利用,以城乡生产生活废弃污染物为突破,建设废弃污染物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园区、环境污染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

专栏6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

1. 泾川县50万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项目。计划投资4500万元,规划占地60.63亩,其中生产区55.94亩,生活区4.68亩。主要修建仓储式原料堆放间、生产车间,办公用房及附属工程,购置安装破碎机、筛分机、除尘器、皮带输送机等垃圾处理设备,配套建设加气块和蒸养砖生产线,购置运输车辆6台、装载机3台、挖掘机2台。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处理建筑垃圾50万吨,生产各类建筑原材料30万吨、加气块3万立方米、蒸养砖1600万块。2. 泾川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计划投资4552万元,占地4.2亩,污泥处置量为20吨/日,新建清水池1座、送水泵房1座、干化堆放场、发酵塔1座、敷设中水管网3.6Km;改造污泥浓缩脱水机房1座。3 泾川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中水回用工程。计划投资1852万元,污泥处理处置按照污水处理厂远期污水处理量规模量考虑,经计算并参照实际运行数据,污泥处理量为20吨/日(含水率80%);中水回用规模按照实际利用规模考虑,污泥处理工艺采用“污泥改性深度脱水+装置式好氧发酵”工艺,建成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4.玉都镇垃圾处理站建设项目。计划投资534万元,新建钢结构真空热解垃圾处理设备间1座1487.23平方米、钢结构附属用房1座118.8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冷却水池1座、炭黑池1座,出渣机地沟10米,绿化302平方米、铺装水泥道路720平方米、砂化道路1100米,配套相应的水电、消防、采暖及垃圾处理设备。 5.飞云镇垃圾处理站建设项目。计划投资521万元,新建钢结构真空热解垃圾处理设备间1座1487.23平方米、钢结构附属用房1座118.8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冷却水池1座、炭黑池1座,出渣机地沟10米,绿化612平方米、铺装水泥道路1030平方米、砂化道路1200米,新建挡土墙116米、围栏134.6米,配套相应的水电、消防、采暖及垃圾处理设备。 6.泾川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计划投资12000万元,新建日处理能力180吨垃圾处理设备厂房5000平方米,采用真空热解工艺配套安装垃圾处理设备,主要有进料系统、真空热解反应系统、冷凝系统等附属配套工程。

七、多方培育中医中药产业

(一)培育中药生产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聚化”原则,采取新幼果园套种和林下种植等多元化种植模式,在塬区乡镇规划建设柴胡、防风、黄芪、板蓝根、油牡丹等特色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山台地、坡洼地区域,规划建设杏仁、酸枣仁等特色药材基地,到2025年,发展中药材基地1万亩。围绕官山林场、张老寺农场建设一批规模适宜的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区、药用植物园和野生药材繁育基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推进中药材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验、产地环境动态评价、有效成分分析、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检测等工作。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溯源体系建设,实现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

(二)发展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巩固发挥县级中医医院的核心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和中医药人员配置,提高基层中医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85%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馆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中医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

(三)大力开发中医药产品。鼓励符合中药特点的新技术应用,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大力支持应用安全、疗效显著、知识产权清晰的特色中成药和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经典名方的研发生产。以大宗地产药材为主要原料,研究开发普通食品、保健食品、药膳、食品添加剂和日化用品等系列产品。完善覆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储存、市场流通和终端消费等各环节的追溯体系,逐步形成可追溯的倒逼约束机制,推动完善中药质量保证体系。

专栏7  中医药产业重点项目

泾川县中医康复中心。计划投资4500万元,新建11层框架结构中医康复理疗中心大楼15000平方米。

八、积极推进数据信息产业

抢抓“一带一路”、创新驱动、网络强国以及“互联网+”战略机遇,立足全县产业基础、发展条件和区位优势,全面推进先进数字、智能制造等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旅游服务、公共服务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壮大具有特色的数据信息产业。

1.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实施普遍服务向自然村组延伸,深入推进高速光纤网络建设,以骨干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依托,全面推进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建立适合泾川的“三网融合”模式。按照“整体规划、统一标准、按需建设、逐步扩充”的原则,建设绿色、高效的泾川云计算数据中心,实现县内各类政务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平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拓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交通”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建设,创新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

2.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引进国内先进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积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区块链、云计算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公共云、政务云和企业云等重点示范工程。加快云计算技术在农业、工业、交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广范应用。鼓励各类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云计算、物联网产业,推进区域内产业协作与集聚式发展。

3.不断提升信息服务化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交通”等行动,形成覆盖全县的空间数据服务与应用示范,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加快公共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服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聚焦“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重点发展方向,全力提升信息技术咨询、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存储处理等方面的水平。注重信息传输服务和增值服务。加快建立面向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体系,优化配置金融、技术、信息、人才等各类资源,从政策、资金、机制上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流通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

专栏8  数据信息产业重点项目

1.泾川县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计划投资514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视频监控中心平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水务、智慧政务及配套线路等建设内容。2. 泾川县城市排水防涝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428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部位监测系统建设、排水防涝数字化信息平台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及中心机房建设等工程。                                                     

九、全力加快煤炭石油产业

坚持把煤炭石油产业发展作为加快全县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不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开发、新能源推广应用、石油资源开发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力度,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煤炭开采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规模经营的原则,抢抓政策机遇,加快煤炭资源开发;依托西气东输线路管道建设,大力实施煤炭资源气化项目,发展煤基天然气产品,形成煤炭资源的清洁能源就地转化。立足石油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中石油、中石化等战略合作伙伴,加快石油开采勘探和高效开发利用,加大对泾镇区块石油资源勘探力度,加快油田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实现规模化开采;规划论证一批石油精深加工项目,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采取抽采结合等方式加大煤层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扩大管输天然气覆盖范围。

专栏9  煤炭石油产业重点项目

泾川县高平北煤矿及洗煤厂建设。计划投资47.4亿元,在高平北建成年产500万吨煤矿及洗煤厂一座。

十、鼓励支持装备制造产业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抢抓国家和省市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的巨大市场优势,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招商建办一批机械加工制造及相关配套产品的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以绿色低碳新材料运用、太阳能制造装备、农机装备制造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支持发展果蔬加工机械、现代化畜牧养殖机械等先进农产品加工设备,积极研发中小型农业机械、先进设施农业装备机械,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大对装备智造产业的集中支持力度,在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资源分配上向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倾斜,积极落实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到2025年,全县初步形成以绿色低碳新材料运用、太阳能制造装备、农机装备制造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培育3户以上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力争在石油化工装备、智能机器制造、生物制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第四章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持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个原则”,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五大生态文明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统揽,组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力争每年完成造林绿化2万亩,打造城乡绿色生态景观,构筑县城南北面生态屏障,实施美丽乡村绿化、国省县乡公路和通村道路绿化、荒山荒沟绿化和产业道路绿化工程,推进堤岸水系绿化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苹果、核桃、木本油料等经济林建设步伐,实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双赢。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推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到2020年,完成三北防护林1.2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4.5万亩,森林资源管护85万亩,中幼林抚育57.0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8%以上。

二、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全力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和管理体系,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全面推进全县小流域内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污水处理水平。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推进工业节水,鼓励支持循环用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推动农业节水高效生产。全面推进清洁空气行动,开展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废气专项整治。切实强化减煤、抑尘、控车等防治措施,积极推进清洁供暖、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等重点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气代煤”,最大限度地减少散烧煤和燃油的使用量,着力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土壤污染动态变化,制定中长期修复计划,探索创新治理模式,积极开展修复试点。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

三、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协调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扩大森林和湿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实现有序修养生息。加快实施生态城镇绿化工程,坚持改造与提升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植绿与造景相结合,重点实施城镇面山、水源地、公园绿地、街巷道路、停车场、机关单位、学校校园、住宅小区等绿化美化工程。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突破行动,落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及处理体系。推动农村改水改厕等工作,实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加强畜禽养殖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健全完善的农村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体系,乡村环境治理工作全面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权责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守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红线,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禁止一切不符合主体功能区、自然环境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推行碳排放权、用能权、水权交易制度,加快实施排污许可制,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政策意见,加快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三个“十条”。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

专栏10  生态安全屏障重点项目

  1. 泾川县造林绿化建设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在全县区域内实施造林绿化8万亩。 2. 泾川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计划投资6751.2万元,将符合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非基本农田退耕还林。3. 泾川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计划投资650万元,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分改造、中幼林改造等项目。4. 泾川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计划投资600万元,实施公益林补植补造及抚育中幼林等项目。 5. 泾川县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补偿项目。计划投资6500万元,实施重点公益林管护工程。 6. 汭河泾川县袁家庵段河堤治理工程。计划投资548万元,新建20年一遇防洪河堤2.37公里。 7. 泾川县黑河焦村至草滩村段河堤治理工程。计划投资4637万元,治理河道长28.28公里,治理10年一遇防洪河堤32.5公里。8. 泾川县刘李河水库。计划投资2.1527亿元,洪河水库工程等别为四等,坝长350m最大坝高60m。设计总库容为515万㎥,其中防洪库容125万㎥,兴利库容355万㎥。设计年供水能力560万㎥。 9. 泾川县凤凰沟水库。计划投资6500万元,总库容160万㎥,其中防洪库容30万㎥,兴利库容90万m3,死库容15万㎥。设计年供水能力180万㎥。10. 泾川县盘口水库。计划投资5.42亿元,设计最大坝高30.00m,坝长270.5 m,工程枢纽布置从左岸到右岸依次为左岸均质土坝段、底孔泄洪闸、表孔泄洪闸、右岸均质坝段等建筑物。水库总库容2013万m3,设计年供水量1066万 m3。 11. 泾川县塬面保护工程。计划投资4000万元,保护塬面面积110方公里,砂化(硬化)道路30公里。12. 泾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计划投资5339万元,位于泾川县泾河北岸、铁路桥北侧的空地以及泾河、汭河河道内,计划在泾河流域泾川段境内建设3座橡胶坝、河道内种植水生植物250亩、建成占地45000平方米生物氧化塘1处景观工程。13.泾川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在全县区域内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生活污水处理、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白色面源污染控制、饮用水源地保护等综合整治工程,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第五章  保障措施及推进机制

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有效聚集,加大政策创新力度,重点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撑、要素供给等方面加大支持,严格督查考核,突出示范引领,积极营造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一、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形成多领域、宽层次、较完备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全面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探索政府购买生态产品及其服务,鼓励生态损益双方自主协商补偿方式,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建立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与绩效考核挂钩分配制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褒奖和激励诚信行为机制,建立对失信行为的行政性、市场性、行为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机制。

二、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充分认识新时代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进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化能力和本领。坚持专项督查和审计相结合,“督企”和“督政”相结合,抓常抓细抓长相结合,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责任担当,主动作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规划任务,按年度列出工作计划,整合本部门项目资金支持本行业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并负责指导推动项目单位实施。

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鼓励等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能源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加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力度。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工艺创新与试验,鼓励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原创技术研究。加强生态产业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程应用和市场服务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科技人员主体作用,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及产业的有效融合,提高知识产权价值和转化实施率。

四、强化绿色金融支撑

充分发挥金融在生态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及支撑保障作用,大力支持金融机构绿色化发展,积极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绿色产业和生态环境治理。统筹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扩大绿色保险覆盖面,支持绿色企业上市挂牌。强化绿色金融风险防控,鼓励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绿色产业和生态环境治理。构建凸显生态特点的绿色金融体系,制定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金融对生态项目的融资支持,促进绿色产业、生态环境治理和金融深度融合,建立全县生态项目名录和项目库,支持环境效益显著的项目纳入生态项目库,加大金融对生态项目的融资支持,引导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实行差别化授信政策,创新贷款抵押方式,降低融资门槛,有效解决绿色产业资金短缺难题。

五、加强财税政策支持

制定出台政府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及奖补意见,研究制定风险投资、私募资金投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持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快绿色化改造,对认定的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给予奖励补助。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小微企业、西部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节能减排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继续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

六、加大精准施策力度

创新政策供给,健全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从财政金融、投资政策、价格政策、土地政策、环境政策等方面实施政策创新,积极营造有利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各类要素聚集绿色发展。对符合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企业和产品,积极落实各类鼓励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投资、价格、土地、规划、环保、能源等优惠政策。深化自然资源,建立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健全能够有效覆盖成本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运营机制。落实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人才政策,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生态产业。加快政府“放管服“改革,营造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市场环境。

七、严格监测评估考核

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生态环保基础数据采集体系,建立统计核算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督查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将其作为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并纳入年度绩效考评范围,增强生态担当和绿色发展意识。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造究与政治巡视、环保督查等紧密联系,建立生态文明定期不定期督查巡视制度,对造成生态损害的领导干部进行追责。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生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跟踪统计监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确保评估结果准确性。

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价值取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教育培训,把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相关内容纳入县委党校培训内容,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生态产业体系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和解读,加大节能宣传周、低碳活动日等主题宣传力度,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大力弘扬生态道德,广泛宣传绿色理念,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