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经济建设 >> 正文内容

泾川县突出“六大”融合着力打造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强县

2018年08月06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近年来,泾川县积极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全省大景区建设机遇,坚持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的理念,多方整合资源,切实加大投入,完善产业要素,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景区建设,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王母故里·佛宝圣地·养生泾川”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坚持规划融合,一体推进。始终把规划作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先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编制完成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规》,通过省级评审,确立了“一心一带两区五节点”的构架体系,明确了大景区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启动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世界银行贷款泾川百里石窟长廊保护项目规划》《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文物保护规划》和《罗汉洞景区规划》,研究制定《关于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县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厘清了思路、提供了遵循。

二是坚持资源融合,打造特色立足县情实际,深度挖掘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围绕西王母文化研究,全力加快王母宫景区建设,建成各类景点30多处,开发西王母剪纸、活性碳摆件、玉石药枕等旅游商品5类20多种,研究出版《圣地泾川》《泾川西王母文化调查研究》《西王母文艺》等文化旅游书籍、刊物20部,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西王母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9年中国民俗学会正式确立泾川是西王母降生地和西王母文化发祥地,2013年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倡议,将西王母诞辰日农历七月十八确立为“华夏母亲节”,并授予泾川县为“国际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2015年6月,泾川西王母宫被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确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围绕佛教文化保护,全力打造大云寺、百里石窟长廊等特色品牌,大云寺景区一期工程2007年开建,2010年底竣工,完成投资1.2亿元,先后建成舍利塔、钟楼、鼓楼、东西碑亭和前区广场、影壁等主体工程,配套实施了舍利塔内部装修、中心区安防及给排水、输配电、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二期工程从2014年3月开建,完成投资1.3亿元,建成藏经楼、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主体工程,实施了卧佛殿改造、舍利塔台明改造、广场铺装、景区围墙砌筑等工程,目前,中轴线主体工程基本建成;三期工程于2017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投资 1.2亿元,主要实施大云寺景区综合管理中心、游客管理中心、景区广场硬化铺装及水景观、景区道路、旅游厕所等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所有主体工程,计划年底全面竣工。启动实施南石窟、王母宫石窟等重点窟群抢救性保护工程。研发大云寺舍利塔、金镶玉纪念章、镇尺等旅游商品5类10多种,研究出版《泾川佛教文化论》《佛教瑰宝》等书刊12部。围绕历史文化挖掘,依托“泾川人”头盖骨化石遗址,建成泾明白家牛角沟遗址展馆;完成明代城隍庙维修保护;加快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开发建设,烈士陵园全面完成,纪念馆正在完善布展方案;在党原城刘村规划建设古城门、古城墙等景观,建成地下党支部展馆,还原了当年革命活动场景,再现了历史遗址。围绕民俗文化传承,将全国关内最大、传统民俗保存最完整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完颜村确定为文化旅游扶贫试点,建成民俗小吃一条街、完颜民俗文化展馆等景观10多处;传承推广刺绣、皮影、编织、泥雕等民间文化艺术,建成党原城刘、高崖,玉都康家、下坳等10个民俗旅游示范村;传承开发荞面煎饼、火烧子、罐罐蒸馍等民间小吃30多种,成功申报国家、省市文化项目保护名录70项。围绕生态文化体验,建成田家沟生态风景区、官山林场生态旅游景区及城关凤凰、汭丰郑家沟、红河田赵、太平盘口等一批山水田园型乡村旅游景点。围绕养生文化开发,充分利用天然温泉资源,以泾州宾馆为重点,积极推进温水康养项目建设;筹推进中医发展,分别在县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养生馆,增设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等中医服务项目;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倡导居民参与太极拳、广场舞、垂钓、滑雪等体育运动。围绕演艺文化创新,精心编排舞蹈《王母夜宴》《大云之光》《完颜风情》《红色记忆》,情景剧《扬燕麦》,眉户剧《吴焕先·1935》;创作拍摄《招娣》《泾川欢迎您》等微电影、微视频40多部,文化旅游特色得到全方位彰显。

三是坚持项目融合,集中用力。在推进重点景区建设的过程中,积极配套相关文化、服务项目。去年以来,先后实施各类配套项目12项。大云寺前区广场建设即将完工,学术报告厅开工建设;博物馆项目完成图纸审查,即将开工;西王母信俗展示中心完成主体;城北体育场预计9月底建成投用;美年文化城文旅大厦、中影迪斯尼影院、温泉度假酒店、大润发超市和养老公寓建成主体;田家沟科技示范园全面建成并布展投用,县城至田家沟旅游道路、南滨河路等重点道路改扩建项目基本完成;温泉开发区全地形车场地建成投用,将于8月11日举办邀请赛,全县景区内涵和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是坚持体制融合,拓展空间。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和“文旅融合、整体策划,市场运作、一体开发”的思路,成立泾川县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管理委员会,明确了工作职责和管辖范围。积极衔接,由省城投公司与泾川大云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合作,对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进行投资建设,在第24届“兰洽会”上签订了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将景区内所有非文物文化旅游资源全部交由投资方开发经营,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大景区全面推行企业化、集团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是坚持人才融合,凝聚力量。大力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将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县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组织县内104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着眼打造一支高素质导游人才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0名文化旅游爱好者担任景点讲解员,有效提高了景区服务质量;聘任刘玉林、张怀群等本土学者担任县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工作顾问;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乡镇文化站招聘“三区”人才33人,专门从事文物保护、群众文化活动、文艺辅导等工作,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六是坚持载体融合,推进发展。把强化宣传推介作为打造形象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提速发展的重要举措,邀请省电视台拍摄完成泾川文化旅游形象宣传片,制作《吴焕先·军魂不朽》纪录片,多次组团参加“文博会”、“兰洽会”等区域性文化旅游节会,成功举办华夏母亲节、西王母传统庙会、“祖脉文化旅游圈”媒体记者踏线行等活动;先后举行汭丰绿色蔬菜节暨乡村旅游季、泾明农民趣味运动会、全市万人徒步越野赛等乡村特色赛事活动;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广角度、深层次开展宣传推介,开通了泾川文化旅游微信公众平台、腾讯·企鹅号等官方宣传营销平台,实现了全县4A级以上景区、星级饭店核心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依托农村“三变”改革,扶持建办甘肃锦绣凤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泾明白家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乡村文化旅游企业,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探出了路子。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