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城方言 >> 正文内容

有一种泾川人叫“白糖”

2018年04月29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字是方言词语的书写形式人们祖祖辈辈说方言但用文字来表达方言主要是近十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大面积普及应用社交软件的兴起而渐成风潮。以前方言大多是以口语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它们或者是本有其字而用者不知或者有其音而无其字人们世代口耳相传听其音而解其字没人去追究它的写法。虽然各县区地方志收录了一些当地方言但字词不太准确谬误较多。

自2004年以来,笔者开始收集、整理平凉方言字词。截至目前,共收集了数千条方言词语,并向西北一些著名院校研究方言的专家学者请教,力图寻找出平凉方言的出处和字词的正确写法。

例如平凉人常说的方言“白糖”一词,除了指食用的白糖,还代指一个人傻、糊涂、没知识、没文化、没见识。还有一个全国通用的词语“白丁”,和白糖的意思相近。白丁,原义指没有功名的人或平民,后来引申为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亦指文盲。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的白丁,是指那些没身份、没知识、没文化的人。举例:他是白糖,大字不识一个。

你要问了:平凉人为啥把没知识没文化的人叫作“白糖”呢?“白”和“糖”同义复说,因为“甜”也指“无”,如“这个菜盐甜了”,不是说盐是甜的,而是说菜里少盐或没放盐,味道太淡。所以,平凉一些地方的人,把没有盐和调料的饭称作“甜饭”。

在平凉,流传着一个著名的“白糖县长”段子。话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某县一位副县长因识字不多,常在开会讲话时念错字,为此很是苦恼。一日,县里召开教育工作大会,秘书给他写好了一份发言稿,让他事先熟悉一下,当读到“辍学”一词时,他不认得“辍”字,秘书再三教他,他还是记不住。于是,秘书灵机一动,找来一根大头针,在“辍”字上戳了一个小窟窿,并提醒他,如果发言时忘记了这个字咋念,就看这个针戳的窟窿,就能记起来了。开会讲话时,读到“辍学”一词,他看着那个针戳的小窟窿,思忖了一会,大声念了出来——“攮学”……

“白糖县长”之所以会把“戳”念作“攮”,是因为平凉方言把拿针戳东西不读“戳”,而读“攮”,如:攮了一针,攮了几刀子。

上世纪中叶,平凉城乡的文盲、半文盲特别多,那个时代的工农兵干部也很多,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识字不多,因此念错字的现象屡见不鲜。记得儿时,我们村里很多中老年文盲,任凭子女怎么动员,也不愿去城里浪,因为不识字,怕找不见厕所憋坏了。

不过,庄浪方言把文盲不叫“白糖”,而是叫作“白眨(方音za)”或“白石卡儿”。“白眨”,可理解为白长了一双眼睛眨巴着,啥字也不认得。“白石卡儿”,贬称没文化的人,“白”是没有的意思,“石”是“识”的谐音,“卡儿”是语助词。意思是:你没念过书,白识了几个字,也敢在这里装模作样看报纸。

方言词语常见一词多义现象,如“洋”字。洋,指外来的:洋人、洋货、洋火、洋布等。指现代化:洋气,区别于“土”。指东西质量差:这车洋着哩,用不了几天就坏了。指糊涂、马虎:你一天洋洋乎乎的,不知道自己是弄啥的?那是个洋?,啥事也弄不成。

笔者在搜集整理时发现,平凉方言很多词语是有出处和来历的,词义也很明确,只是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或忽略或找不到原字词,就胡乱找个同音字代替。如,肘,举起来的意思。肘是俗写,应该用“扌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扌周”,方言,从一侧或一端托起物体。例句:你把灯再扌周高一点,我啥也看不见。又如方言:挖脱跑了、结挖、挖奔子。挖,飞跑,“挖”是“?(wa)”的别字。?,距地用力也,疾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